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商的商貿活動已經有1300多年的實踐,回商的商貿活動名揚海內外。只是到了清代,由于各種復雜的歷史原因,回商在經貿領域的影響力才逐漸變小,甚至讓不少人忘卻了這曾經是一個善于經商的民族。
回商曾經在歷史上名聲遠播,如今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回商企業集群已初步形成,成為市場經濟中一支蓬勃發展的力量。
2006年,自治區政府批準設立了“銀川德勝清真食品工業園”和“吳忠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工業園”。目前,德勝園區內的清真食品及飲料生產企業已達34家,這些企業生產的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部分產品已逐步走向全國。我國回族比例較高的縣之一的同心縣,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羊絨集散地,把羊絨生意做到了世界各地。
在長期的商貿交流活動中,回商形成了自己獨到的商業精神、商業傳統與商業文化。寧夏社會科學院回族伊斯蘭教研究所所長馬平認為,回商文化是“二源合流”的商業經濟文化,回商文化秉承了伊斯蘭文化中注重經營現世、重視商貿的優良傳統,以自己的辛勞和智慧獲得正當合理的財富是穆斯林的信條。同時,回商還擁有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德經商”“講求信譽”“公平貿易”“經世致用”“濟人利世”的優良傳統。
從歷史上看,回商的商貿活動已經有1300多年的實踐,回商的商貿活動名揚海內外。只是到了清代,由于各種復雜的歷史原因,回商在經貿領域的影響力才逐漸變小,甚至讓不少人忘卻了這曾經是一個善于經商的民族。
改革開放,使中國的回族商業重振雄風,一批批回族商人搏擊商海,足跡遍布全國各地,甚至走向世界。
寧夏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在全世界每只羊的后面,都有一個同心人的身影。同心人因其吃苦耐勞而聞名于世,同心縣雙維絨毛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馬維東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羊絨市場上打拼了多年,如今已經把羊絨生意做到了世界各地。在前不久結束的第二屆回商大會上,馬維東當選為“寧夏杰出回商”。他說,回商吃苦耐勞,且具有開拓精神,因此也就有“只要有羊絨的地方就有回商的身影”的說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