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清燕
一紙“終止勞動合同通知書”在耐克太倉工廠門前貼出,上面顯示:全體員工勞動合同終止日期為2009年3月31日。
耐克于1996年成立了耐克(蘇州)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公司性質為耐克全資子公司,太倉工廠也是成立于當時,總投資額為數千萬美元,這也是耐克在中國內地擁有的唯一一家全資鞋類生產工廠。
然而,這已是耐克直接投資生產的極為個別的案例。耐克在全球奉行輕資產戰略,即專注于設計研發和品牌管理,忽略價值鏈低端的生產環節。該戰略成就了耐克和阿迪達斯這兩個“沒有工廠的最大服裝制造商”。
耐克當初在太倉設立工廠的初衷,無非是為設計打樣,同時為內地代工企業提供工廠模板,而如今該工廠的歷史使命顯然已經終結。
過慣了“輕資產戰略”日子的耐克,一直想甩掉其在生產環節的包袱。
一年多前,耐克太倉工廠就開始逐步減少生產。2009年3月19日,公司召開員工大會,宣布公司董事會決定于2009年8月前對耐克(蘇州)體育用品有限公司進行清算,關閉工廠鞋類生產線并向臺灣豐泰集團轉讓公司內空氣墊生產線。豐泰集團是耐克全球第二大OEM合作伙伴。
對于工廠關閉后人員的去留問題,耐克中國發言人朱近倩表示:目前在太倉工廠鞋類生產線的工人,都可以選擇到豐泰集團在福建的工廠去工作,豐泰集團將協助這些工人的調動。對于不愿意到豐泰集團工廠工作的工人,耐克與當地政府、豐泰集團保持密切溝通,將提供高于法律要求的離職員工補償方案,幫助他們完成過渡。
耐克的此番動作并非針對自有工廠一家。在經濟消費持續低迷的情況下,為了配合耐克全球供應鏈整合及降低成本支出,耐克宣布將停止向3家中國工廠和1家越南工廠下單。同樣是位于江蘇太倉的一家耐克代工企業表示,耐克近期已經向該工廠表明,耐克6個月后將不再向該工廠提供新的訂單業務。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有144家合同工廠為耐克代工,耐克全球185家重點工廠中有57家設在中國。盡管耐克強調中國仍將是其最大產品生產基地,但持續簡化供應鏈已經在其計劃之中。對于眾多中國加工貿易廠商來說,他們再次遭遇代工模式的瓶頸。
在停止提供新的訂單業務之前的2月17日,耐克宣布將投資近1億美元在江蘇太倉建立其在亞洲最大的物流中心。這恰恰表明了耐克進行生產轉移的決心。由于長三角區域的消費能力領先于全國平均水平,該市場一向為耐克所倚重。耐克在長三角的生產轉移到其他地區后,其新建的物流中心,將為其繼續覆蓋華東市場發揮作用。
對于追逐低成本、廉價勞動力的耐克來說,生產的轉移已經不是新鮮事。耐克的發展歷史,本身就是全球產業轉移的一個“風向標”。從1964年成立初期的日本,到1970年代的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再到1990年代的中國內地,進入21世紀后,印度尼西亞、越南愈發成為耐克生產環節的重要基地。未來其向低成本地區進行生產轉移的動作將更為頻繁。
從2005年開始,豐泰集團就把許多中國訂單下到了越南,同時大規模擴充在越南4個加工廠的生產線,還投資1600多萬美元在越南新建了一家工廠。緊接著,耐克全球第一大OEM廠寶成集團在越南的產能也在迅速提高。在隨后的幾年里,豐泰和寶成紛紛加大對越南投資。
不可否認的是,耐克、阿迪達斯們在中國確實面臨成本上升的壓力,但他們都在極力地表明“中國市場很重要”、“中國仍占生產的重要地位”的立場。在舉足輕重的中國消費市場,他們不希望因為任何“外遷”的消息削弱其在中國的品牌影響力。
對于眾多中國加工貿易企業來說,盡管越南、印度等國家能否徹底取代中國“制造工廠”的地位還有待時間證明,但在越來越嚴峻的外部環境下,它們必須加快調整自己的定位和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