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經濟復蘇過度樂觀不可取,不為“流動性亢奮”所惑才是關鍵。
進入6月,市場在炎炎夏日中升騰,處處可見亢奮之象。
國內外資本市場均令人矚目,上證綜指近期連創新高,資金流入呈“井噴”之勢;港股行情也持續看漲,堪可比肩2006年牛市。國內房地產市場則漲勢重現,今年前四個月,全國商品房銷售大增三至四成,而北京銷售額與銷售面積同比增長均超過了100%,京滬兩地的土地市場也相繼出現溢價成交盛況。
國際商品市場同樣升幅連連,路透/杰弗里斯CRB指數繼5月創出過去35年單月漲幅新高之后,又在6月1日創兩個月來單日最大漲幅,市場預計該指數到8月或還將上漲19%;國際原油價格過去一月間漲幅更是達到近30%,接近每桶70美元。
應當承認,市場升溫與經濟回暖相關。在美國,近月來的ISM制造業活動指數、新訂單指數、房屋建筑支出環比等均拾升勢,消費者信心指數也于上月大幅上揚至54.9,創下32年來第四大漲幅,這些都顯示經濟跌勢有望趨緩。在中國,制造業PMI指數等指標好于市場預期,其中,5月新出口訂單自去年11月以來首次升至50以上,預示出口有所恢復,經濟反彈或可持續。
然而,有限的回暖尚無法成為高度樂觀的理由。其實當前危機雖暫緩,但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仍十分有限,資產價格的大幅上漲更多緣于流動性過剩。故此我們認為,目前市場博多的熱情,更多的是一種“流動性亢奮”。
在這次危機中,世界主要央行普遍采取了低利率或零利率政策,政府和央行向經濟注入了巨額流動性,中國政府以實施“4萬億”刺激計劃為世所矚目,美聯儲的“量化寬松”政策更顯示美國貨幣政策已經走向寬松的極致,所有短期穩定經濟的政策都指向一個關鍵詞——流動性泛濫。這種以美元為主的全球性流動性過剩,既推高了通脹預期,又使美元的避險功能降低,促使國際資金轉而投向資產和大宗商品等通脹防御性品種。所以,當前資產和商品市場的價格上漲,既含有價格觸底后的正常反彈因素,更暗含著投機催生的泡沫擴散。由于經濟復蘇尚未企穩,過度的市場投機只會增加經濟運行的不穩定性,沉溺于“流動性亢奮”正是最大的隱憂。
就短期而言,國內股市和樓市的回暖,只能看做反彈而非反轉。房地產市場無論是成交活躍,還是投資增加,均顯著以政策為助力——政府下調住宅投資資本金比例、大幅放寬開發商拿地條件、降低土地價格,以及銀行對房地產新開工項目執行較為寬松的信貸政策,都成為市場支撐點,而建立在收入和真實需求基礎上的市場因素并不穩健。股市指數持續上漲,雖有合理的反彈成分,但并不意味著宏觀經濟和上市公司業績已經好轉,此輪行情更多地帶有資金推動的痕跡——雖數據不詳,但銀行信貸超常增長中相當一部分資金流入股市已是共識。
至于國際商品價格上漲,其直接理由是中國經濟快速恢復后對原油、銅、鐵礦石等大宗商品的可能需求。不過,深入分析即可發現,中國近來的相關進口增長僅有小部分系生產所需,而相當一部分是借國際市場價格偏低增加戰略儲備的考慮,或受部分企業囤積行為的影響。以全年需求而論,現有的增長并不能持續。此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反彈或使當前通貨膨脹預期“自我實現”,也加大了全球經濟滯脹的風險。
從中長期角度看,此次金融危機源于全球經濟結構失衡。世界經濟的復蘇需要在新的均衡點上啟動,其前提就是各國完成經濟結構再調整。這需要時間,更充滿曲折和反復。中國在“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基礎上,繼續面對最終需求疲弱的現狀,惟期待以外部需求消化大量新增產能。然而,尋求再平衡的美國應放棄過度消費模式,其需求恢復必是“難盡我意”。最新數據也顯示,美國今年4月個人儲蓄率攀升至5.7%,創14年新高;由于減稅,4月個人實際可支配收入環比增長了1.1%,而減稅帶來的收入增加并沒有進入消費,大部分轉為儲蓄?,F有趨勢表明,外需近期難以恢復,中期也難現往昔的繁榮,這將對中國通過結構調整擴大內需形成更大壓力,與之相關的收入再分配、服務業放開等重大改革,則是更艱難的戰役。
毫無疑問,當下一切回暖的經濟數據均可增加市場信心。在應對經濟危機之時,信心確也彌足珍貴,但是信心必須建立在真實的經濟基本面改善以及理性預期之上,對經濟復蘇過度樂觀,甚至對通脹預期過分強調,其實并不可取。當前,要在樂觀中保持謹慎,不為“流動性亢奮”所惑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