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21日電(記者 賈楠 王曉鵬)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1日發表的《新疆的發展與進步》白皮書說,2008年,新疆約有24萬富余勞動力前往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務工。
白皮書表示,新中國成立后,新疆的人口自由流動日益增多。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受市場導向作用影響,以上學、工作、經商、務工為主要目的的自發、自愿人口流動,在新疆城鄉之間、北疆和南疆之間、新疆和內地之間頻繁增加。另外,每年還有大量的季節性流動人口在新疆境內和新疆與內地之間流動。每年8月下旬至11月的棉花收獲期間,都有來自其他省市的數十萬人到新疆從事棉花采摘工作。
白皮書指出,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的人口頻繁流動,導致新疆的民族構成及分布格局發生了變化。一是民族成分增加。2000年,除基諾族外,中國的其他55個民族都有成員在新疆定居生活。二是各民族人口數量普遍增加。1978年到2007年,全疆人口最多的維吾爾、漢、哈薩克、回等4個民族人口分別增長了74%、61%、81%和78%。三是各民族傳統居住地的本民族人口比重不斷下降。四是城鎮多民族混居狀況更為明顯。城市中的少數民族人口比例增加。
據白皮書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新疆總人口為2130.8萬人,其中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1294.5萬人,占全疆人口的60.8%。截至2007年,百萬以上人口的民族有3個: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人口分別為:965.1萬、823.9萬、148.4萬;10萬至100萬人口的民族有3個:回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1萬至10萬人口的民族有6個:塔吉克族、錫伯族、滿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以及東鄉族。其余民族人口不到萬人。
白皮書表示,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區,今天生活在新疆的各民族都是在歷史上先后移居而來的。新疆各族人民在長期共同生活中結下了深厚情誼。60年來,新疆各族人民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幫助,共同進步,形成、發展和鞏固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這既是新疆發展進步的重要內容,也是新疆發展進步的根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