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省人大的組織下,畢紅珍同其他代表一道,最近深入甘肅省清水縣和宕昌縣的多個農村,進行了一次關于災后重建、異地搬遷和扶貧開發的調研。
作為一名來自農村的“80后”全國人大代表,畢紅珍十分關心農村的發展問題,她認為這是自己的責任,此次調研也不例外,她格外關心當地農民的出路。
人多地少,持續貧困,是這兩個縣的共同特點,發展出路在哪里?災后重建能帶來怎樣的發展機遇?畢紅珍走了一路,記了一路,思考了一路。在即將召開的全國人代會上,她準備與其他代表一道,就加大災后重建扶持力度、擴大退耕還林面積、加強農民培訓等提出建議。
畢紅珍的家在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白廟鄉白廟村,長期的農村生活,使她深刻地體會到,只有經濟發展了,農村的面貌才能改變,而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農民素質的提高。
今年春天,平涼市的許多地方也遭遇了持續干旱,冬播作物和春耕生產受到了很大影響。對于當地的旱情,畢紅珍非常關心,她在調研中發現,抗旱保發展,關鍵的問題還在技術,一方面是要幫助農民選擇和推廣抗旱的作物種子;另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民的培訓,提高田間管理水平,特別是節水和抗旱適宜技術。
畢紅珍對農民工問題也很關心,在去年的全國人代會上,作為一名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她同其他代表一道,提出了在城市設立農民工常設機構等11條建議。
在遭受金融危機、農民工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的形勢下,畢紅珍更加關心農民工的出路。她發現,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外出務工,往往不會東奔西跑,容易找到工作。因此,她今年還想就如何加大農民工培訓提出自己的建議。
一年來,作為一名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無論參加調研、培訓還是開會,畢紅珍總會帶上一個本子,認認真真做記錄,一有時間就拿出來學習。
畢紅珍深深地感受到,要為周邊的農民兄弟姐妹代好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要多走、多看、多聽、多思考外,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和理論水平,只有自身素質提高了,才能跟上形勢,才能真正履行好人民代表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