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在西方的地位
來源:
時間:2009-12-03
點擊:
我來說兩句
現代的科技和經濟使世界變小﹐許多人看到世界一體化近在眼前﹐同時更清楚地看到不同文明的共處﹐世界更加多樣化﹐如同一個萬國植物園。 伊斯蘭在現代的迅速發展﹐在這個花園中更加引人注目﹐許多過去不知伊斯蘭的國家和城市﹐都出現了穆斯林小區﹐他們在那里展現伊斯蘭文化。 美國和西歐國家戰后穆斯林人口猛增數百萬﹐尤其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那里的穆斯林歸化為當地公民。 兩千多萬穆斯林分布在歐洲各國﹐逆水行舟﹐創建了伊斯蘭文化基地﹐到處可見“清真”飲食店﹐城市景觀增加了天方夜譚式的建筑﹐那些是清真寺的圓頂和尖塔。
在另一個世界里﹐穆斯林把基督教徒看作是信仰同宗的“有經人”﹐從來沒有排斥過基督徒鄰居﹐根據古代伊斯蘭哈里法同教會條約約﹐他們古老的教堂都受到穆斯林的保護。 伊斯蘭在最初七百年的快速擴散﹐進入了北非﹑拜占庭羅馬帝國和歐洲巴爾干以及西班牙的領土﹐同時容納了那里的基督教傳統﹐因此﹐絕大多數穆斯林對基督教鄰居從不陌生。 在許多著名的伊斯蘭城市﹐如開羅﹑大馬士革和伊斯坦布爾﹐在那里可以看到保存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和傳統信徒社會﹐他們對《圣經》的執行比歐美的教友更加忠實。 穆斯林﹑基督徒和猶太人﹐尊重許多共同的先知﹐如努哈﹑易卜拉欣﹑穆薩(摩西)和爾撒(耶穌)﹐在穆斯林國家﹐這些先知同真主的最后使者穆罕默德享有同等尊敬的歷史地位。 根據這樣的理念﹐伊斯蘭國家頒布了世界上最早的宗教寬容法律“Al-Siyar”﹐聲明各種宗教互相尊重。
相比之下﹐西方世界對待宗教﹐心胸十分狹窄﹐早在公元325年﹐在亞洲尼西亞召開的基督教世界大主教會議上﹐裁決基督教內部許多“異端”教派﹐并且宣告他們教主的死刑。 基督教會內部多次分裂﹐互相不能容忍﹐視為仇敵。 在德國和法國﹐中世紀多次發生過天主教與基督新教的互相大屠殺。 后來歐洲國家從十一世紀發動的“十字軍東侵”﹐從屠殺猶太人開始﹐然后軍事侵占穆斯林領土﹐血腥屠殺耶路撒冷居民﹐侵略戰爭延續了二百多年﹐埋下了宗教仇恨的種子。 十五世紀﹐天主教侵入西班牙﹐實行宗和種族教清洗政策﹐把當地的穆斯林和猶太人斬盡殺絕﹐后來的德國和意大利法西斯屠殺數百萬猶太人﹐ 直到1996年的塞族對波斯尼亞穆斯林種族大屠殺﹐野蠻至今。 這個傳統是根據羅馬教會的古代信條﹕“教會之外的任何人都不能獲得拯救”(拉丁文是Church dictum extra ecclesia nullum salus)。
在二十世紀之前﹐西方國家沒有穆斯林人口﹐除非隱名埋性﹐不敢暴露信仰﹐因為歷史上西方沒有容納穆斯林的傳統。 許多歐洲人的思想狀態現在仍舊停留在十字軍和奧斯曼帝國的敵對時代﹐把穆斯林看成是不開化的游牧民﹐每個男人必須討四個老婆。 現代穆斯林向歐洲國家的移民﹐被他們說成是“伊斯蘭入侵”﹐擔懮被人多勢眾的穆斯林全部占有。
二戰之后﹐西方國家進入了第四期工業革命﹐電訊﹑交通和商貿超越國界﹐舊殖民主義改變了方式﹐開始了全世界新一輪大移民潮。 現代化的結果之一﹐是歐洲人逐漸疏遠了教會﹐也淡化了對不同信仰人的傳統仇恨。 大部份國家﹐憲法把宗教排除在政治之外﹐最初的動機不是什么“人權”和“自由”﹐而是不許可教會干預對外殖民侵略政策﹐殖民主義者在海外隨意屠殺﹑掠奪﹑強奸﹐后來成長起來的民主運動才把信仰自由納為人權。 這給穆斯林移民在西方國家生存帶來新機遇﹐可以保住伊斯蘭文明不受社會干擾。 過去二百年﹐西方國家為了對外侵略﹐投資一部分學者研究“東方學”﹐設立研究所和培養東方語言學家﹐結果許多專家在研究伊斯蘭和穆斯林之后歸信了伊斯蘭﹐成為西方國內最有學識和教養的本國知識穆斯林。 這些人建議政府對穆斯林寬容﹐許可他們建造清真寺和伊斯蘭學校。 新世紀開始﹐看到穆斯林在所有西方國家形成了小區﹐在歐洲所有的城市都建造了清真寺﹐伊斯蘭在近三十年來﹐被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承認是合法的宗教﹐并且以伊斯蘭的特色融入歐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