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羅清真寺的建筑形式基本上與其他伊斯蘭國家清真寺的建造保持同步,同樣經歷了一個由簡到繁,漸進式的發展和演變過程。
開羅清真寺以阿拉伯民族傳統的建筑形式為基礎,不斷借鑒和吸收如兩河流域、比利牛斯半島、特別是拜占庭建筑藝術的精華,用了大約近十個世紀的時間,從形式和內容上都實現了由單一到多元化的發展進程。清真寺在不斷地翻建、擴建、新建過程中,磚、木、石材逐漸取代了毛石土坯,建造工藝上不斷推陳出新。
建筑水平的提高,使得清真寺的建造規模日益擴大,外形變得更加復雜,大約在公元十世紀左右,清真寺的中央開始出現一個正方形大廳,頂上建造了穹隆式圓頂。建于公元970年著名的愛資哈爾清真寺便具有此種特征。直至公元15世紀,該寺建造了第一個宣禮塔(也稱光塔),標志著清真寺的基本形態已經形成。在以后的發展進程中,無論建筑形式上如何變化,唯有構成清真寺建筑風格的三個基本元素:方廳、拱頂、宣禮塔是一成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