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忠1909年3月出生在云南省通海縣納古鎮納家營的一個清貧的穆斯林農民家庭。原名納壽恩,字子嘉,經名叫阿布杜·拉赫曼。中國著名阿拉伯歷史學家,阿拉伯語教育家,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屆“沙迦阿拉伯文化獎”獲得者。
納忠6歲時,父母送他到昆明讀書、習經,先后在永寧清真寺經堂學校、省立師范附小、昆明法文學校、云南高等中阿學校、昆明明德中學等學校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931年1月,以優異成績,與馬堅、張子仁和林仲明成為首批中國留埃學生,在明德中學訓導主任沙儒成護送下,遠赴世界上最古老、伊斯蘭世界學術文化中心的最高學府愛資哈爾大學求學。1936年,取得了該校的最高文憑“學者證書”,他是該校歷史上第一個,也是最后一名獲此證書的中國留學生。
1940年,納忠學成回國后,主持恢復了昆明明德中學。1942年底,到重慶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任歷史系教授。翌年在中央大學首次教授阿拉伯語,并編寫出第一本阿拉伯語教材。1945年首次在中央大學本科開設伊斯蘭歷史及文化課程,填補了中國教育史上的空白。
1947年7月,到云南大學任教,并被推薦至省教育廳兼任督學,不久又被聘為省政府文教顧問。在云大期間,從1951—1958年,納忠先后任過歷史系教授,歷史系代主任、校圖書館副館長、世界史教研室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常委、兼文科組組長等職。
1958年,納忠調北京外交學院創辦阿拉伯語專業,兼任“德日西阿語系”系主任、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沒有教材,納忠就自己編寫了《阿拉伯語課本》、《阿拉伯語語法》等教材,為我國外交戰線培養出一批批阿拉伯語人才。
1962年又奉調北京外國語學院(今北京外國語大學)開創阿拉伯語系,任阿拉伯語教授、“亞非語系”系主任,并兼任阿拉伯語教研室主任、系務委員會主任委員、院務委員會委員。主編《阿拉伯語》(10冊)和《基礎阿拉伯語語法》(4冊),該系列教材均被全國各類阿拉伯語院校采用,影響廣泛。
1981年,納忠成為我國第一位阿拉伯歷史、文化專業的博士生導師,并培養出博士數名。直到歸真前,已近百歲高齡的納忠教授,還耕耘在阿拉伯語言歷史和伊斯蘭文化的教學研究園地里,六十多年來,為祖國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輸送在阿拉伯世界的中國領使館和國內高校院所。
納忠以“學者的墨汁甚于殉道者的鮮血”為座右銘,還在青少年時代就在許多著名報刊上發表文章數10篇。1932年翻譯了有10萬字的埃及著名學者哈桑· 曼蘇爾的闡述伊斯蘭哲學、倫理、歷史、文化和《古蘭經》的《伊斯蘭教》一書。之后,又翻譯了《黎明時期的阿拉伯文明》等5部書籍。學成回國后,又撰寫了《五功與倫理》等4本小冊子。
1947年,納忠寫出了一部40萬字的專著《回教諸國文化史》,揭開了我國史學領域研究阿拉伯歷史的序幕。
建國后,納忠出版了《埃及近現代史》等20余部著作,共200多萬字。1997年至1999年又出版了90萬字的巨著《阿拉伯通史》(上、下卷),獲1999年中國第四屆國家圖書提名獎,2000年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除上述論譯著作外,納忠還發表了《歷史上的中國與近東》、《清代云南穆斯林對伊斯蘭學部的教學與研究》等論文200多篇。
納忠胸懷祖國,放眼世界。1932年,香港潘德明騎自行車壯游全世界,途經開羅時,留埃學生為中華而歡呼,納忠題贈“為病夫雪恥辱,替民族增光榮”。抗戰期間,納忠除在《金字塔日報》等阿拉伯報刊和電臺發表文稿,揭露日寇侵華罪行,還與留學生朝覲團一起對日偽派往沙特朝覲的民族敗類作斗爭。回國后,仍為抗戰奔走呼吁,1995年,榮獲“抗日老戰士”榮譽稱號。
納忠從青年時代開始,為發展和增進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文化交流和人民友誼作出了巨大貢獻。1938年10月,他應邀出席了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正義斗爭而召開的埃及“國會高級代表大會”,并在上萬人的大會上用阿拉伯語作了強烈遣責殖民主義,支持巴勒斯坦的演講。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參加阿拉伯國家的大會,并第一次上臺演講,為中國在阿拉伯世界樹立了形象。二十世紀80年代,納忠先后到巴基斯坦、阿爾及利亞、馬來西亞、沙特阿拉伯等國家參加各類文化交流活動,被媒體譽為“中阿文化交流的使者”.
1992年8月,作為“通海的兒子”的納忠回家鄉時,在縣委、政府為他舉行的座談會上,他心系家鄉,為通海的發展提出了精辟的建議。
一生盡力而為,奮斗不止的納忠,曾被譽為“中國阿拉伯文化泰斗”。1960年,他負責的外交學院“德日西阿語系”被評為首都高教戰線先進單位,他個人為北京市先進工作者;1982年當選為全國政協第六屆委員;1991年被評為國家級“對高教事業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993年獲“中國阿拉伯語教學杰出貢獻獎”。享譽海內外的納忠還擔任著中國非洲史學會、中國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巴基斯坦“希吉萊學者獎金”海外委員會、敘利亞大馬士革阿拉伯語言學會等多家國內外學術機構的領導職務;他的名字被錄入多種國際名人辭典。
2001年10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首屆“沙迦阿拉伯文化獎”獲得者,從21個國家的33名候選人中嚴格篩選,一致確定為中國學者納忠和也門詩人馬卡萊赫二人。納忠是來自非阿拉伯國家獲得這一國際大獎的第一人,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榮譽,是整個中國的榮譽,也是全世界穆斯林的榮譽。
納忠教授于2008年1月24日中午在北京因病歸真,享年九十九歲。 喪禮于1月26日(星期六)早上在中國伊斯蘭教協會禮堂大廳舉行,遺體葬于北京穆斯林公墓。
祈主慈憫他的靈魂,并擢升他在天園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