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流動性依然過剩,很可能在未來半年內價格再創近期新高
【《財經網》北京專稿/記者 王晶】如果流動性依然過剩,大宗商品價格可能會繼續走高;不過各國央行會因為擔憂滯脹而收緊貨幣政策,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可能難以持續。
在《財經》研究部6月8日推出的第四十一期《財經·宏觀周報》中,《財經》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經濟學家何茵對推動目前大宗商品市場上漲的“那只手”進行剖析,他認為近期大宗商品價格回升,有超跌反彈的成分,也有實體經濟好轉的數據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價格上升的支持來自流動性泛濫,和已經由此引起的美元貶值壓力和通脹預期。
兩位經濟學家以路透-杰弗里斯大宗商品價格指數(CRB)為例,指出2008年四季度至2009年一季度,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空間可能已經在上兩個季度被耗盡,從而出現了價格降幅收窄、企穩和超跌反彈的局面。
同時,由于價格的大幅下跌,世界各國的政府和企業也可能趁此機會“抄底”,增加戰略或原材料儲備,需求的增長也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市場。
另外,從經濟基本面來看,目前危機源頭美國的經濟確實出現了一些回暖的跡象。例如,5月ISM制造業活動指數攀升至42.8,為去年9月以來最高值,其中,新訂單指數回升至51.1,表明制造業初步顯出擴張的態勢。
沈明高認為,大宗商品市場回升的高度最終決定于經濟回暖的力度。在短期之內,大宗商品價格可能偏離實體經濟的基本面,但是從1年左右的時間來看,偏離不會持續太久。“即使中國經濟率先復蘇,在美國經濟復蘇得到確認之前,大宗商品價格振蕩反復的可能性很大。”
另一方面,市場擔憂未來美元貶值和通脹失控,是推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另一個原因。
美聯儲目前實施的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使美元的供給過于充裕。沈明高指出,2008年10月以來的貨幣超常擴張是美國過去20年的首次,根據歷史經驗,很可能在未來半年內推動大宗商品價格再創近期新高。
由于擔憂通脹,投資者會將更多的錢投入大宗商品市場,作為防御通脹的手段。經過初步分析,沈明高認為,目前存在通脹預期推高大宗商品價格的可能性。不過,他還指出,CPI的滯后也后可能是由于價格傳導不暢造成的。
另外,沈明高還認為,在經濟衰退時期,基礎貨幣擴張對大宗商品的影響較為遲緩。這是因為,危機的時候,因為消費者和生產者的信心不足,行為更加謹慎,致使貨幣擴張從政策實施到作用發揮需要較長的時間。
第四十一期《財經·宏觀周報》還推出“專家訪談:對話邁克爾o佩蒂斯——中國需要提高‘凈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