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經文告訴我們:凡偷盜的人,無論男女,也無論貧賤,也無論是穆斯林或非穆斯林,都受同樣的刑罰,這便證明伊斯蘭教法律的公平性。
真主制定了割盜賊手的法律,伊斯蘭教的敵人卻說道:“這簡直是使人致殘?”我們的答復是:以文明的招牌信口開河的人,說什么割盜賊的手是使人致殘,他們忘記了盜賊的手是罪惡之手,是使安穩祥和的社會之殘廢的手。穆圣在執法方面是我們最好的學習的榜樣。圣妻阿依莎的傳述:古萊氏族的一個默赫祖姆的女兒犯了偷盜罪,古萊氏人怕失體面。一個人說道:“誰能在主的使者面前說上話呢?”他們說:“只有請吳薩默??本?宰德敢向穆圣那里講情。”于是,烏薩默便到穆圣那里講情,穆圣說:“這刑律是真主制定的,你敢請求赦免嗎?”然后,穆圣站起來,演講說道:“你們之前的民族遭到毀滅,只因為執法不正。如果貴族人盜竊了,他們任之逍遙法外,若公民百姓犯了盜竊罪,就執行盜竊法。指主發誓,假如穆罕默德的女兒法圖麥犯了偷盜罪,那么,我必定砍斷她的手。”
經典上規定:盜竊人家價值十枚銀錢的物品,就被列為盜竊罪,則斷右手,再犯三次則連斷偷盜者三次手。
或許有人問,為著偷人家價值十枚銀錢的東西,就執行斷去一只手,使人終身歸為殘廢,這是什么道理呢?
答:割手并不是針對他偷人家的錢財,而是因它破壞法律,制定此刑罰,目的是制止罪惡蔓延,使眾人安全。
社會以偷盜致殘,盜竊犯以金錢或關系(找熟人,托后門)打通官府,是威脅穆斯林生活的可怕因素,因此,法官應當無條件地砍斷盜賊者的罪手,不可本末倒置,保護罪犯的肢體,不保護真主法律的尊嚴,不保護公民的財產。
誠然,偷盜者想偷盜又怕割斷手,和毫不考慮斷手的偷盜者相比,后者的犯罪的次數要多得多。
真主制定這種法律或這種刑罰,并非是和某某人過不去,而是要鏟除有害于社會治安的毒草。生活在偷盜成風地方的人,走路,旅行提心吊膽,錢財和人身安全均沒有保障,人們的精神壓力是那么大啊!
現代新刑律只以拘禁,在被拘留期間,由公家供給吃穿,出獄后依然不知悔改,因此,盜竊犯有增無減,這是由于人制定的刑律有欠完善所致。真主是比人類至知人事的。“漢止”(麥加)各城鄉,原來窮人遍地皆是,而不聞那里發過盜竊案。若有人遺失一枚金錢,或銀幣,在經過數日以后,返回尋找,十之八九可得到。無主的銀幣,無人敢于正視,不敢伸手拾起。這是由于教法森嚴,教法規定割手,就是讓人的生活來源合法化,在謀生方面,平等地競爭。
據1993年第9期《中州統戰》31頁,馬明富哈吉介紹的沙特朝覲見聞,是這樣的:
沙特阿拉伯是伊斯蘭教的誕生地,在這個全民族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里,人們伊斯蘭教的經典《古蘭經》作為自己的行為規范,道德準則,自覺地遵守由《古蘭經》派生出來的法律、法令,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和睦相處,勤奮工作,根本看不到打架、吵架現象,丟失東西的事情更少,可以說達到了路不拾遺的現象,該國家有一種無人售貨商店,規模不大,但貨物物品齊全,我幾次特意去幾個地方的無人售貨商店觀察,發現購貨者都是按照標價付錢取貨,若需找付零錢時,則都是在收銀臺拿去應找回自己的款數,不多貪占一分,這樣的商店,這樣的售貨方式,世界上大概也就這此一地方吧?!
一天,我和同團的幾個朝覲者在麥加游覽市容,偶然遇到一個乞討者,這時,隨風飄來幾張沙幣,落到乞丐者的腳下,但他沒有去揀,任其隨風飄走。我們中一個懂阿拉伯語的人上前去問他,他說:“別人丟失的東西,我不應該撿來據為己有。
多斯蒂們!我們教育好自己的下一代,不要違法亂紀,要愛國愛教,杜絕偷盜等不良的行為,樹立良好的形象,做一個優秀的穆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