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真寺為基地的經堂教育在我國得以形成和發展,是由中國穆斯林"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點所決定的。凡是穆斯林聚居的地方都建有清真寺,中國穆斯林的宗教教育在這里進行最為方便。中國穆斯林的經堂教育是伊斯蘭文化適應中國傳統文化環境的產物,是中世紀阿拉伯伊斯蘭國家清真寺內的傳統教育方式與中國私塾教育的結合。這一古老而簡樸的教學方式的出現,適應了伊斯蘭教傳入中國以后中國社會的狀況和中國穆斯林的實際。此外,清真寺辦學為所有穆斯林學子開放,凡來這里求學的人,清真寺為他們一概免費提供膳宿,免交學雜費,阿旬無償授課,學校辦在清真寺里是中國穆斯林的最佳選擇。
中國清真寺的經堂教育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伊斯蘭教育形式。從明代發展至今,已形成若干種教育流派和講學風格。早期有以馮養吾、張少山為代表,以精研細講"凱拉木學"(伊斯蘭哲學)、《古蘭經》注釋學為特點的陜西學派;以常志美、李延齡、舍起靈為代表,以講授阿拉伯文、波斯文十三本經并注重蘇菲哲學的山東學派;以改進經堂教育,主張阿、漢經書并授的云南學派;還有在西北地區以甘肅河州為中心,以通講《嘎最古蘭經注》、《米什卡特·麥薩比哈圣訓集》、《宗教學科的復興》等大部頭經典為特點的問州學派;新疆地區的宗教教育,多屬于小型分散的私塾形式,各地的大清真寺都附設獨立的"麥德萊斯"(即宗教學校),他們所依從的教學方式、講課內容和管理方式都具有中亞穆斯林的教育特點。
中國穆斯林的經堂教育,在發展中不斷取得新的經驗,不斷得到完善。嚴格的說,初建這一教育形式時,教育和教學的脈絡并不清晰,那些有遠見的先師們只是有感于教內"經文匱乏,學人寥落,既傳譯,之不明,復闡明之無自",遂發明了在家庭中招徒授課、講經論敦的教育方式。后經發展,形成以清真寺為教學場所的經堂教育制度。在我國近現代伊斯蘭教史上,經堂教育得到了很大的補充和改善,它明確和固定了教育場所,教室就設在清真寺內,我國清真寺建筑形式中南北講堂就是為它專門設置的。以宗教教育為主,兼學其它文化知識并采用階梯式的教學手段,是古老的經堂教育在近兩三百年中增添的新內容。此時經堂教青分為兩部制:小學部,對穆斯林兒童進行啟蒙教育,阿甸從阿拉伯文字母的發音和拼讀教起,以使他們能夠用阿拉伯文字母拼讀《古蘭經》,小學部的學生還要接受信仰學的教育,熟練地背誦《古蘭經》選讀本,在34年的時間里學生還要學會《乜帖》等各種禮拜用詞和宗教知識普及讀物。大學部,被稱為經文大學,在阿甸的主持下,學生接受系統的宗教教育和伊斯蘭倫理道德的教育,他們學習6-7年,所學課程分基礎課和專業課兩大類,基礎課包括阿拉伯語、波斯語、修辭學、邏輯學;專業課包括《古蘭經》及經注學、圣訓、凱拉木學(伊斯蘭哲學)、敦法學、蘇菲哲學等。課本有十三種,學完這些課程,經講學阿甸鑒定合格后,即可畢業,穿衣掛帳,應聘到各地清真寺任開學阿訇。
在我國伊斯蘭教教育中還有→種教學方式,就是學校式教育。它形成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穆斯林中一批受"五四"以來新文化思想影響的回族知識分子和社會賢達,以發展回族經濟文化為己任,試圖探索一條以文化教育推動民族發展的道路。他們先后在北京、上海、四川、濟南、云南、寧夏等地創辦伊斯蘭學校,實行現代式伊斯蘭教育,學生既學宗教又學科學文化。北平成達師范學校、上海伊斯蘭師范學校、四川萬縣伊斯蘭師范學校、寧夏吳忠中阿師范學校以及云南明德中學都為培養具有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經漢兩用人才開辟了新的思路,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更值得指出的是,這些具有現代意識的穆斯林教育家從三十年代起,還不斷把中國穆斯林學子送往埃及、印度等國留學深造,這一創舉使中國現代伊斯蘭教育有了新的內容,學成回國的學生在伊斯蘭教育和伊斯蘭學術文化領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于1955年在北京成立了全國性伊斯蘭教高等學府─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它是我國現代伊斯蘭職業教育的代表。以培養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具有較高伊斯蘭學識和阿拉伯語、漢語水平的伊斯蘭教專門人才為宗旨,采用現代課堂的授課方法,課程設置分為伊斯蘭教專業課和大學文科基礎課兩大類,學員來自全國各地,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為了適應穆斯林的需要,學院采取多層次辦學,除設本科班外,還舉辦大專班、研究班、留學生補習班和在職阿甸進修班。學員除研讀伊斯蘭教經典教義、教史等課程,還要學習歷史、地理、政治、漢語等社會科學知識,校方要求學生畢業后不僅能勝任清真寺教務、外事和教育工作,還要具有一定的理論政策水平和文化知識,成為適合現代社會需要的高級伊斯蘭教人才。
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民族宗教政策的全面貫徹落實,為了培養更多的愛國愛教的高級人才,北京、烏魯木齊、沈陽、西寧、寧夏、蘭州、鄭州、昆明、河北等地先后成立了9所地方伊斯蘭教經學院,中國伊斯蘭教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