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發展問題是當今世界普遍關注的全球性熱點問題。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是關涉到整個人類社會前途和命運的大事。工業革命興起后,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強度和利用能力大大增加,在給人類帶來充裕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災難性的后果。人類過分強調資本的發展,忽視了在發展的同時應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客觀規律。此外,人口的過度增長也給土地和森林資源、能源、氣候等帶來不小的壓力,進而造成了當今世界諸如生態失衡、環境惡化、資源耗竭等全球性問題。進入21世紀,隨著一系列環境問題日益凸現,人類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正不斷加深。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家園。所謂環保就是要保護自然環境,防止其受到破壞和污染,使之更適合于人類乃至自然界所有生物的生存,包括合理利用資源、防止環境污染、在出現環境污染后做好綜合治理等諸多內容。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各項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趨尖銳。2007年6月3日,國務院印發了《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明確了2010年中國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任務和總體要求。《方案》指出,要把節能減排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突破口,要動員全社會力量,扎實做好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工作,確保實現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要正確處理經濟增長速度與節能減排的關系,真正把節能減排作為硬任務,使經濟增長建立在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礎上。中國的這一節能減排方案受到了聯合國的贊譽,因為它對全球、尤其是包括眾多伊斯蘭國家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如何切實有效地開展環保工作起到示范作用。[1]
伊斯蘭教是當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它作為一種宗教信仰、意識形態和文化體系傳向世界各地后,與當地傳統文化相互融合,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對許多國家的社會發展、政治結構、經濟文化、倫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伊斯蘭教的傳播范圍之廣、對穆斯林影響程度之深已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伊斯蘭教對穆斯林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做出了詳細規定和約束,也對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思想。
一、伊斯蘭教的“真主創世”論
伊斯蘭教認為,真主創造了世界,大自然是真主對人類的恩賜,人類是大自然中的一員。真主具有無與倫比的力量。《古蘭經》提到:“難道他們沒有仰觀天體嗎?我是怎樣建造它,點綴它,使它沒有缺陷的?我曾展開大地,并將許多山岳投在上面,還使各種美麗的植物生長出來,為的是啟發和教誨每個歸依的仆人。”(50:6-8)(注:本文所引經文均出自馬堅的漢譯本《古蘭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 “天地萬物,只是真主的。真主是周知萬物的。”(4:126)“難道他們沒有觀察天地的主權和安拉創造的萬物嗎?”(7:185)“他是天地的創造者。”(6:101)
《古蘭經》還提到:“你們的主確是真主,他在六日內創造了天地。”(7:54)這里的“日”可指平常我們所說的一日,也可指一個階段或一個時期。其他經文明確闡述安拉的一日對于人類也許是一千年,也許是五萬年,也許更多。由此可見,經文中的“六日”是指六個階段或時期。用現代人的常識理解《古蘭經》對創世的記述,可歸納為這樣一種概念:宇宙的一切物質最初集中在一起,后來遵從安拉的命令,這個物質團發生崩裂,從中心點向周圍各方噴射出去,形成了現在彌漫四處的物塊和氣體,此種說法與現代宇宙原始“大爆炸”理論有相似之處。
《古蘭經》對人類的起源也有明確的闡述,認為人是真主創造的,是真主在一定的期限內創造天地萬物的基礎上,進一步精制了人類:“他精制他所創造的萬物,他最初用泥土創造人。然后用賤水的精華創造他的子孫。然后使他健全,并將他的精神吹在他的身體中,又為你們創造耳目心靈。”(32:7-9)另外,在《古蘭經》的描述中,不僅動物,甚至草木、星辰都是有感知、有生命的。“在大地上,行走的獸類和用兩翼飛翔的鳥類,都跟你們一樣,各有種族的。”(6:38)可見,“人類的這種‘被造’屬性使人類濫用權力侵蝕自然的行為不被允許。這種生態觀的本原是宗教的,是以安拉宇宙中心論為基礎的,但這種宗教信仰所形成的善待自然、珍愛環境的思想與現代環保主義者的理論卻是契合的。”[2]65
總之,伊斯蘭教信仰的根基是“認主獨一”。信仰伊斯蘭教,首先就要承認真主是獨一無二的造化者、宇宙萬物的掌管者,世界上的任何一種客觀存在都是真主創造的,任何人不能隨意剝奪其他生物的生存權利,愛惜大自然就是敬畏真主的具體表現。
二、關于人是真主的“代治者”論
伊斯蘭教認為:“天地萬物的國權,只是真主的。”(5:17)人類只是真主委以重任、管理自然界的“代治者”——“他使你們為大地上的代治者。”(35:39) “我必定在大地上設置一個代理人。”(2:30)《古蘭經》指出,人是萬物之精華,是真主以最佳方式創造出來的:“我確已用混合的精液創造了人,并加以試驗,將他創造成聰明的。”(76:2)此外,《古蘭經》還明確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充分肯定并且贊美了人的價值和尊嚴。“我確已把人造成具有最美的形態。”(95:4)真主在創造了天地和動植物后,“他以形象賦予你們,而使你們的形象優美,他供給你們佳美的食品。”(40:64)真主為人類創造了和諧而完美的生活環境,還為人類提供了各種佳美的食物以供人維持生存和享用。他要求人們合理享受人生,不因信仰后世而否定今生,而要以奮斗今生作為進入后世的途徑。這些內容充分體現了伊斯蘭教的人文關懷理念,賦予人類以超越天地間萬物的至尊地位,這是對人作為現實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肯定。正因為此,人類作為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一方面有權力享受這一恩賜,另一方面也有責任保護自然環境。穆斯林認為真主以特殊的方式創造了人類,并且恩賜給人類智慧和理性,真主是有意把人類造化成代理真主管理大地的“萬物之靈”的,所以每個人都應當意識到自己的特殊使命。
伊斯蘭教提出了一些人類“代治”應遵循的原則,其要點是:第一,要接近自然,但不崇拜自然。根據伊斯蘭教義,自然界的運動變化都是有跡可循的,絕無神秘之處。因而人們不應對此心懷恐懼,盲目崇拜,而應仔細觀察和探索自然,總結其中的規律,堅定自己的信仰;第二,要開發自然,但不濫用自然。伊斯蘭教鼓勵人們合理地開發自然,利用自然,有節制地向大自然索取,享受真主的恩賜;第三,要珍愛環境、善待生命。[3]
三、伊斯蘭教的環保觀
1.提倡合理開發的同時也要珍惜并保護自然
伊斯蘭教主張愛護生態環境,強調把開發自然與保護自然結合起來。對于自然資源,不但在匱乏時需要節約,在富余時也不能浪費。伊斯蘭教認為,無節制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是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因此禁止穆斯林從事破壞環境的活動。在伊斯蘭教看來,過度利用自然資源是一種浪費,而浪費這一行為在《古蘭經》中是遭譴責的:“阿丹的子孫啊!每逢禮拜,你們必須穿著服飾。你們應當吃,應當喝,但不要過分,真主確是不喜歡過分者的。”(6:31)人類文明的發展不能以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為代價,否則終嘗惡果的還是人類自己:“你們不要自投于滅亡。”(2:195)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應該珍惜人類的生存條件,努力保護自然生態的平衡。“創造天地,是比再造人類更難的,但世人大半不知道。”(4:57)
伊斯蘭教在強調人類要愛護自然、保持與自然界和諧關系的前提下,主張把握自然的本質和規律,通過對自然界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為人類造福。《古蘭經》認為,人類的智慧正是體現在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理解中。伊斯蘭教主張既要改造自然,又要順應自然,通過改造自然以使之適合人類需要;既不屈從于自然,又不破壞自然,以自然與人類的和諧共處為最終目標。
2.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相互制衡
伊斯蘭教重視整體和諧,它認為真主創造了一個和諧而完美的世界,從日月星辰、高山大川、江河湖海,到空氣、陽光、大地以及地球上的各種動植物,這些事物共同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生態系統。伊斯蘭教認為,自然生態就是真主創造的一切客觀存在,自然生態的存在與發展有其客觀規律,人類只有通過探索,才能認識到這些客觀規律,并根據這些規律來規范自身行為,從而保護和改善自然生態環境,力爭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可見,樹立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整體概念、增強環保意識,對于建立人類與自然界的新型生態關系,維護正常的生態環境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自然環境,人與環境是相互依存的。在人類與自然生態的關系問題上,伊斯蘭教堅持人類與自然生態應該相互協調、互相依存的原則,主張用“人類與自然生態和睦相處、共存共榮”代替“人類是自然生態主宰”的觀點。《古蘭經》云:“他以大地為你們的席,以天空為你們的幕,并且從云中降下雨水,而借雨水生出許多果實,做你們的給養。”(2:22)“他創造了牲畜,你們可以其毛和皮御寒,可以其乳和肉充饑,還有許多益處。”(16:5)“我在大地上生產百谷,與葡萄和苜蓿,與榟橔和海棗,與茂密的園圃、水果和牧草,以供你們和你們的牲畜享受”(80:24-32)“他以大地為你們的安息之所,他為你們在大地上開辟許多道路,以便你們達到旅行的目的地。”(43:10)先知穆罕默德也認為:“我們的信士,凡是栽一棵樹或播下種子,將來的果實被鳥、人或獸取來充饑,無不認為是施舍。”(注:本文所引《圣訓》均出自《布哈里圣訓實錄全集》,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版。)這段圣訓是伊斯蘭教主張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的最好佐證。
伊斯蘭文化整體和諧的生態觀還表現在“樂園”所代表的理想生態境界上。伊斯蘭教把“樂園”作為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最高理想境界。這里風光旖旎、綠樹成蔭、百花盛開,人與自然景物相得益彰、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和諧而美麗的生態風景畫,生動地表現了人與自然環境親密無間、和睦共存的動人景象。從這種樂園的自然美中,可以看到伊斯蘭教對人類與自然和諧生態美的崇尚。[4]
另外,自然環境與人類也存有相互制衡的關系。正如《古蘭經》所述:“真主創造天地,并從云中降下雨水,而借雨水生產各種果實作為你們的給養;他為你們制服船舶,以便它們奉他的命令而航行海中;他為你們制服河流;他為你們制服日月,使其經常運行,他為你們制服晝夜。”(14:32-33)伊斯蘭教不僅將愛護真主所創造的自然生態環境作為善功,而且還將之作為衡量人是否順從主命的標準之一。它主張凡是敬畏真主者,必須愛護自然生態;破壞生態環境,就是對真主恩賜的褻瀆,就意味著人真的自我毀滅。《古蘭經》云:“凡你所享的福利,都是真主降賜的;凡你所遭的禍患,都是你自討的。”(4:79) “行善者自受其益,作惡者自受其害。然后,你們要被召于你們的主。”(45:15) “災害因眾人所犯的罪惡而顯現與大陸和海洋,以至真主使他們嘗試自己行為的一點報酬,以便他們悔悟。”(30:41)
3.關于兩世兼顧、可持續發展的論述
《古蘭經》把人生歷程分為今世和后世兩個階段,認為今世是人生的旅途,是后世永恒生命的開端,后世是人生的歸宿,兩者互為因果,今世的作為在后世會得到應有的報償。所以它要求人們要兩世兼顧。《古蘭經》明確指出:“不信后世者,確是偏離正路的。”(23:74)《圣訓》又進一步明示:“現世是后世的農場。”
伊斯蘭教生態觀既要求考慮今世,又要求著眼于將來,確保子孫后代的繁榮昌盛。人類相對于自然而言,其生命是短暫的,猶如無盡的歷史長河中的一滴水珠;而自然環境則需要無數代人去遵循其運行規律、共享其恩賜。伊斯蘭教主張人類應該不斷尋求自我發展與保護自然生態的平衡點,達到人類與自然和睦相處、長期共存的境界。伊斯蘭教對于自然生態的核心觀點與當今全球所公認的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理念是一致的。這些觀點正確引導著穆斯林,在社會發展的同時,也要真正做到保護生態環境。
伊斯蘭教為穆斯林明確了一種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但近現代以來,由于人類對大自然掠奪性的開發和利用,僅數百年就使得世界資源匱乏、危機四伏,各種環境問題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呼吁要加強環保意識,維持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從伊斯蘭教的觀點來看,人類可通過自己的理性思維方式,合理開采和利用大自然賜給人類的各種資源,但卻不能浪費和破壞這些寶貴的資源。不重視環保,就是輕視真主給予人類的恩惠,這不僅是一種浪費,而且是在破壞后代的生存權利。毫無疑問,我們生存的世界是屬于全人類的,世界上所有的資源都是全人類共有的財富。我們的后代與我們一樣,也需要各種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正因為此,伊斯蘭教始終主張人類要保護自己生存的地球以及地球上的各種資源。
4.保護各種自然資源的基本主張
自然環境的要素包括動植物、水、大氣、陽光、土壤等。《古蘭經》云:“他創造諸天,而不用你們所能見的支柱;他在大地上安置許多山岳,以免大地動搖,使你們不安;他在大地上散布各種動物。他從云中降下雨水,而在大地上滋生各種優良的植物。”(31:10)人類起初生活在純自然的環境中,這種狀況一直持續了很長時間。但遺憾的是,人類進入工業時代后,最主要的三大自然環境要素——水、空氣和土壤由于人為因素而受到了破壞和污染,動植物資源也因此陷于大量匱乏的境地。在此情況下,伊斯蘭教教義中對待自然資源的主張,對人類活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1)動植物
在伊斯蘭教看來,人類應以公正、友善的態度對待天地萬物,尤其要珍惜愛護同處于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古蘭經》和《圣訓》倡導人們要對一切自然之物存有仁愛之心,禁止人們無故宰殺幼畜、砍伐幼苗。伊斯蘭教還專門規定在齋戒期間和禁地之內不準打獵。先知穆罕默德禁止人們濫伐樹木,濫捕野生動物,且下令將麥加、麥地那和塔伊夫三城及其周邊地區定為保護區,不允許人們砍伐樹木、捕獵野生動物,并號召人們多植樹,美化環境。[5]235后來,穆斯林法學家收集早期的圣訓和規章,制定了包括保護動物、樹木、水源等一系列法律,這些法律成為伊斯蘭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伊斯蘭教雖未禁止殺害動物,但嚴格限制盲目殺生。動物同人類一樣,有生命、有感覺、有意識,也是真主的造化之物。《圣訓》中多次提到穆斯林要尊重動物的權利和尊嚴,尤其對待與人類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動物,如駱駝和馬等。先知穆罕默德曾說:“每一匹馬的額頭上都記錄著它的功績和福氣,直到復活的那一日。”“家畜在自己的主人面前擁有六項權利,騎過后主人應當給它飼料、經過水源時應讓它飲水、主人不得無緣無故地打它、不要讓它馱超重的貨物、不要讓它走超出它能力范圍的路和不要過久地騎它。”伊斯蘭教允許穆斯林屠宰動物并且食其肉,但不允許虐待活著的動物。先知穆罕默德曾規定,屠宰時一定要盡量減少動物的痛苦和恐懼,屠刀要鋒利,動作要迅速,不要當著動物的面屠殺其同類。各種動物對維護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伊斯蘭教教導穆斯林要善待自己的家畜,哪怕對于危險的動物也不要輕易傷害它。
目前,地球上原始森林面積的不斷縮小也是自然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表現之一。伊斯蘭教提倡人類保護植物,一方面要求穆斯林多植樹,另一方面要求穆斯林盡可能地避免砍伐樹木。先知在《圣訓》中鼓勵穆斯林植樹:“任何人植一棵樹,并精心培育,使其成長、結果,必將在后世受到真主的賞賜。”他甚至告訴弟子們:“當一個人手里拿著一棵棗樹苗,明知明天自己就要死亡,也要把這棵樹種下去。”“誰砍掉一棵酸棗樹,真主就讓他進火獄。”
(2)土地
伊斯蘭教教導人們要珍惜土地和土地上的一草一木。由于土地是人和其他生物所共有的,人類因而有責任保護它們。現代社會人類對土地破壞性的開發,對動植物斬盡殺絕,都有悖于伊斯蘭教所持的基本態度。真主允許人類開發新的處女地,是因為地球上蘊藏的一切資源只有被人類開發才能滿足人類的生活需要,才能體現其價值。于是,伊斯蘭國家根據《圣訓》精神,對凡是開發新土地的人均給予優惠。正如先知穆罕默德所說:“誰把一片死亡的土地成活了起來,他開發了那里的荒地,他便獲得了那里的恩賜。”伊斯蘭國家的法律給予開荒的人所有權和使用權,但需要指出的是,合理有節地開發和利用土地絕不意味著肆意的掠奪和破壞。
穆圣曾指出:“真主造化的大地,是我崇拜真主的清真寺,也是我凈化身心的地方。”在穆圣時代,人類的生產文明已經很發達了。但穆圣還規定,必須在人類生活的區域之內留有自然生長的區域,即“喜瑪”和“哈拉姆”,也就是所謂的“自然保護區”。具體而言,“喜瑪”相當于現代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和原始森林區,區內的野生動物和植物品種因得到保護而不會有滅絕的危險;“哈拉姆”相當于公共保護區,區內按條例實行集體管理,允許公眾使用,但不允許私人占有或過分開采和濫用。[6]
(3)空氣
時值今日,環保學家們討論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大氣臭氧層遭到破壞的問題。世界各地的工廠廢氣和汽車尾氣等有害氣體,不但嚴重污染了環境,而且導致全球變暖,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古蘭經》指出:“我把天造成安全的穹隆,而他們忽視其中的跡象。”(21:32)天空在《古蘭經》不同的章節中具有不同的涵義,就環境而言,是指包圍地球的大氣層,它猶如大地的盔甲,阻擋了每天數百萬顆隕石對地球的襲擊,同時也攔截了部分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如果缺少這層屏障,人類和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將面臨滅頂之災。因此,伊斯蘭教認為,大氣層也是真主賜予人類的重要恩惠之一。如果不珍惜真主的這一恩惠反而破壞它,那么必將帶來不可挽回的后果。[7]
(4)水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元素。水對于世間各種生物的繁衍生息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但遺憾的是,水的重要性并未得到足夠重視,水資源污染、浪費等現象也屢見不鮮。目前,世界許多地方都面臨缺水問題。《古蘭經》明確強調水是生命之源:“真主用水創造一切動物……”(24:45)“天地原是閉塞的,而我開天辟地, 我用水創造了一切生物。”(21:30)“你們告訴我吧!你們所飲的水,究竟是你們使它從云中降下的呢?還是我使它降下的呢?假若我意欲,我必使它變成苦的,你們怎么不感謝呢?”(56:68-70)
除陸地淡水資源外,伊斯蘭教對海洋資源也非常重視:“他制服海洋,以便你們漁取其中的鮮肉,做你們的食品;或采取其中的珠寶,做你們的裝飾。你看船舶在其中破浪而行,以便你們尋求他的恩惠,以便你們感謝。”(16:14) 挖掘水井、建設水利工程在伊斯蘭教看來是可以得到很多報償的善行。先知穆罕默德對水資源的保護尤其是凈化有許多教誨,上文提及的“喜瑪”和“哈拉姆”自然保護區就是一例。另外,穆圣還禁止任何人在水源中大小便并批評做小凈時浪費水的人。《圣訓》中多次提及用水量的問題,如一次拜功前不許做兩次以上的小凈;在一次小凈中,每個凈洗的動作都不得超過三次等。
四、結語
在當今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和民族可以無視環保問題。阿拉伯國家對環境問題的認識起步較晚,因此,環保問題更顯突出。總體來看,阿拉伯國家目前面臨兩大挑戰:一是阿拉伯人口呈爆炸性的增長;二是水源、土壤等自然資源迅速短缺并惡化。這兩大問題日益凸現,影響了許多阿拉伯國家的社會發展。2001年,在阿聯酋召開的阿拉伯環境部長理事會特別會議通過了《阿布扎比宣言》,這是阿拉伯國家有關環保問題中的綱領性文件之一,首次提出制定阿拉伯國家在新世紀前20年內的環保戰略。《宣言》雖然沒有制定出具體措施,但卻將環保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問題提到了國家和民族存亡的高度,呼吁阿拉伯國家政府與民眾參與環保事業,爭取實現阿拉伯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宣言》指出,阿拉伯國家的當務之急是研究解決水源短缺及水質惡化、可耕地面積減少及土質下降、無計劃開采有限資源以及近海漁業資源殆盡等四大問題。《宣言》還認為,在尋到有效措施解決環境治理難題前,至少應該制止大規模破壞環境的活動,爭取籌措更多的環保資金,促進科研機構產出更多有利于環保的成果。[8]
2006年12月13~15日,“第二屆伊斯蘭國際環保研討會”在沙特的吉達舉行。與會者包括所有伊斯蘭國家的環保部長和高級官員,以及世界各國的環保專家、學者和代表。此次會議的倡導者是伊斯蘭國家教科文組織(ISESCO)及沙特氣象與環境保護理事會(MEPA)。會議重點討論了伊斯蘭國家因戰爭、自然災害和經濟發展而導致的環境問題。此次會議的目標是關注伊斯蘭國家的環保現狀,討論成立環保科研組織,充分發揮資源和人才優勢,確保伊斯蘭國家在未來建設規劃中穩步前進,從而保證可持續發展。本屆研討會達成了四項主要成果:1.大會決議宣告成立國際環保研究所和建立伊斯蘭信息網絡;2.建立伊斯蘭環保規劃執行辦公處和環保聯絡網;3.擬定突發性災難應對措施規劃;4.大會通過十二點發展和行動綱領。[9]這十二點綱領是對未來發展和建設的指導性文件,是伊斯蘭國家的整體戰略,旨在保證這些國家的安全、穩定與和平發展。這個綱領也是伊斯蘭社會的文明建設計劃,內容包括掃除文盲、消除貧困、改善人民生活、保護人民健康和衛生、通過教育宣傳等手段動員伊斯蘭各國人民,提高環保意識、樹立共同責任感等。
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當前世界各國、各民族在謀求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廣泛共識。為增強人們的生態意識和環保觀念,挖掘、弘揚已有文化資源中的環保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伊斯蘭教在強調愛護自然、保持與自然界和諧關系的前提下,主張把握自然的本質和規律,通過對自然界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為人類造福。同時,它也堅決反對狹隘的功利主義、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的行為。這些主張對增強環保意識、促進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維護正常的生態環境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于印發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N].人民日報,2007-06-04(1).
[2] 謝玉杰,束錫紅,馬明良.伊斯蘭思想與回族社會的協調發展[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2.
[3] 沈斐.伊斯蘭文化的環境倫理意識[N].中國民族報,2005-06-18(8).
[4] 馮懷信.伊斯蘭的生態觀及現代意義[EB/OL].[2006-09-13].
http://www.islambook.net/xueshu/list.asp?id=1690.
[5] 馬明良.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的交往歷程和前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6] 遵循圣訓﹐維護環保[EB/OL].[2006-07-12].
http://www.norislam.com/informations/2003-02-28/informations_20030228151900.html.
[7] 宗教與環保[EB/OL].[2007-05-13].http://www.irib.com/worldservice/chinese/zhuanti/zongjiaoyuhuanbao2.htm.
[8] 林皎明.環保起步 時不我待[N].人民日報,2001-02-05(7).
[9] 伊斯蘭國際環保研討會[EB/OL].[2006-12-22].www.islamicnews.org.sa.
Analysis on Ecological Perception in Islam
LIU Lei
Abstract Islamic view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in conformity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iew that we are proposing today. Islam believes that human beings and all natural things are equal creations of Allah, humanity is merely “acting controller” of Allah. Islam stands for grasping the essence and the law of nature and making rational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on the basis of protecting nature and maintaining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with it. Meanwhile, it firmly opposes ultra- utilitarianism and opposes to consider only immediate interests while ignoring long-term interests of mankind. It’s no doubt that these ideas have directive significance for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 Words Islam; Ecological Percep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