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關注穆斯林市場?
來源:
時間:2009-09-23
點擊:
我來說兩句
天山網訊(記者 艾來提·鐵木爾)有專家研究,僅中東19個穆斯林國家對清真食品的年需求就達50億美元,肉用羔羊需2500萬只。全世界有15億穆斯林人口,其中50%以上居住在亞洲;中國有穆斯林人口3000萬左右,其中近1000萬居住在新疆。誰能夠將這些數字之間的關系梳理清楚,誰就將擁有一個廣闊的天地——穆斯林市場。
有一份資料說,英國對國內的伊斯蘭銀行的經營很成功,他們成功地把伊斯蘭精神與英國傳統的銀行管理相結合,取得了非常好的經濟效益,目前正在同法國、德國協商,準備聯合大規模地開展對歐洲穆斯林的金融、保險、信貸等方面的服務。這說明了穆斯林市場的誘惑力和潛在的發展空間。
最近,有報道說,我國寧夏正在培育和形成有規模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產業,目前清真食品的產值已經突破30億元。而新疆是通往中東的要道,不論是人口條件、歷史人文條件、自然資源,還是與中東的直線距離都遠遠勝過寧夏,因此,更應該把穆斯林市場的開發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去認識。
改革開放以來,內地沿海地區發展很快,這是因為他們具備自身的傳統和現代的文化與產業優勢。而包括新疆在內的邊疆地區,在經濟發展方面遠遠落后于內地沿海。這種發展上的不平衡必然會給邊疆地區的穩定帶來許多不利因素。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把國家的大力扶持,與邊疆地區自身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有效的組合,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能量,使少數民族群眾首先在經濟上找到自己的出路。穆斯林群眾在飲食、服飾、觀念、行為等文化方面有自己獨特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德國學者麥克·加什奈在談到德國穆斯林表現在金融意識方面的特殊性時強調說:“德國的穆斯林有350萬人,這些穆斯林在金錢問題上相信古蘭經的原則,因此他們不愿意到普通銀行存款和貸款,譬如買房貸款和銀行保險,因為他們信不過。”中國穆斯林群眾同世界上的15億穆斯林群眾之間有著一種共性,這是他們進入這一市場的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因此,新疆可以制定相應的政策,把這種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不僅為中國穆斯林群眾的發展,而且為國家的經濟發展開辟一個新的經濟增長空間。
中東和中亞國家同中國,特別是新疆地區,在歷史上有著悠久的文化交流史和貿易往來史,但這些地理歷史人文資源同新疆穆斯林群眾的經濟生活之間的深層關系,并沒有引起我們高度的關注。我們一方面強調著外向型經濟,強調著幫助少數民族群眾發展經濟,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但面對著50億美元的市場(僅就食品而言),我們缺乏統一的認識和完整的規劃。一邊是廣闊的市場,一邊是幾百萬穆斯林群眾亟待致富,我們是否可以運用科學的態度,通過對穆斯林市場的歷史、文化、宗教等資源的整合運作,使二者之間建立起一個有機的聯系呢?把針對穆斯林市場的商品生產基地建在新疆,讓新疆的穆斯林群眾來參與商品的生產和銷售,這不僅可以加速新疆穆斯林群眾的工業化進程,也能使他們在這一進程中培養出現代意識,提高生活水平,這種皆大歡喜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