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歲的再娜甫回想起來,一生中最痛心的事情就是生育的8個孩子中,有4個因為貧病交加而夭折。那時候,她不會想到,幾十年過去,她的孫輩中,有人成了商人,有人當了醫生。
再娜甫的家地處“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喀喇昆侖山深處、中國最西端、靠近邊境線旁的偏僻山村,隸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這里也是中國塔吉克族的主要聚居區。
“云彩上的人家”是人們對和再娜甫一樣的高山塔吉克族人的稱呼,可是生活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氣候寒冷的深山峽谷里,遠沒有外人想象得那么浪漫。
新疆和平解放前,出生于貧苦牧民家庭的再娜甫家里沒有一只牲畜,靠給牧主和富裕牧戶放牧為生。13歲時,她嫁給了同是苦孩子的同歲男孩依不拉音,繼續靠代牧養活家庭。
“那時候,我們沒有衣服穿,裹著破爛的羊皮,根本吃不飽,最好的食物就是牛骨頭和酸奶。”再娜甫說,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家里有了駱駝和羊群,日子才開始好起來。
和沒有上過一天學的父母不同,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大兒子買買熱依木讀完了初中。他至今仍記得,駱駝是他童年時最親密的伙伴,每天載著他去帳篷小學讀書,那是政府為高原上分散在幾十公里范圍內的牧民子女設立的簡易教學點,往往只有一個老師,要同時教從幾歲到十幾歲年齡不等的學生。
即使上了初中,他也是在新學期開學前,帶足干糧,騎著駱駝跋涉半個月,到鄰近的縣城中學住讀。
這種“駱駝當校車”、自備口糧的情形在買買熱依木的兒子都來提看來,簡直不可思議。和當地所有農牧民子女一樣,他如今在政府投資6000多萬元建設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寄宿學校免費接受教育,免費吃住,每學期前后由政府派專車接送。
“學校里有和真正的足球場那么大的運動場,我喜歡這里。”這個手上常常把玩著一部帶拍攝功能手機的男孩,希望長大后成為一名解放軍,或者像他的哥哥其拉克那樣,當個汽車司機,可以到更遠的地方去。
富有商業頭腦的其拉克幾年前開辦了村里的第一家商店,把日用百貨從山外運來,薄利多銷,成功地從一個牧民轉型為商人。去年,他用掙來的錢買回了村里的第一輛汽車,往返于山里山外跑運輸,年收入數萬元。
即使是一輩子在山里揮鞭放牧的買買熱依木,這些年經歷的變化也不小:家門口通了路,用上了太陽能、電視機,過去放牧時穿毛氈制成的筒靴,現在換成了時髦的戶外登山鞋。
如今,再娜甫膝下的孫輩和重孫輩已超過40人,最令她感到驕傲的是外孫庫木瑞,“他是鄉村醫生,政府每個月給他發2300元工資,專門負責為這里的鄉親們看病。”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