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蘭經》說﹕“這兩派是相爭的,他們進行關于他們的主的爭論。不信道者已經有為他們裁制的火衣了,沸水將傾注在他們的頭上,他們的內臟和皮膚將被沸水溶化,他們將享受鐵鞭的抽打。他們每因愁悶而逃出火獄,都被攔回去。你們嘗試燒灼的刑罰吧﹗真主必定要使信道而且行善者進入那下臨諸河的樂園。他們曾蒙引導,故常說優美的語言﹔他們曾蒙引導,故遵循受贊頌者的大道。不信道而且妨礙主道,并且妨礙我使眾人 ---- 定居的和遠來的 ---- 共同尊敬禁寺者,(我將使他稍稍嘗試痛苦的刑罰)﹔誰因不義而欲在禁寺中違背正道,我將使誰悄悄嘗試痛苦的刑罰。”(22﹕19-25)
這段經文生動地描述了在復活日,兩類不同人的待遇,全憑他們生前的言行和表現。 真主將恩賜信道而且行善的人,使他們享有無窮恩惠和嘉獎,而對不信道而且作惡者,給予嚴厲的刑罰。 這段經文對兩類人的不同賞罰,用的是今世活著的人最能理解的語言用詞對賞罰的方式,使人們讀到此經文,印象深刻,說明真主是仁慈的,有言在先,判決公道。
這樣表述的文字,誰都能理解,明白無誤,例如給受罰著穿上灼熱的“火衣”,把沸水從他們的頭上澆下,內臟和皮膚都將被燒灼,體無完膚,五臟六腑受煎熬。 天使用鐵鞭抽打,當不堪忍受時,必然心想逃避,又被攔截了回來,無所逃遁,繼續服刑。 這只不過還是“悄悄嘗試痛苦的刑罰”,那么更為嚴厲和沉重的懲罰,只能憑著今世人的想象了。
這段經文揭開了復活日賞罰的秘密。遭受刑罰的人,罪從何來﹖ 在經文的開頭就說明了,有兩派人,信道而且行善者,為真主所喜悅,而不信道者,他們為非作歹,罪有應得。這兩派人在生前慣于爭論有沒有真主,只有不信道者對真主不承認,沒有敬畏,膽大包天。真主對他們的警告,充耳不聞,認定了自己的無知和偏見,敢與真主對抗。是否認主獨一是人生的出發點,由此發展成為不同的行為和表現,最終的結局發生在復活日,經文中描述的情景是必然的結果。
受到真主喜悅和嘉獎的另一派人,經文中沒有過多的描述,只說他們“將進入下臨諸河的樂園”,可想而知他們在天堂里維持生命存在的環境和條件必然優越,舒適﹑寬心﹑滿足﹑愉快﹑美好。他們是在真主引導下,生前語言優美,心地善良,遵循真主的大道,真主對他們許諾在復活日的報嘗。他們在生前同不信道者思想對立,在爭論中堅持認主獨一,只崇拜真主,毫不動搖,因此與那些人分道揚鑣,從善如流。
經文的下半部份闡明了不信道者的惡劣行為,在對待象征敬拜真主的禁寺問題上,他們設法妨礙人們向真主禮拜。他們在禁寺中的行為,違背正道,抵制真主的引導,反對伊斯蘭,與先知穆圣的教導為敵。妨礙信道者進入禁寺禮拜,是他們的具體行動,發泄他們的對伊斯蘭的仇恨。禁寺之內有神圣的克爾白,那是真主的房子,先知易卜拉欣受命于真主進行重建,恢復它原始的面貌。又在先知穆罕默德時代,麥加從不信道者手中光復,他親自清除了克爾白圣殿內的所有妖魔鬼怪偶像,再現正道之光,引導世人堅信真主,所以才有延續一千四百年而不變的偉大朝覲。
信道者來到克爾白朝覲是表白內心真誠信仰,在世人的爭論中站在認主獨一的一邊,每年集中在這有標志意義的克爾白下禮拜真主。朝覲者的表白是﹕萬物非主,唯有真主,并且遵崇真主派遣的眾先知。人們從地球的四面八方集中到一起,互相鼓舞和勸勉,萬眾一心,展現信道者堅韌不拔的信仰精神和克服萬難堅持不渝的信念。 麥加的禁寺是受保護的地方,信道者進入禮拜最安全,妨礙信道者進入將受到真主譴怒和懲罰,所有進入禁寺的人都參與了保護禁寺的行動,因為目標一致,齊心協力,使敵人膽戰心驚。
經文明確告誡那些不信道而且妨礙主道者,假如他們膽敢“妨礙我使眾人 ---- 定居的和遠來的 ---- 共同尊敬禁寺者,(我將使他稍稍嘗試痛苦的刑罰)﹔誰因不義而欲在禁寺中違背正道,我將使誰悄悄嘗試痛苦的刑罰。”(22﹕25)在古代,把持麥加圣城的古萊什部落曾經對禁寺實行管制,不許可信道者進入完成他們的功修,禁止他們向真主禮拜,對他們迫害。如果這個內容延伸到當今的意義,那么,在世界各地阻止穆斯林朝覲的人都犯同樣錯誤,真主不會饒恕他們的罪過,而奔向麥加去朝覲的人將受到保護和嘉獎。禁寺屬于全人類,所有信道者“眾人 ---- 定居的和遠來的 ----- 共同尊敬禁寺者。”根據這個法則,不倫居住在地球的天涯海角的旅行者或是麥加當地居民,都是認主獨一的穆斯林,是一家人。 麥加圣城和克爾白是信道者共同的殿堂,在那里享有太平﹑安寧和公正,沒有戰爭﹑沒有壓迫﹑沒有歧視,所有穆斯林一律平等,敬畏真主的人彼此最親。
真主是否存在,這個簡單的問題是信道者與無神論者的分歧起點,在對待以崇拜真主為標志的朝覲問題上,是世上兩類人的分水嶺,各行其道,結果必然不同。敬畏真主的一派是信道而且行善者,必得真主許諾的報酬,而那些無神論者堅持與真主對抗,他們的最后下場如經文所告誡的那樣,將“嘗試燒灼的刑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