“勤儉會務”已然成為今年全國“兩會”開場的最大亮點,各大門戶網站紛紛將“今年全國政協會議縮至9天力求節儉”的新聞放在顯著位置。除了會期壓縮,會務組還特別要求各駐地確保代表委員會務經費“零增長”。知情人士透露,內地代表和委員用餐標準為每人每日100元。住宿費用標準則因地而異,但亦有上限要求,且住宿一律不得超過四星級標準。
在此之前各地召開的“兩會”上,“節儉會務”之風已有所呈現:在重慶,該市政協閉幕會“僅用時22分鐘”;在上海,兩會“會議場所都采用節能光源,減少照明用電”;在沈陽,會場上的礦泉水瓶甚至由550毫升改為350毫升;在陜西,人代會會期壓縮至4天,人員、預算各減20%;在廣州,政協委員拒領五星級酒店的房卡……
金融危機下的“兩會”,處處掀起節儉之風。節儉是美德,節儉會務自然會贏得輿論一致好評。但仔細琢磨琢磨,贊揚“節儉會務”的背后,其實是對“會議成本”的關注。這個成本既包括顯性成本——開會的成本支出,更包含隱性成本——開會的實際效果如何。而且,對后者的關注遠遠高于前者——全國“兩會”畢竟是規格很高的會議,即便會議成本高一些也在所難免;公眾真正在意的是,這么高的會議成本,和它的收益是不是成正比呢?
不妨瀏覽一下各地“兩會”的召開情況。先不說那些年復一年內容類似的議案和提案,這里面除了有落實效率的問題,也許還有比落實更困難的因素。單單看今年各地兩會被媒體曝光的“雷人”的提案或議案,恐怕算是近幾年里最多的了。從北京委員建議“設立學士后解決大學生就業”,到中山市政協委員的“企業老總享受行政待遇刺激納稅”;從河南代表“斗雞博彩合法化帶動經濟”,到重慶政協委員稱“心理疾病是公務員腐敗的重要誘因”,這些“雷人”的議案和提案源源不斷地產生,除了在網絡上引發網民的口水大戰,除了娛樂公眾和媒體,于緩解民生之意距離遙遠。如果遠離民生民意的議案提案接連不斷,那即便會議再節儉,恐怕也未必能受到民眾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