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聞德黑蘭大名,是小時候從歷史書中得知,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和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三個世界大國元首,在這里簽訂了反法西斯同盟,劃下了世界和平的漂亮句點,著名的德黑蘭會議也因此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鮮為人知的,還有會議中,傳說這樣一段小插曲,一個刺客要殺這三巨頭,最后在一瞬間黑幕中被人殺了這名刺客,至今還不知道是誰暗中保護這三個首腦..
無獨有偶,當我決定要訪問伊朗的時候,辦理簽證手續,忙碌工作后閑暇的日子,“德黑蘭43年”——不知怎么,那部記憶深處封存許久的老影片一下子浮現在我眼前,英俊挺拔的蘇軍情報員安德烈和蒼白安靜的翻譯瑪麗的樣子那樣清晰的閃現……這部攝于1981年的二戰影片以1943年羅斯福、邱吉爾和斯大林三巨頭在德黑蘭會談為背景,講述了一個虛構的愛情和暗殺的故事,并將這個故事一直延續到了和平時期的1978年。1943年三巨頭在德黑蘭會晤期間,德國特工策劃的暗殺計劃被以安德列為首的蘇聯情報人員及時發現并挫敗。安德列和協助其粉碎暗殺陰謀的翻譯瑪麗在生死患難中相愛了,然而戰爭又使他們從此分離。35年后,這對離散了半生的戀人在法國重逢,可過去年代的那場陰謀仍籠罩著他們,在即將攜手的那一刻,瑪麗被殺害了……這是一部典型的前蘇聯影片,其實是蘇、法、西班牙等國合作拍攝而成,緊張的情節淡淡的展開,凝重而從容,連那憂傷都是靜水深流。看這部影片時我正上中學,然而槍林彈雨中安德列和瑪麗壓抑而熱烈的愛一直那樣清晰的印在心里。多少年過去了,我心中的他們仍是那樣年輕,那樣英俊美麗~~我學生時的心目中,永遠都是德黑蘭陰沉的暮色中那個憂傷而優雅的女子瑪麗吧,他們的情愛,他們的青春,都已封存在了那個異國的冬日,在以后漫長的歲月里,他們的春天,和人們所希冀的和平一樣,從未真正來臨~~
但當我身處這座城市的時候,仍然非常吃驚。德黑蘭之大,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德黑蘭之美麗,遠遠不止風光旖旎,風情萬種。
德黑蘭位于伊朗中部偏北,坐落在遼闊的伊朗高原北緣的厄爾布爾士山脈南麓,市區分布在一片平原上,城郊東、西、北三面為厄爾布爾士山脈和成弧形狀的丘陵環繞。德黑蘭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早在公元9世紀初期,這里已成為居民住宅點,是當時的著名城市雷伊的郊區,為古代世界著名商道“絲綢之路”往來的歇腳之處。公元13世紀,因受到強大外族入侵,雷伊城慘遭破壞,隨后德黑蘭興而代之,由于這里是伊朗北部東西向大道與通往南部大道的交匯點,于是在短時期內便成為一座中等規模的城市和貿易中心。 德黑蘭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一年四季都盛開著各種鮮花,尤其是伊朗國人喜愛的玫瑰花到處開放。房前屋后,馬路兩側,帶有噴泉的街心花園,到處都可以看到鮮花,聞到花香。居民酷愛種花、養花、賞花,許多生活較為富裕的家庭都在自己家門前辟出一塊園地,種上花,形成一個小花園,德黑蘭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鮮花城市”。
德黑蘭是個被大山包圍的城市,即使是盛夏,你都可以看到不遠處山頂的皚皚白雪。登上山坡,一眼望去,德黑蘭看不到邊際。據朋友介紹,德黑蘭的面積大約1200平方公里,差不多是北京市區的六倍。而人口約為1600萬,略少于北京。由于市區地貌呈低山丘陵狀,放眼看去,視野開闊,你以為很少高樓大廈,其實,由于很多高樓依山而建,所以給人視覺造成錯覺,德黑蘭北部,十多層,甚至二十多層的高樓比比皆是,而讓我吃驚的是,很多一兩幢十多層高樓,據說竟是富人的一家人住房所在;由于歷史的原因,德黑蘭形成了南貧北富的格局。這一國王時代留下的遺產,在伊斯蘭革命之后并沒有得到改變。窮人區依然是窮人區。朋友驅車帶我們夜游德黑蘭,的確看到兩極分化很明顯:南邊的窮人區,街頭憔悴而破敗,商業門面不多,路邊人跡稀少,燈火稀稀落落;而北邊的富人區,豪華而熱鬧,道路擁堵,高樓林立。但德黑蘭畢竟是一座大都市,就像波斯文明歷數千年滄桑而依然綿延不斷一樣,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不凡氣勢還是處處都能感覺得到。
與所有大都市一樣,德黑蘭商業街的繁華熱鬧并不亞于世界上其他的大城市,而點綴在城市各處的街心花園、噴水池、名人雕塑,則讓人感到這是一座富有情趣的都市。相比伊朗5000年的文明歷史,德黑蘭還只能算是一座“新都”,馬什哈德、伊斯法罕,都是伊朗最具阿拉伯色彩的歷史古都,他們“世界之半”的美譽和厚重的歷史,會讓名不見經傳的德黑蘭像個暴發的土鱉。在遙遠的古代,它不過是厄爾布爾士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莊。12世紀末以后,由于貿易的發展才漸漸繁榮起來。1789年,卡加王朝的阿卡?穆罕默德?汗國王決定定都于此。而德黑蘭真正成為一座現代大都市,則是上個世紀2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除了擁有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伊朗還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工、農業均有相當的基礎。伊朗石油、天然氣儲藏量分別居世界第5位和第2位,有著良好的開采前景,倘若沒有兩伊戰爭的重創,德黑蘭肯定會像伊朗任何一個地區一樣,富得流油。而如今,戰后緩慢重建、潛心療傷的德黑蘭,顯得有些吃力而艱辛,寂寥而憔悴。漫步街頭,看著鮮花綠蔭中人們自信而堅毅的笑容,你不難看到,這個國家靜默中在奮然前行,執著中在不屈戰斗!
沒到伊朗之前,心目中的德黑蘭總帶有幾分神秘。想象當中,這座城市一定是清真寺林立,空氣里也充滿了伊斯蘭革命的激情。然而一旦身處其中,你會感到,其實它跟世界上其他大都市并沒有太多的不同。德黑蘭人也跟世界其他城市的人們一樣,每天上班、上學、做工、經商,過著平靜而平常的生活。在德黑蘭繁華的商業街,店鋪林立,人頭攢動,不少商家裝潢考究,商品豐富,并不遜色于歐美或中國大城市里的同行們。
德黑蘭人熱愛生活,非常休閑而浪漫。以前由于宗教的原因,這里較缺少夜生活,而如今,漫步在北邊富人區,這里的開放和熱鬧,并不比一些西方國家差。當地時間凌晨一點多了,我們驅車從著名的“約旦街”-------被一些年輕人戲稱為德黑蘭紅燈區的街頭走過,看見街頭繁華的商業區、咖啡店、餐館里,仍然座無虛席,熱鬧非凡。三五成群在悠然消費的紅男綠女,歡聲笑語,聚會休閑,一點沒有散去的樣子。有的飯店、茶館還備有具有伊朗民族特色的水煙。夜晚一般是年輕人的天下,這里有同學相約,有朋友聚會,當然也有談情說愛,各得其所。
每到周末,許多德黑蘭人會舉家開車到郊外,在鄉間野地里鋪開毯子,燃起堆堆篝火,享受一頓別有情趣的野餐。經濟條件好一點的,也會前往城北托恰爾山上的滑雪場,在雪地疾馳中釋放自己,或著相約到山頂修建的民族風情濃郁的豪華度假村,那些個別有情趣的浪漫情人谷里,和心愛的人或牽手細語呢喃,或相擁在大通鋪式樣的地毯床上,竊竊私語,共度良宵。
德黑蘭汽車多,當屬世界之最。放眼望去,滿街都是車,空氣里整日彌漫著濃濃淡淡的汽油、柴油味。朋友告訴我,伊朗的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五位,達130億噸。在伊朗,“水比油貴”是一句真話。一升汽油的價錢相當于人民幣一元,而一瓶飲用水則要賣到5元。因此,德黑蘭大多數人家里都擁有2-3輛汽車。以前車盡管很多,新車卻不多。而現在的北區,大街上行駛的絕大多數是豪華進口車,林肯、保時捷、寶馬、奔馳等,色彩明快、款式時尚,穿戴時髦的年輕人喜歡開快車,擁堵的街頭,經常能保持80-90邁時速,高超的駕駛技術和過人的膽量,無不讓人暗暗稱奇。
德黑蘭,一個美麗神奇的地方,一個讓你去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的地方!
假如你到過德黑蘭,你一定會深深愛上它,忘不了它,像我。
初識庫姆的伊瑪目
精神領袖霍梅尼的孫子來到我們旁邊
富有特色的國際中心
咖啡品味伊朗生活
我在伊朗結識的漂亮德國穆斯林母女
熱心陪我逛公園的美女
自告奮勇給我領路的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