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作為面食的故鄉——山西,很久以來在全國乃至世界倍受贊譽,有句話說的好,世界面食在中國,中國面食在山西。從有史料記載的東漢算起,經過1000余年的發展,山西面食在制作上逐漸形成了搟、抻、揪、切、壓、撥、煮、蒸、炒、炸等多種方法。山西面食素有“一面百樣吃”之譽,做法、吃法多樣是任何一個地方都無法比擬的,普通的面團在山西人手中可以做出拉面、削面、刀撥面、轉面、漏面、貓耳朵、剔尖、流尖、擦蝌蚪、抿曲、揪片、搓魚等近百種花樣,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聲譽傳遍海內外。
在2003年山西太原舉辦的首屆國際面食節上,參會者絡繹不絕,各種風格、流派的面食絕活得以展示,特別是拉面表演的師傅把一團普通的面團拉到細如發絲,可穿針引線,叫人贊不絕口。
在全國各地或國外,常會看到或聽到有以山西面食為主的面食節,每到一處,都會有參觀者嘖嘖稱道。山西面食作為一種文化在世界上得以傳承和延伸。
在這樣的文化傳承中,勤勞的山西人民用另外一種制作面食的方式,表達他們內心的精神世界和對生活的美好愿望,這就是山西面塑。
面塑——民間俗稱“面人”、“面羊”、“花饃”等。各地叫法不一,形態各有特點,它們大都出自山西農村鄉鎮家庭婦女之手,以面粉為原料,經過揉面、造型、籠蒸、點色而成,大都造型夸張、簡練、質樸、民間和地方特色鮮明,而后延續到城市,發展到通過非食用的,防腐、防干裂、易存放的配比特點,用藝人靈巧的雙手,捏制出精細的、生動的、有故事情節的、有文化內涵的純觀賞意義的面塑藝術品。
山西面塑主要分為霍州面塑、忻州面塑和絳州面塑。
霍州面塑當地人稱為“羊羔兒饃”。古時的“羊”即是“洋”,有“吉祥”的寓意,一般過年過節臨近,農家婦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當地習俗捏制小貓、小狗、小虎、玉兔、雞、鴨、魚、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滿堂紅”“巧公巧母”等面塑制品,以象征萬事如意,多福多壽,發家致富,和睦友愛,祝愿萬事如意。霍州面塑造型樸實,不多修飾,著色往往僅用品紅點彩。
忻州面塑是流傳于這個地域內的民間傳統藝術品,它深藏于民間,扎根于民間,成為當地的工藝品之一。在忻州一帶地域內,春節期間要敬神蒸供,節前把和好的面用團捏制成“佛手”、石榴、蓮花、桃子、菊花、馬蹄等,各種形狀的供物,通稱它為“花饃”。
忻州花饃,中間往往插以紅棗,既有裝飾性,又是營養品、調味品,很受歡迎。當地還有一種大型供品為“棗山”,這種棗山以面卷紅棗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頂往往塑一層如意形圖案,在上面再加上面塑的“小元寶”三至五個,同時還塑上一個供咬“銅錢”的“錢龍”。棗山蒸出后可以顏色點染,成為一種鮮艷的民間藝術品。
絳州即新絳縣,每逢過節,這里家家磨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態的面塑來歡渡節日,由于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點染,花色絢麗,當地人稱之為“花饃”。絳州花饃,造型比較夸張,尤以走獸花饃最為出色。
在城鄉,大部分家庭婦女都會捏制花饃,而且普遍都會捏制多種造型的花饃。由于是自做自用,盡管水平不一,并不影響食用。
這種家家戶戶都要進行的民間活動,造就了大批捏制花饃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傳。
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機械化生產逐步代替手工業,包括面塑藝術在內的許多民間工藝在市場的空間越來越小。
山西面塑藝術要發展,就必須要創新。
根據十六大報告中提出“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的精神,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已于2003年初啟動,保護的范圍中有民間藝術,這是一個福音。
山西面食有著國際聲譽,這是眾所周知的。面食與面塑有著難以分割的緊密聯系,面塑藝術在創新發展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獲得山西面食廣告品牌效應。山西面塑藝術通過不同形式的展覽會,旅游推介會,旅游景區展示或手工藝品博覽會,把山西面塑推向市場,讓市場逐漸通過山西面食的品牌,認識山西面塑藝術,從而擴大影響。在2003年的山西國際面食節上有一塊展示面塑的窗口,以動物、植物為創作題材,充分展示面食與面塑的親近關系,也充分體現到了山西面食這樣的品牌會給面塑藝術帶來的效應。
山西面塑在各地區有非常好的群眾基礎,讓面塑藝術上一個臺階,讓面塑的內涵與質量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還需要培養或造就一批有一定專業知識,熱愛民間藝術,為事業而獻身的專業人才。
北京是民間工藝比較超前、人才聚集水平較高的城市。為了解決工美行業人才青黃不接的難題,北京市政府出資鼓勵大師帶徒傳藝,這在全國同行業中尚屬首例。我們山西是否也可以借鑒?另外,有關部門也經常性地組織一些民間包括面塑藝術大賽或有獎勵的活動,這也是集聚人才的可行辦法。我們山西是一塊“寶玉”,亟待精雕細刻的專業人才去雕琢。
山西面塑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品要想讓市場接受,要取得好的經濟效益,也要在產品的形式上不斷創新,不斷發展。
面塑藝術目前的表現形式是比較單一的,大多以人物或動物為題材,捏制的一般也都是十二生肖和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僅適合于低齡兒童觀賞,多少年也沒有新的變化,遠遠落后于現代人的審美追求,這樣單一的表現形式阻礙了面塑藝術的發展。
山西有5000多年的文明歷史,面塑藝術在這塊豐厚的土壤里有取之不盡的三晉文化題材,在燦爛的歷史長河中,山西涌現出大批的歷史人物。春秋時期叱咤風云的晉文公重耳,品格高尚寧死不受祿的介子推,戰國時代大思想家簡況,老將廉頗,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三國大將關羽、晉代大學者裴秀,國際宗教旅行家法顯,唐代女皇武則天,王維、柳宗元、大詩人王勃、王之渙、王昌齡、白居易、宋代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一代忠烈楊業父子,金元時期文學家元好問,戲曲家關漢卿,明清時期文學家羅貫中、大學者傅山……。他們都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作出了特殊的貢獻,是山西的驕傲。每一個人物作為面塑的題材都會有一個生動的故事。
我們也應借鑒其它種類的藝術,比如要借鑒陶瓷藝術,使其作品要有玲瓏剔透的美感,沒有做作的自然天成,是我非我的靈秀之美,捕捉昔影的古樸之感,和深深的敘述般的韻味;比如可以借鑒浮雕之效果,使山西面塑藝術有精美的雕痕感,把它嵌入框內,更顯面塑的純樸與完美。
總之,山西面塑要發展,就必須不斷創新、不斷貼近市場,讓市場來評判,緊緊跟隨山西面食這樣的品牌效應,使其成為一個整體,山西面塑藝術才有望得以更好的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