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菲律賓﹐南方穆斯林被稱作“摩洛族”﹐其實分為許多島民部落﹐如馬京達瑙人﹑馬拉瑙人﹑伊拉姆努人﹑桑吉爾人等等﹐都是全民信仰伊斯蘭的島民部落。 在公元十五世紀末﹐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主義者在“發現”菲律賓時﹐他們同時發現南方的島民信仰伊斯蘭和誦讀阿拉伯文﹐他們錯以為是非洲摩洛哥遷移來的摩洛族穆斯林﹐因此稱他們為“摩洛人”。 西方人殖民主義借助堅船利炮向世界掠奪﹐無視歷史﹐如同美洲印第安人一樣﹐將錯就錯﹐把他們當作西(部)印度人。 如今菲律賓的摩洛人﹐就是所有信奉伊斯蘭的島民的統稱﹐所以﹐“摩洛”就代表菲律賓的穆斯林﹐這個組織“青年摩洛族”就是青年穆斯林的確切意思。
“專業人員聯絡網”﹐是當代互聯網時代社會團體的特征﹐他們通過網絡建立組織﹐隨時互通信息﹐如同面晤﹐這些專業人員各有為社會服務的技藝和專長﹐獨當一面﹐對社會影響很大﹐為穆斯林社會和平發展承擔起歷史責任。 他們的目標是﹐通過全體穆斯林團結的力量與和平的手段﹐爭取自由和解放﹐發展經濟﹐建設家鄉。
這些人都有知識﹐有技術﹐適應現代網絡時代﹐他們在互聯網上宣傳伊斯蘭﹐揭露馬尼拉政府對南方穆斯林地區的暴力和壓迫﹐喚起民眾覺悟﹐團結一致。 沙密爾?古托希今年34歲﹐英國牛津大學畢業﹐是這個組織的負責人之一﹐他說﹕“南方穆斯林遭受的苦難﹐國人不知﹐我們有責任發揮技術特長﹐向世人揭發事實真相。” 在菲律賓南方﹐集中居住著五百萬穆斯林居民﹐數百年來﹐一直堅持對抗北方天主教政權同化政策﹐近代的斗爭由于美國的干涉更為激烈。 穆斯林在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領導下爭取獨立的斗爭﹐五十年來﹐有十二萬人在沖突中喪身。
這些“青年摩洛族”都因在家鄉無法生存下去﹐離開故土到外地刻苦求學﹐為了家鄉的穆斯林父老兄弟有撥開烏云見青天的日子﹐他們在外努力奮斗。 聯絡網的規劃部長艾里姆?希迪貴從馬尼拉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后﹐返回家鄉工作﹐他說﹕“當年﹐不得不離別家鄉的親人﹐沒有其他出路。” 學成回國的這些菲律賓穆斯林青年一代﹐陸續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決心團結起來﹐為民族解放干一番事業。 薩拉?瑪塔拉姆是這個組織的通訊部長﹐他說﹕“我們這些人﹐都在社會上功成名就﹐是社會中產階級的中堅力量﹐穆斯林年青知識分子的群體﹐應對對穆斯林社會效犬馬之勞。”
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同馬尼拉政府代表去年談判達成和平協議草案﹐政府承認南方穆斯林地區實行高度自治﹐但這個協議在國會辯論中被壓制﹐至今束之高閣﹐馬尼拉政府置之不理。 根據這個協議﹐穆斯林地區享有獨自的經濟發展﹑銀行體制﹑文化教育﹑地方選舉和法律裁判權﹐成為名符其實的穆斯林自治區。 自從雙方協議在批準過程中受到挫折﹐南方的形勢日益惡化﹐雖無大規模戰爭﹐但許多地方民眾反抗政府軍鎮壓的沖突不斷﹐例如今年六月初﹐有一百名陣網民兵被政府軍打死。
聯絡網的年青學者們﹐希望在政府和陣線之間調停﹐走和平發展的路線﹐促使雙方和平談判。 聯網網成立以來﹐各部門積極開展工作﹐奔走在政府和社會團體之間﹐協調各方關系﹐以和平的方式維護穆斯林居民的利益。 和平規劃部長莫哈格?伊孤白爾說﹕“根據歷史的經驗﹐戰爭是很難避免的﹐但是我們要堅持和平的途徑。 我們這些穆斯林青年專業人員﹐能起到巨大的作用﹐為和平的目標奮斗。 我們希望﹐穆斯林的下一代看到全面實現和平﹐讓他們享受和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