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的廣州回族
來源:
時間:2009-11-23
點擊:
我來說兩句
中國的南大門—一廣州。是一座馳名中外的古城。有著兩千年向世界開放的歷史,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站與終點站。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遠在隋唐,廣州即跟阿拉伯人架起了 連結中阿友誼、文明的橋梁。廣州是我國伊斯蘭教最早的傳入地。唐宋期間落籍廣州的阿抽伯穆斯林。無論在構成我國回族外來成分之一上,還是在促進阿拉伯文化、伊斯蘭文化與嶺南文化的滲透交融上。都曾為歷史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廣州回族的來源
我國回族以元、明時期劃線,可分為兩個階段,即回族的先民階段與形成、發展階段。廣州回族的來源,正是典型地包涵著這二個層次的內容。.外籍蕃客留籍廣州是我國回族的重要來源,也是廣州回族的第一層次來源。早在兩千年前的秦漢時期,廣州即開展了與南亞、東南亞等地的海貿往來,《史記·貨殖列傳》載“番思(今廣州)亦其一都會也。珠鞏、犀、耿謂、果、布之溪。”自唐始,廣州的對外貿易居全國之首,并首先設置了“市舶使”,總管對外貿易。白此,廣州對外貿易 的范圍,擴展到太平洋和印度洋區域。而公元七世紀至十世紀,中國西城之地正烽火連綿,交通阻梗, 這在客觀上促進了太平 洋地區海上通貿的發展。大批阿拉伯蕃船翻入廣州。這在《唐大和尚東征傳》和《舊唐書·李勉傳》中都有記載。當時。留駐廣州的阿拉伯人(包括波斯人)有專人接待,并有專供著 商、蕃客寓居的外僑區(今光塔碼頭一帶)。嗣后,外僑區發展成為“落坊”“諸國人至廣州,是歲不歸者。謂之往唐”(朱成《萍洲可談》卷二)。蕃客在廣州 定居后途廣置田宅.建立家寶。其中有智妻子兒女來華,也有娶當地女子為妻,其后裔即為“士生著客”或"五世蕃客”。蕃客在蕃坊內依然格守穆斯林的宗教信仰與風俗習慣。 唐代,廣州著客數量眾多。據旅行家蘇萊曼<<中國印度見聞錄》記述,唐禧宗干符五年(公元盯8年)五月。黃巢攻克廣州,遭到城內居民抵抗,破城后。黃巢屠殺居民,不計踴;難的中國人在內,僅寄居城中經商的阿拉伯人及其它外籍人??偣灿?2萬人,“皆蒙不測。遇 彼茶毒”。另據馬斯歐迪《金草原》記載。黃巢攻占廣州時。在逃避刀兵中死于劫難的伊斯蘭教徒等。計有二十萬之眾。上述資料??钟谐鋈?。但亦左證其時阿拉伯人在廣州之盛。 落籍廣州的蕃商、蕃客“與華人結姻,或取科第”(《洋防輯要。雜蠻篇》),其絕大部分跟當地居民混融而實現自然同化,這種自然同化現象,一直延至明初。“嶺南人士之冠”丘浚在《區處畿甸降夷》一文中指出:“(明)國初平定,凡蒙古色國人散處諸州者,多已更姓易名,雜處民間”,“久之固已。相忘相化,而亦不易以別識之也。”
明皇朝立國之始,在對外關系上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并下令“敢有私下諸善互市者,必真之重法。”(《明實錄·洪武實錄》卷231),這就窒息了中華與海外的商貿活動,中國跟阿拉伯諸地的通骯,自此衰落了下來。
阿拉伯蕃客是我國回族外來成分中的重要來源,亦是廣州回族的第一層次來源。但因年時久遠,蕃客與土生蕃客的后裔流散民間,四處搬遷,更兼其傳統的經濟生活與文化生活的逐代改觀,因之在淵源關系上出現了斷層現象。倘要見證阿拉伯穆斯林的落籍廣州,可由下述材料旁證之。
(1)嶺南地區居民的體質形態,具有阿拉伯、南亞類型的特征(注釋1)。
(2)作為我國最早傳入伊斯蘭教的實證——廣州伊斯蘭古跡懷圣寺、光塔、先賢古墓,干余年來一直是本地及外地(國內外)穆斯林的朝覲圣地。
(3)善客“多蒲姓、海姓”(《洋防輯要·雜蠻篇》)。近幾年來,通過調查、訪問,搜集到了宋代留籍廣州的蒲、海姓蕃客家族嫡系遺裔編纂的《族譜》,充分證實廣州回族確系源遠流長。
2.廣州回族來源的第二個層次是明清時代,以駐戍與經商流遷廣州然后定居立業,成為廣州居民的群體之一。
其來源細分可為二,即:(1)由省外直接來穗,初期以駐成從軍為主。明成化四年 (公元1468年),為對付廣東西江流域的瑤族“叛反”,“都御史韓雍奏調南京回兵來粵協剿,西澤后,加其頭目羽士夫、馬黑麻等錦衣衛指揮使職御,留成廣州,回回營以處之。”②回回營即大東營、小東營、西營、竹筒營,從而奠定了回族在廣州定居的基礎。四營都筑有清真寺院(見后述)。四回營直維持至清初。
?。?)由省外流遷廣東省諸地后,再輾轉來穗,以商販、手工匠人為主。公元1644年清軍人關后,明皇室朱由榔監國肇慶,樹起抗清復明大旗,并于公元1646年建立永歷朝,肇慶遂成為中南、西南各省反清的中心,清軍征調各路兵馬,重兵圍剿肇慶,鎮壓當地反清運動先后達十三年,各省的回民士兵與低級軍佐,即是此時被強迫應征赴往肇慶各地?;鼗剀婑R當時除駐守肇慶府諸縣外,還在南海、高鶴、龍門、臺山、南雄等縣扎營。戰事平息后,肇慶失卻了軍事重鎮的地位,各地回民士卒,就地編籍為民,普遍以商販、手工業謀生,并絡繹向廣州靠攏(注2)。
清代,回族或因仕宦或因駐戍,或因經商或因務工,由祖國四面八方流入廣州,使廣州回族人數與姓氏劇增。
廣州回族人口與姓氏
唐時廣州穆斯林人口,已如上述。明清時代對回族人口產生深刻影響的是,明末清初廣州發生的回教三將領羽鳳麒、馬承祖、薩芝浮死守廣州壯烈犧牲的事件。因三忠之事,清軍占領廣州后,對廣州回族嚴加殺戮,故人口大減,有資料估計,清初廣州回族人口僅千余,而清真寺院亦多遭毀壞,至雍正年間才漸次復建.下面綜合有關材料,概述近五十年來廣州回族人口的概況。1933年,約3000人,1958年,625戶、3 050人,1961年,962戶、4 070人;1981年,4 200人;1982年,5 561人,1987年,7 000人。此外,尚有信仰伊斯蘭教的非回族千余人④。 廣州回族人口雖不多,僅是全市人口的1%,但姓氏眾多,我國回族的所有姓氏,在廣州幾乎都有,尤多回族特有的姓氏。且各姓氏來源復雜,即使是同一姓也有來自不同地區的。廣州回族姓氏的這個特點,在全國城鎮回族中頗為突出。
在近7千人的回族中,以馬姓和楊姓居多。其它如“丁白回羽沙哈保、薩海脫買熊蒲穆”在廣州也屬多數;此外,尚有端木、傅、時、鎖、答等姓24種。廣州回族的主要姓氏入遷廣州的時間大多在十代(30o年)以上,下述材料系筆者對能搜集到的廣州回族《族譜》的匯總。
馬姓,由遼東半島、遼寧省沈陽縣、山東省濟南府歷城縣、陜西省平涼縣、廣西省百色縣、甘肅省遷來;楊姓,河北省正定府正定縣、遼寧省沈陽縣;白姓,河南省南陽縣、江蘇省江寧縣;羽姓,山西省太原縣;李姓,山東省濟南府歷城縣;周姓,江蘇省南京府;保姓,遼寧省沈陽縣、新疆省,《保氏效和堂族譜》謂:“來自阿拉伯”;張姓,四川省巴縣、甘肅??;馮姓,山東省濟南府;徐姓,江蘇省南京府;陳姓,江蘇省揚州府;時姓,江蘇省南京府、四川??;傅姓,浙江省金華府蒲寧縣、新疆?。粍⑿?,陜西省西安府長安縣。
薩姓,《族譜》載:“我回回薩姓,溯自唐朝,由西域入居東土(山東),迄今有千余載矣。國初(清),我薩姓從外省來粵有數家,俱就居廣、肇二城。”
此外,從廣州桂花崗“先賢古墓”殘存墓碑上的簡要碑銘中知,尚有湖南長沙端木氏,陜西蘇氏,四川成都蔡氏,江蘇鎮江楊氏,京都安氏,河南息縣張氏,河北天津李氏……。
從以上記述可見,幾乎國內東北、西北、西南、華東、中原各地,都有回族后人落籍廣州。廣州素為嶺南著名商業城市,市內又有馳名的懷圣寺、光塔、先賢古墓,保存的回族特 殊習俗頗濃烈,無疑對省內外散居的回民具有強大的內聚引力。
廣州的清真寺
唐時來華貿易的阿拉伯穆斯林商客,落籍廣州后,即會在其聚居中心營建清真寺,以適應宗教信仰的需要。前已論述,現懷圣寺、光塔一帶是蕃客的主要聚居區,唐代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曾親自目睹,在聚居區內設有清真寺,故懷圣寺及其前身屬我國最早的清真寺當確鑿可信 廣州懷圣寺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著名清真寺,而廣州先賢古墓中的墓主——圣賢宛葛士, 相傳是穆罕默德的母勇,東亞地區伊斯蘭教最早的傳播者,因之,廣州在穆斯林世界中被譽為“東方麥加”,歷史上曾為東亞、東南亞、南亞地區穆斯林的朝覲之地。最近在先賢古墓中 挖掘出一塊元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的記述一位高麗籍穆斯林朝覲廣州不幸病逝的阿漢文 碑碣,即是明證。 懷圣寺是中西海上交通的標志,是中國人民和阿拉伯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是廣州乃至全國回族心目中的信仰物,故歷來受到保護和修茸.關于懷圣寺、光塔的始建年代,國內不同說法,主要有“唐說”、“北宋說”、“南宋說”。筆者認為,懷圣寺“留說”的科學程度最高,最接近史實。還有,歷來研究者都把懷圣寺、光增、先賢古墓作為同一時代修建的漢阿合璧的古清真寺院建筑群, 筆者卻認為:懷圣寺與光塔是不同時代的建筑物,懷圣寺建成于唐代;而光塔則是南宋時期的建筑。筆者還認為,光塔的社會功能,首先是導航與觀測風向。“晝則懸旗,夜則舉火,以便市舶之往來”,然后才是宗教的用途:“在使祈禱呼報者,便于招集信徒" 。
截止1929年,廣州尚有六座清真寺及禮拜殿:懷圣寺、豫畔清真寺(廣州市西郊)、南勝清真寺(大南路)、東營清真寺(小東門)、東郊清真寺(東較場側面),以及先賢古墓禮拜殿(現火車站對面)。
隨著廣州的發展,回族居民從于的職業日趨多樣化,聚居的格局漸被打破,回族居民開始向全市四處遷居。原先的多座清真寺院都因年久失修,破敗不堪而自行倒閉。其產業統山懷圣寺接管。解放后。全市回族穆斯林都集中在懷圣寺內過宗教生活。
佛山是我國四大名鎮之一,是廣州的門衛。清初回族居住亦甚多,當地有佛山清真寺一座,歷時75年,后因本地教徒多遷移省城內居住,無人管理,遂折資產轉贈廣州四寺及海南三亞寺院。
佛山清真寺的建立,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廣州商貿業的發展,以及清代回族在構通國內諸地商業經濟發展上的作用。
廣州回族與海外聯系
廣州回族歷來跟海外的聯系十分密切(歷史上的外籍穆斯林入遷,近代史上的廣州回族外遷),客觀上起著洞察我國回族與伊斯蘭教的窗戶的作用。
歷史上香港轄屬廣東省,地理和(政、經)環境毗連廣州,香港自辟為商埠并淪為英殖民地后。廣州回族時有遷往香港及東南亞地區定后與謀生的,時間先后達一個多世紀。尤其是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因避戰亂,遷徙人數尤多,據近期統計,全港中華回胞三萬余人,占全港穆斯林70%,其中絕大多數由廣州遷入,故香港回胞跟廣州回族,不僅有同一民族及共同信仰的關系,且有血親與姻親的血肉關系。
廣州回族僑居海外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十八世紀,現懷圣寺內尚保存有一塊乾隆年間的碑碣, 碑上銘刻有“錐居海外。幸來東粵,父舉美意,男繼父志”,記述一位旅居海外的老人,囑其兒子“幸來東粵”,捐房產一間于清真寺院,其對母國故士的眷戀之情,即此可證_
在廣州回族所編纂的、《族譜》中,對房族中僑居異鄉他國的后裔,都有詳盡紀錄。如 《羽氏族譜》載,羽啟廷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別家遠洋”。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曾回穗一次,“隨辭外向”羽自昆干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外洋貿易,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回來一次,再去未返;羽崇恩“自幼往墨西哥”。羽崇枝“外洋貿易未返”。又如《馬氏族譜》載 馬廷亮遠游朝鮮,民國元年任我國駐朝鮮的總領事;馬端亭定后錫蘭島 (現斯里蘭卡),馬澤民“在馬來西亞、科倫坡經商”,其弟馬廣俊亦住南洋。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執行了對外開放政策,回族中不少港澳臺同胞,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和澳大利亞僑胞,紛至沓來,歸國觀光探親。在回穗的同胞與僑胞中,以港澳同胞人數最多,次數也最頻繁,幾乎港澳回胞中的知名人士,都曾或個人或率團多番來穗訪問,如中華回教博愛社正、副理事長脫維善,馬越千,哈耀恩先生和劉有信阿訇,香港回教協會主席白建中先生,回教青年會名譽會長劉道平先生,回教婦女會主席馬蝶文女士,香港回教禮拜總堂張廣義教長和澳門伊斯蘭教會主席石也谷先生等等。
這幾年來,海內外回胞的民間交往中,留下了不少動人肺腑的事例。
香港回胞薩兆熙老人,三十多年來一直不敢回來。1982年,在廣州回族親戚的多方開導下,他不辭年邁來到廣州,受到當地政府與鄉親的熱烈歡迎,兆熙老人目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尤其是看到他家祖墓——薩參芝之墓,仍完好無損地保存在先賢古墓內時,頓時流涕不止。嗣后,他不但捐棄前嫌,自己經常來穗觀光,而且還現身說法動員其它港胞返內地觀光,他還捐款及饋贈汽車給懷圣寺院,在廣州回族中傳為美談。
近年來,遷居臺灣的回族也有不少慕名大陸的巨變,而繞道奔來廣州;如三十年代廣州阿匐三杰之一的伊斯蘭教學者,已故的臺北清真寺教長熊振宗阿旬的遺孀馬秀貞女士,1985年定居香港,多番返大陸觀光,并出資修茸先賢古墓中之祖墳。
光緒年間殉職于甲午海戰的蔡金章將軍,歿后葬先賢古墓,其后代早年均移居美國。1987年7月,其嗣孫蔡克強先生等二人返國,事先沒跟市伊協聯系,徑直來瞻仰先賢古墓,見到其祖父的墳全和碑碣仍完好如初,為祖母所立的牌坊依然巴立,其父蔡春華于1911年題贈的“清真模范”匾額,依然懸掛在古墓客廳中央。先人的遺物安然無恙,使蔡先生欣喜若狂,十分激動,噴噴盛贊政府與鄉親對文物的保護、重視,當即表示要把廣州的所見所聞,如實告訴父親和旅美僑胞。
旅美僑胞白兆豐老先生,于1985年12月26日來函營詢其父白錫九之墓及一些故舊的近況,當廣州市伊協把其父墳勞的相片運寄美國后,兆豐先生如獲家珍,一再來函致謝,并囑 他的兩個兒子在半年內先后兩次返國瞻仰祖墓。兆豐先生因年邁,步履維艱,卻屢屢匯款給 清真寺及家鄉幫助建設,以示心跡。
海外游子的赤摯情誼,似一首首愛國主義的贊歌,使廣州回族群眾深受感動,他們表示要以最大熱情,投入四化建設,使強大祖國成為海外赤子的堅強后盾。(來源:《寧夏社會科學》1989.1 )
注釋(1)見金天明、伊力奇:《廣東各民族居民的種族成分——兼論南亞種族類型布》,《廣東民族研究論叢》第1卷.
(2) 樊封:《南海百痛續編》卷一
注釋(2)見《箅慶回門李氏族譜》。
資料來源:廣東省民委檔案室,廣東省人口統計辦,廣州市伊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