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牲節的習俗
來源:
時間:2009-11-18
點擊:
我來說兩句
宰牲節,顧名思義宰牲,成了這一節日的重要功課之一。去朝覲的人宰牲,不去朝覲在家里的人有條件的也要宰牲,而且每年每人一只。宰牲的時間是教歷12月10、11、12這三天內均可。按要求一人拿一只羊、七人合宰一頭牛或駱駝也可。最好是肥而美的黑頭白羊,其次是黃色、古銅色、棕色、斑白色和黑色。不需要給屠宰者費用,剝下的皮不能賣掉。宰得后將肉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出散貧窮的人,一份饋贈親友。因為安拉并不需要這些牲畜的肉。如《古蘭經》說:“它們的肉和血絕達不到真主,而你們的虔誠可能達到他”。
節前,伊斯蘭民族打掃庭院,制作節日食品,如油香、馓子等各種油炸果子。
節日拂曉人們起床沐浴,燃香。然后衣冠嚴整地到清真寺去參加會禮,去時還在沿途誦經贊主。穆斯林們齊集清真寺后,由阿匐或教長率領步入禮拜大殿,會禮時面向圣地麥加方向鞠躬、叩拜,阿匐宣講“瓦爾茲”(教義),最后,大家相互拜會道薩拉姆。
會禮畢,有的游墳掃墓,誦經祈禱,緬懷先人;有的如維吾爾族還要舉行盛大的麥西來甫歌舞集會;有的如牧區的哈薩克族則進行叼羊、賽馬、摔跤、姑娘追等活動;悉行宰牲儀式:凡家境好一點的都要宰一只羊,有的還宰牛或駱駝。所宰牲畜必須頭角端正、體竅完整、健壯,沒有任何缺陷。經挑選的宰牲若是幼畜,羊羔一般須滿二歲,牛犢、駱駝羔一般須滿三歲。宰牲時其主人必須在場,并由阿訇念“清真言”。所宰之肉分三份,一份自己食用;一份送親友鄰居,招待客人;一份濟貧施舍。如今隨著生活的普遍提高,“施舍”趨于淡化,但是,對來家里拜年的客人,仍然熱情款待,端出大塊的清燉羊肉請客人吃。
宰牲典禮結束后,開始訪親問友,饋贈油香,主人按照傳統禮節,擺出宴席,同食牛羊肉、糕點和瓜果等。
節日期間首先要給長輩拜年。寺里敲“納格拉”(維吾爾族打擊樂器),吹嗩吶,唱跳舞。過節時,人閃還互相登門賀節,這個節日一般要歡度三天。維吾爾民間的拜節,是維吾爾族人增強社會聯系,嚴守禮尚往來這一準則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