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他人,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伊斯蘭教經訓所倡導的重要內容之一。
仁愛是人的一種本性,來自于造物主——安拉。《古蘭經》用“普慈的主”和“特慈的主”來描述真主的德性和對人的關愛。《古蘭經》中說:“他曾以慈憫為自己的責任。”(6:12)又說:“真主是仁愛眾仆的。”(2:207)“你們為怨恨而死亡吧。”(3:119)穆圣說:“真主把慈愛分成一百份,自己留下九十九份,向地上降了一份。憑此一份,產生了萬物的相互憐憫。致使馬擔心踩傷自己的小駒而提起蹄子。”真主是以慈愛養育眾世界,并把仁愛本性賦予給人。
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之上。《古蘭經》中說:“眾人?。∥掖_已從一男一女創造你們,我使你們成為許多民族和宗族,以便你們互相認識。”(49:13)這節經文告訴我們,人類同出一源,都是人祖阿丹的后代,理應互相尊重、和睦相處。真主把人類分成一些民族,目的是讓人們競相為善,彼此認識,相互關愛。穆圣倡導人們關愛他人,要求每一個人都應把真主的慈恩施于同類:“不慈愛人者,得不到安拉的慈愛。”還說:“不慈愛人者,就得不到別人的慈愛。”
《古蘭經》中說:“未曾為你們的宗教而對你們作戰,也未曾把你們從故鄉驅逐出境者,真主并不禁止你們憐憫他們,公平待遇他們。”(60:8)所以,穆斯林必須相互關愛,和睦相處,即便對非穆斯林也要善待他們;對敵人,伊斯蘭教也要求以公道和容忍相待。古往今來,世人互相隔閡,都是自己設置障礙。如種族矛盾、階級斗爭、血統觀念、家族傳統、男尊女卑等這些都是維護少數人的私欲和特權,是悖逆真主的天道與人倫。伊斯蘭教先賢劉智說:“人區九品,道宗一脈”,“人人可登極品。”這種思想就蘊含著人人平等的觀念。
的確,世界上所有的愛,包括父愛、母愛、情愛、友愛、人與人之間的關愛、人對動物的愛、動物之間的愛等都是真主賦予的,所以,關愛他人是穆斯林的美德。
是的,我們的世界需要愛;我們的社會需要愛;我們的民族需要愛;我們的家庭需要愛,“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相互關愛,編織了我們這個繽紛多彩的大千世界。
伊斯蘭強調關愛他人,認為人的生命價值就在于對他人的慈愛,把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作為尊重他人、關心他人的關鍵。《古蘭經》中說:“你們把自己的臉轉向東方和西方,都不是正義。正義是信真主,信末日,信天神,信天經,信先知,并將所愛的財產施濟親戚、孤兒、貧民、旅客、乞丐和贖取奴隸,并謹守拜功,完納天課,履行約言,忍受窮困、患難和戰爭。這等人,確是忠貞的;這等人,確是敬畏的。”(2:177)這段經文諭示我們:人類應當重視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修煉,前者如堅守正信,勤苦耐勞;后者如扶弱濟困,救人于難。同時指示我們自己與他人的職責,前者如禮拜,忍耐;后者如救濟他人,為人服務。這短短的幾句話,已道破伊斯蘭“助人為樂,關愛他人”的思想。這段經文還提出了愛民濟眾的“重民”和建立“和平、安寧、和諧”的社會觀,這就是伊斯蘭所描繪的“平等互助、團結友愛、憐貧惜弱、和樂融融”的和諧社會藍圖。在這個社會里,“人類皆兄弟”,人們相親相愛,生活安寧富足,每個人從物質到精神都怡然自得。伊斯蘭教又把完美和諧的“樂園”境界作為其信仰追求的終極目標,這更是關愛他人的具體體現。
伊斯蘭關切人們的生存,要求社會為每個人的生存創造條件?!豆盘m經》說:“我在大地上為你們和你們所不能供養者而創造了許多生活資料。”(15:20)真主為了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創造了天地、日月、星辰;創造了山川河流并賜予人各種食物;給予人居住的房屋和各種設施;創造了牲畜、馬車、船舶等交通工具;還給人提供了各種的原材料,這些都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需品,鼓勵人們追求幸福,《古蘭經》中說:“當禮拜完畢的時候,你們當散布在地方上,尋求真主的恩惠。”(62:10)人們通過辛勤勞動獲取財富,享用這些生活資料;伊斯蘭教也主張享用有度,反對不勞而獲和剝削;禁止侵吞他人財產;反對過分的貧富分化,并提出運用完納“天課”、分散遺產、鼓勵施舍、打擊囤積財富等手段對社會收入進行均衡合理再分配,來保障每位穆斯林都能享受真主的恩惠,獲得合法的經濟利益。但對于真主所賞賜的,《古蘭經》鼓勵人們:“你們應當吃,應當喝,但不要過分。”(7:31),“眾人??!你們可以吃大地上所有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2:168);伊斯蘭教禁止對自身肉體有傷害的行為,自虐、自殘、自殺行為,均被教法視為大罪。人的生命來自于真主,認為不能善待自己的人不可能善待他人;伊斯蘭教還反對禁欲和苦行,這些內容為民眾揚起了追求人生幸福風帆,折射出伊斯蘭教對人們的體諒和關愛,閃耀著伊斯蘭人文精神的光芒。
《古蘭經》指出:“我必定在大地上設置一個代理人。”(2:30)廣義而論,人就是真主的代理人;狹義上講,代理人是使者、先知,先知去世后,就是先知的繼承人——哈里發。伊斯蘭教看來,無論是先知,還是以后的哈里發,都是重視民眾權利,愛民濟眾的,都是“當優待親戚,當憐恤孤兒,當救濟貧民,當親愛近鄰、遠鄰和伴侶,當款待旅客,當寬待奴仆。”《古蘭經》(4:36)
回顧伊斯蘭歷史,我們就能知道:在公元七世紀阿拉伯半島處于貧困、紛亂、落后的狀態。阿拉伯人酗酒仇殺,活埋女嬰,膜拜偶像,愚昧野蠻,道德淪喪。在這個時候,真主為了拯救他們,喚醒他們,給他們創造一個文明而和諧的社會環境,為此派遣了先知穆罕默德來教育、引導他們相互關愛、相互寬容、相互尊重、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先知穆圣說:“你們不要互相嫉妒,不要互相背談作對,不要互相憎恨,你們作為真主的仆民,都是弟兄。”這些內容反映了伊斯蘭教關愛他人的思想
穆圣時期,他對窮苦的人充滿同情,對所有的人慈愛;他憐惜孤兒、寡婦和無依無靠的人,從不疏忽探望病人,詢問他們的健康狀況;他寬恕昔日的仇敵,從未欺壓過任何人或讓別人的心靈上有些微的痛苦,表現出真主使者關切民眾的慈愛之心。但現今社會隨著經濟騰飛,社會進步,高科技飛速發展,人們心靈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人都迫切需要關愛。
關愛眾生
伊斯蘭認為,宇宙間包括動物界、植物界、生物界、有機界、無機界在內的一切和人一樣,都是真主的被造物,與人相互依存。因此,人必須愛護動物,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穆圣說:“仁慈的真主,慈愛仁慈的人,所以你們慈愛大地上的一切,真主就慈愛你們。”
關愛老人
《古蘭經》中說:“我曾命人孝敬父母;他的母親,辛苦地懷他,辛苦地生他,他受胎和斷乳的時期,共計三十個月。”(46:15)善待老人,照顧老人不僅要提供物質保證,而且還要內心充滿愛意和憐憫,這是他們最需要的。
關愛弱勢群體
《古蘭經》中說:“至于孤兒,你不要壓迫他;至于乞丐,你不要喝斥他。(93:9—10)伊斯蘭教在對天課分配的八種對象中,僅弱勢群體就占去了其中的五種:家境清貧而又恥于求助者;一無所有的赤貧者;無力贖身的奴隸;欠債者和離家途中有困難者。穆圣曾說:“誰扣減手下人的口糧,其罪行已夠他受的了。”又說:“誰為真主探視病人,天使必通知說:‘你真好,你的作為真美,你在樂園中必有高位’。”
關愛鄰里
穆圣說:“誰歸信安拉和后世;那么讓他尊重鄰居。”又說:“我向真主發誓,那樣的人沒有信仰;我向真主發誓,那樣的人沒有信仰;我向真主發誓,那樣的人沒有信仰——他使周圍的鄰居感到不安全。” 一個心胸狹窄、沒有善意和寬容品格的人,使他的親友和鄰舍感到不安全,因為這個人不懼怕真主。他對弟子們比喻說:“一個好人應當讓別人感到他是一朵鮮花,而不是芒刺,人們愿意同他相處。”又說:“如果他病了,則你們要探望,他遇到幸福,你們當祝賀。他遇到災難時;你當安慰他。你不要使你的建筑高過他的建筑,那會遮住他的風。除非鄰居許可。你不要使你的鍋中的香味傷害他,除非你送給他一碗。如果你買了水果,你當送給他一些,如果你做不到,那么你悄悄地吃,不要讓你的孩子拿出去吃,以免激怒鄰居的孩子。”
關愛客人
穆圣說:“誰歸信安拉和后世;那么讓他尊重他的客人。”同時,《古蘭經》強調旅途中斷了盤纏,無法回家的人,屬于接受天課之人。
試問,絲毫不關心他人疾苦,人間好壞與己無關的人,只希望通過自己的拜功與贊詞進入樂園的人,怎么可能會致力于傳播伊斯蘭教呢?這樣的人又怎能談得上關愛呢?心中沒有對真主的熱愛,沒有對眾生的關愛,又怎能談得上信仰呢?只獨善其身而不能兼善他人,不能關愛他人與社會者,猶如居住在沒有屋頂、沒有墻壁的柱子中間,無法抵擋風雨的侵蝕和烈日的曝曬。真正信仰者,他熱愛這個世界,關愛他周圍的民眾,傳播伊斯蘭正道。
真主對世人的慈愛是無限的,正是出于對全人類的憐憫,才派遣先知穆罕默德,完成伊斯蘭教。“我派遣你,只為憐憫全世界的人。”《古蘭經》(21:107)穆圣說:“你們不可能進入樂園,除非你們具有信仰;你們不可能具有信仰,除非你們互相熱愛;你們不可能互相熱愛,除非你們傳播和平。”又說:“一個人沒有信仰,除非他愛自己的兄弟如同愛自己。”如果一個人為了進天堂,只顧埋頭完成自己的宗教功修,而不能關愛他人,其信仰就欠缺。因此,穆斯林應當關愛他人,而不應只將關愛局限在近親、家屬中,因為親情和血緣的關愛也是動物的本能,人類應該超越自我,而將它給予穆斯林兄弟姐妹,給予全世界人類同胞,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信仰更加完美,才能獲得兩世的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