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伊斯蘭教倫理道德
來源:中國清真網-中國最大的穆斯林網站-弘揚伊斯蘭回族文化|http://www.musilin.net.cn/
時間:2009-06-16
點擊:
我來說兩句
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具有各種優秀的民族文化和道德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孟子說:“圣人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荀子說:“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禮記?樂記篇》也有:“樂者,通倫理者也。”倫理道德是人們相互關系所應遵循的道德和準則,是以善惡評價的方式來評價和調解人的行為的規范手段和人類 自我完善的一種社會價值形態。“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胡總書記的“八榮八恥”給久見“旱情”的社會“道德之田”下了場及時雨,古人云:不知榮辱乃不 能成人。孔子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倡導建立了“仁、義、禮、智、信”這些中國人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可見,充分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好道德,樹立人們正確的道 德觀念是新時期的當務之急。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知識領域進一步拓展,對新形勢下事物的認識也更加透徹,但許多人偏離了正確的人生方向,公私、是非、善 惡、美丑錯位,視恥習以為常,視榮如鏡中花水中月,甚至視恥為榮、貶善褒惡,喪失了基本道德。對于民族宗教意識十分淡漠,認為宗教是迷信,是落后的,不能 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道德建設不必要利用宗教,信教者不一定完全有道德,不信教者也不一定完全沒有道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治理國家需要以整套完美的法律體系,而宗教則是通過道德修養讓人們從內心深處產生自我約束,激發人們的良知,很好的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 系。總之,宗教與法律的根本出發點都是一致的,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維護社會安定,特別是近幾年來,伊斯蘭教、基 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等努力尋求一致,挖掘各自宗教道德建設適應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和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伊斯蘭教的道德思想體系包括道德意識范疇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理想、以及道德行為范疇的道德選擇、道德評價、道德修養、道德教育等。伊斯蘭教自傳入我 國之日起,對中國穆斯林的道德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乃至于對整個世界的發展和變革,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對穆斯林個體行為的教化,對穆斯林群體行為的引導, 毫無疑問,必須建立在貫徹落實《古蘭經》和圣訓精神的基礎之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內心誠心。即是伊斯蘭教的“六大信仰”。
穆斯林必須誠信和誦念這樣的信條:“我歸信安拉和他的天使、經典、使者、后世,歸信好與歹的定度來于真主,歸信死后復活。”《古蘭經》中多次提到:“信道的人們啊!你們當歸信安拉和使者,以及他所降示給使者的經典,和他以前所降示的經典。誰不信安拉、天使、經典、使者、末日,誰確已深入迷誤了。”(古蘭 4:136)
二、個人功修。即念、禮、課、齋、朝的五項天命。
一為念功,就是要念誦清真言,這是穆斯林對自己信仰的表白。阿拉伯語稱為舍哈德(意為作證),其內容是用阿拉伯語念誦:“我作證:‘除安拉外,再沒有主宰,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只要接受這一證言,并當眾背誦,就可以成為正式的穆斯林。
二為禮功,即作禮拜。一般認為這是接近真主的門路和階梯。穆斯林要履行每日五次的禮拜,每周一次的聚禮,開齋節和古爾邦節的會禮。
三為齋功,即齋戒。伊斯蘭教歷的九月為齋月,在齋月期間,穆斯林要齋戒一月,每天從日出前到日落要止飲禁食,以清心寡欲,專事真主。
四為課功,又稱天課制度。穆斯林個人財產達到一定數量時,就應交納一種名為天課的宗教稅。教義認為,窮人是真主的眷屬,把資財施舍給窮人,就等于納入真主之庫,故名為天課。
五為朝功,就是到麥加朝覲天房——克爾白圣殿。
三、倫理道德。
即教育穆斯林敬畏真主、孝敬父母、誠實守信、公正廉明、善待他人、扶危濟困等等。
伊斯蘭倫理道德觀的確立,源于經訓原則,并與人們的宗教信仰、物質和精神生活等關系十分密切,因而它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厚的思想文化根基。中阿文化的交 流融合,使伊斯蘭倫理道德的適應和影響范圍,從伊斯蘭世界向東方社會乃至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擴展和延伸,發展成為世界上大部分人們所普遍遵循的社會公德, 如在中國,伊斯蘭教倡導的勤政廉潔、秉公辦事、尊師重友、尊老愛幼、扶危濟困、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等道德行為,不光在穆斯林民族中得到推崇,同時,也是穆斯 林民族以外的其他兄弟民族所接受和遵從的,成為中華民族全體人民崇尚和恪守的美德,成為衡量一個優秀民族健康心理素質和美好精神情操及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穆圣說:“我的使命只是完善人們的道德。” 伊瑪目安薩利說:“完美的道德是伊斯蘭教對人類的首要使命,要在人間栽培道德美行,缺乏道德的宗教功修毫無意義”。上述的經訓告訴我們,衡量一個穆斯林不 僅要看宗教操守,更重要的還要看道德品性。拋棄伊斯蘭倫理思想原則有悖于伊斯蘭,就是具體的倫理規范偏離伊斯蘭思想的指導,或者伊斯蘭道德教育和修養方式 不符合伊斯蘭思想,伊斯蘭倫理就可能失去其最本質的特征。因此,伊斯蘭教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生活方式,乃至整個體系都是建立在伊斯蘭的倫理道德之上 的。埃及著名的伊斯蘭學者穆罕默德?安薩里曾說:“伊斯蘭的第一源泉——天經和圣訓中的道德規范既是該教的全部,也是世界的全部。如果一個民族喪失了聯系 安拉的幸運,喪失了在人類中的威信,那么全是由于道德的喪失所造成的” 。伊斯蘭教認為,道德是根據人的天性和習慣而定的,真主根據人們的需要通過啟示協調組織人們的行為準則,使人類生活達到完美境界,以實現人在今世生存的意 義。這種觀念和儒家所講的“人性本善”、基督教所講的“原罪論”都不相同。伊斯蘭教認為道德是可塑的,介于善惡之間,他強調后天的教育。伊斯蘭教傳入我國 一千四百多年,伊斯蘭教的部分經訓理論和我國的儒家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伊斯蘭道德思想,這些道德思想對于結合時代精神弘揚傳統美德、結合依德 治國推進依法治國,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經濟健康快速發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適應社會發展的各個時期。我國各民族穆斯林兩千多萬,如果都能夠以伊斯蘭教的倫理道德進行規范自己,約束自己,那么對提升公民道德素養和宗教適應社會主義社會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伊斯蘭的倫理道德思想建設包括的范圍很廣,既有對個人行為的要求,也有對社會交往、為人處事的規范,正如真主在《古蘭經》17章23~38節說的那樣:“你們當善待父母……周濟貧困……為人公正、誠實守信……禁止人們殺人、偷盜、淫亂、浪費、殘害子女、狂妄自大等等”。這一切都和構建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所倡導的道德標準是完全一致的。經訓特別強調穆斯林要孝敬父母,并把孝敬父母提升到和敬主拜主同等的地位。“你的養主決定:你們只崇拜他,你們當孝敬父母”。(《古蘭經》17:23) 伊斯蘭教是提倡今后兩世并重的宗教,穆斯林在謀求基本生存條件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的過程中為有效地協調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實現自身價值,滿足心靈寄托, 便以《古蘭經》、“圣訓”為思想準繩形成牢固的關于家庭關系、社會交往、從業思想等一系列重要的規范性要求,總結出閃爍著伊斯蘭思想光輝的道德風范和倫理 準則。這一準則在日久年深的社會實踐中日臻完善,自成體系,成為一代又一代穆斯林的重要精神支柱,對提高穆斯林精神修養、道德素質,改善穆斯林地區的社會風氣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穆斯林把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和溫馨和睦的家庭關系,以及以積極的態度合理的開發、利用、保護自然資源,創造一定的物質財富 等,視為真主賦予人類社會的神圣義務和不可推卸的責任,因而人必須以一種敬畏的心態和信仰的誠意去身體力行加以實踐,而這其中無一不蘊涵著伊斯蘭纖而美好的道德倫理因素。不難想象,脫離這種道德約束的行為,必然會對社會的穩定安寧,人際關系和諧和健康等帶來極大的破壞,而且也與人類文明進步的潮流相違背。 曾有一位信士問穆圣什么是伊斯蘭教時,穆圣回答說:“伊斯蘭就是信仰獨一無二的造物主安拉。”那人問:“然后呢?”穆圣回答說:“高尚的品德”。那人又問:“然后呢?”穆圣說:“高尚的品德”。在這段圣訓中,先知把伊斯蘭教概括為高尚的道德。即是對伊斯蘭教精華的總結,也是對伊斯蘭教道德地位的充分肯定。在伊斯蘭教看來,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將取得安拉的喜悅和完美的完成宗教功修同追求美德割裂開來。先知穆圣形象地說:“道德之于宗教,猶如精神之于身體”。伊斯蘭教的天道強調的是敬主拜主,人道強調的是孝敬父母。而尊老敬老、孝敬父母也正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和諧社會所提倡的道德標準。
綜上所述,在伊斯蘭倫理道德方面有著許多有利于社會發展,有利于人類進步,有利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因素。我們應很好的加以提倡和弘揚, 大力弘揚伊斯蘭教優秀的倫理道德思想,不僅能夠適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也能夠更好的闡揚伊斯蘭教,讓外界對伊斯蘭教有一個全新的了解,重塑伊斯蘭形象是我們每一個阿訇應盡的職責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