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十八世紀哲赫林耶穆斯林的起義
來源:
時間:2009-12-04
點擊:
我來說兩句
行虧的官吏把我充軍到東。又充軍到西,總有一天。他們的勢力要消滅,一絲不存。須知!他們的國土上起了風暴,威嚴沒有了,只有戰爭;地位沒有了,只有塵土。自豪沒有了,只有貧窮;高貴沒有了,只有低賤。
——清嘉慶年間,哲赫林耶穆斯林馬達天在充軍途中對兒子的談話。①
十八世紀八十年代,哲赫林耶穆斯林,包括回回、撒拉各族的農民和城鎮各階層人民,為反抗清朝封建統治階級殘酷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在今甘寧青地區吹響了向清王朝進攻的號角。一場穆斯林農民起義的狂颶迅速席卷了西北大地。他們以英勇奮斗的精神,在中國農民革命史上寫下了壯麗的篇章,在我國民族革命史上譜下了可歌可泣的一章。它表現了各族穆斯林的團結勇敢、不屈不撓的高貴品質,揭開了各族人民反清運動的序幕;同時也揭露了清朝統治集團的殘暴與腐朽,顯示了“乾隆盛世”時期國內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日益尖銳;它也標志著清王朝將由盛世轉向衰落。封建統治階級仇視農民革命,誣蔑起義的穆斯林為“番回”、“回賊”,誣蔑穆斯林起義是“罪不容誅”的“叛亂”。總之,他們千方百計掩蓋起義的真實原因,竭力歪曲起義的性質。十八世紀八十年代哲赫林耶穆斯林的起義已經過去二百年了。今天我們有必要撥開歷史的迷霧,揭示歷史的真相,評價歷史的功過。這時于我們正確地全面地貫徹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搞好當前回族地區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是有意義的;同時,它對于寫好中國回族、撒拉族伊斯蘭教史,回族、撒拉族歷史,農民運動史,回族、撒拉族民間文學史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
①見穆罕默德·曼蘇勒·馬學智《哲赫林耶道統史》。《哲赫林耶道統史》原著為阿技伯文,本文引自馬忠杰、王有華、蘇敦理的中文摘譯稿。
--------------------------
乾隆中后期的甘肅社會
十八世紀哲挪耶穆斯林的起義不是偶然的,它是清朝政府實行政治壓迫、民族壓迫、經濟剝削的必然結果。回族穆斯林和漢族人民交叉居住,經過長期的歷史生活,使他們在政治經濟方面結為一體,有著共同的命運。清兵入關,回族穆斯林積極地參加了漢族人民“反清復明”的斗爭,因此清朝政府對回族穆斯林更加歧視,對他們的統治極其嚴酷。
甘寧青地區是穆斯林地聚居區,從清初以來,腐朽的封建統治階級使這里“百里斷煙,地不生禾”。①以放牧為生活手段的各族穆斯林,在清初受盡了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清朝的文官武將巧取豪奪,為所欲為,“各衙門散買皮張,武職濫受民詞”。②各族穆斯林賴以為生的皮毛,大量被奪走,無事的人民陷于重罪。至乾隆后期,政治日益腐敗。滿州大臣和昆專權,貪污成風,人民所受的剝削急劇加重。正如乾隆四十年王杰的奏折中所稱:“州縣有所營求,即有所饋送,往往以缺分之繁簡,分賄賂之等差。此等贓私初非州縣家財,直以國帑為 寅緣之具。上司既甘其餌,明知之而不能問,且受其挾制,無可如何。間有初人員天良未泯小心畏咎,不肯接受,上司轉為之說合。懦者千方抑勒,強者百計調停,務使之虛出通關而后 已。一縣如此,通省皆然;一省如此,天下皆然。于是大縣有虧空十余萬者,一遇奏銷,橫征暴斂,挪新掩舊。小民困于追呼而莫之或恤,靡然成風,情不為怪。”③王杰講的是全國情 況,而在甘寧青西陲之地,那些封疆大吏們,上下盤結,夜郎自大,威福自出。侵吞國庫,漁肉鄉里,情況就更嚴重了。乾 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肅布政使王簞望侵冒賑災銀兩一案就是一例。案中牽連布政使以下的各道、府、州、縣官員一百一十三人,追繳贓銀二百八十一萬一千余兩。這個數字等于甘、寧、青地區每年正額糧賦的十倍、查抄王簞望家資,僅綢緞一
--------------------
①②《明清史料》丙篇,第八本,757頁。
③《清史列傳》卷二六《王杰傳》。
---------------------
項就有五萬余件。“得金銀逾百萬。①再以鎮壓穆斯林起義的大貪官和昆為例,1799年他被抄家時,“得窖藏金七百,銀二十八萬”。“夾壁墻金二萬六千余兩,私庫藏金六千余兩,地窖內藏埋銀兩三百余萬”。他家中設有玉器庫,綢緞庫、皮張庫、瓷器庫、錫器庫等,據估計他的財產可折級八萬萬兩。②這時全國的田賦已為清朝初期的二倍以上。③而甘寧青地區已是“水旱不收,盜賊峰起”。在青海循化地區,為了加重對撒拉族穆斯林的剝削,在那里清查土地,確定賦額,規定水地每下籽一石征糧一斗五升,旱地每下籽一擔,納糧一斗。兵、刑、錢、谷各項均加重斂。《循化志》記載說,清朝強迫回回、撒拉穆斯林納糧“較鴻化各族為重”。 統治把各族穆斯林看成是“從來叵測”,“獷盡”④成性的“奸民”。清朝官書把“回”字加以偏旁,以示穆斯林“不侔于人類”。三人以上的穆斯林持兵器走路,罪加一等。每遇訴訟,官府受賄,串通訟棍,強詞奪理,誣蔑穆斯林為盜。在法律面前穆斯林與非穆斯林不平等,穆斯林犯罪則“加等科罪”。“殺一漢人,十回抵命;殺十回民,一漢抵命。”穆斯林內部,新舊兩派不平等,對舊教處刑輕,對哲赫林耶處刑重。流徙犯人普通犯人可以聲請留養,穆斯林則不
------------------
①《清史稿·王簞望傳》。
②轉引自鄭天挺《請史簡述》。
③《清史》卷一二二《食貨二賦役》及卷一二六《食貨六征榷》。
④《明清史料》丙編,第七本,677頁。
-------------------
得聲請。還規定流徙地點不得在甘肅等穆斯林聚在地區。穆斯林罪犯刺字時刺“回賊”二字,表示對信仰伊斯蘭教的回回等民族的侮辱。連《循化志》的撰修者也說:“按新教之亂,非一朝一夕之故也。予聞前同知善達用法嚴,回民畏之。”① 清朝政府非常鄙視和壓抑伊斯蘭教,有的官員企圖運用禁絕伊斯蘭教的手段,來消滅穆斯林的宗教信仰,進而達到維護封建統治壓迫各族人民的目的。而穆斯林聚居的西北地區,于“承平”年代則扶持經濟富有的“門宦”,打擊貧苦農民追隨的教派。一旦發生農民起義則“禁查”“邪教”、“嚴懲”起義農民。這更加激化了這一地區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早在康熙、雍正時期,一些清朝政府官員對穆斯林就極力排斥,藉端滋擾。他們把伊斯蘭教說成是一種所謂“不敬天地,不祀神詆,另定宗主,自為歲年,黨羽眾盛,濟惡害民”的“左道”。誣指“齋月”時早起封齋活動是“夜聚明散”,定性為“回回謀叛”。法律規定“左道惑眾,律有應斬”。所以山東巡撫陳世倌向朝廷上流獻策。強制穆斯林“概令出教,毀其禮拜寺”。安徽按察司魯國華也奏請拆毀禮拜寺,禁止用回歷,禁止戴白帽。其奏折稱:“回民居住內地,隨處皆有考試營業,與居民無異,自宜凜遵歷度。乃伊不分大小建,不論閏月。以三百六十日為一年。始記某舊為歲首,群相慶賀,名日拜年。又平日早晚皆戴白帽,設立禮拜、清真等寺各色。不知供奉何神。每立把齋名目。伊等既為圣世之民。應遵一統之正朔,服朝廷之
------------------
①龔景瀚《循化志》卷八《回變》。
------------------、
衣冠,豈容私記年月,混戴白帽,作此違制異服之事。請令回民遵奉正朔、服制。一應禮拜等寺。盡行禁革。倘怙終不悛,將私記年月者照左道惑眾律治罪。戴白帽者以違制律定擬。如地方官容隱,督撫徇庇,亦一并照律議處。”而清朝皇帝為維持封建國家之大局,求個長安久安,不能輕舉妄動,冒然從事,以免引起社會的動亂。但官方的這種輿論,給穆斯林形成了很大的社會壓力。這從當時穆斯林學者金天柱所寫的《清真釋疑》的“自序”中看出,“遂有謂不遵王朔,私造憲書,以三百六十日為一年而群相慶者;有謂異育異服,揀擇飲食;甚者謂齋仍茹葷,白日何故不飲食;又謂禮拜不知所拜何神,而夜聚明散,男女雜;更謂齊髭以毀父母之遺體而龐貌為之異樣者,種種疑案,皆莫能釋。”為了防范各族穆斯林,清朝政府在甘寧青地區駐兵最多,史書記載,“查甘省系西陲要地,所設兩提五鎮額兵較他省為多”。①又說:“皋蘭,甘肅省城,樞機隴陜,控制新疆南北路萬余里,額設重兵彈壓,故甘肅哪天下為最多”。②在撒拉族穆斯林居住的循化,“乾隆牌廠乃立循化營,設游擊一員,其地名革灘壩工,適居十二工之中。據其腹心,以制其手足,固亦慮其獷悍,以為扼要之圖也。”③循化營駐兵八百,
--------------------
①福康安《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奏稿》.
②《道光皋蘭縣續志》卷六《武衛》。
③龔景瀚《循化志》卷四《口外撒拉回子八工》。
-------------------
并不準撒拉人人伍。
在清朝政府軍事高壓政策下實施的政治壓迫、民族壓迫、經濟剝削,已使甘寧青地區的階級矛盾,達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而禍不單行,頻臨的自然災害更使貧苦的農民陷于悲慘的絕境。從《清史稿·高宗本紀》中大致可看到當時災情嚴重程度: 乾隆二十年,皋蘭二十廳州縣霜雹災。
乾隆二十一年,皋蘭等二十六廳州縣水雹災。
乾隆二十二年,碾伯等三十人州縣廳水雹災;皋蘭等二十二廳州縣霜雹災;安息等三廳衛風災。
乾隆二十三年,皋蘭等二十四州縣廳旱災;張掖等四縣廳水沖;狄道等二十二廳州縣水雹災。乾隆二十四年,河州等處旱災;狄道等二十三廳州縣衛旱災雹災,皋蘭等四十廳州縣旱災。甘肅全省旱甚。
乾隆二十五年,皋蘭等州縣早災;洮州等二十七廳州縣衛水災。乾隆二十六年,皋蘭等三十二廳州縣水沖;山丹等五縣水沖;安定等十州縣雹災。乾隆二十七年,皋蘭等二十廳州縣水雹霜雪災。
乾隆二十八年,狄道等三十廳州縣水旱霜雹災;皋蘭等十二廳縣旱災。
乾隆二十九年,金縣等縣旱災;皋蘭等三十二州縣廳旱災;皋蘭等十五廳州縣水雹災;河州等三十六州縣廳雹水早霜災。
乾隆三十年,皋蘭等二十九廳州縣旱災;靖遠等十一州廳縣旱災;寧遠等州縣地震;狄道等十二州縣雹霜災。
乾隆三十一年,靖遠等九州縣旱災。\
乾隆三十二年,平涼等三十四廳州縣雹災。乾隆三十三年,皋蘭等二十九州縣廳災;隴西等三十縣水旱雹霜災。
乾隆三十六年,甘肅比年偏災。
乾隆三十七年,皋蘭等二十五廳縣旱災。乾隆三十九年,皋蘭等七廳州縣水旱災。
乾隆四十年,皋蘭等十七州縣廳水雹霜災。
乾隆四十一年,皋蘭二十九州縣廳旱災。
乾隆四十二年,寧夏等七廳縣災;皋蘭等三十二廳州縣旱災。
乾隆四十四年,莊浪等十七廳州縣災;皋蘭等三十五廳州縣水災。
乾隆四十五年,皋蘭等十八州縣廳饑饉。
乾隆四十六年,皋蘭等十五廳州縣霜災。
從乾隆二十年至四十六年的二十七年中,甘寧青一帶的災害持續時間長、面積廣,是全國的重災區。連《清史稿·高宗本記》于三十六年也承認“甘肅比年偏災”。而這次穆斯林起義的河州、皋蘭、六盤山地區又是甘肅的重點災區。、對于清朝政府和當地地主階級的殘酷的剝削壓迫;農民的忍耐是有個最大限度的。當廣大貧苦農民喪失了一切,最后活不下去的時候,農民暴動會像火山一樣的爆發。十八世紀八十年代哲赫林耶穆斯林正是在官吏貪污侵冒,地主豪華淫逸,莊稼連年歉收,城鄉饑民充斥的情況下被迫起義的。
穆斯林的起義
先是甘肅河州漢族人民在王伏林等的領導下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冬,設教聚眾,立有教主,聚集多人豎幡念經,抗拒官府。總督勒爾謹帶領官兵前向剿捕,“該州已拿獲從匪石忠信等七名,訊明倡教首匪名王伏林,自稱彌勒佛轉世,聚集二千余人,擬攻河州。先令石忠清等赴河州探信,……石忠信系邪教中四教主;郝天祥系其偽軍師。”①后經雙方激戰,王伏林犧牲,“生擒余犯五百余人”。漢族人民的起義很快被鎮壓下去了。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蘇四十三終于在循化撒拉族中發動了哲赫林耶穆斯林的反清起義。而起義的導火線則是哲赫林耶與華寺門宦的斗爭。
緣甘寧青的回回、撒拉各族都信仰伊斯蘭教。穆斯林通常都是在一塊土地上聚族而住,從事農業生產。從而形成許多分散的但又是獨立的村莊和集鎮,反映在宗教上則是各個互不隸屬的教坊,每個教坊獨立的進行宗教活動。隨著穆斯林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土地的日益集中,階級分化的日益嚴重,各教坊的伊瑪目由聘請制轉化為世襲制,“門宦”應運而生。
-----------------------
①《清高宗實錄》卷一○四五。
-----------------------
伊斯蘭教神秘主義蘇非派的某些支派在甘寧青地區的傳播,發展成為門宦,它在發展的過程中使宗教與世俗勢力的結合。門宦既有團結回民的一面,也有封建性的一面。門宦首先盛行于甘肅的狄道、河州地區。至乾隆時河卅回族穆斯林馬來遲創建清真寺于河州八坊,仿漢族廟堂繪以丹青,故名花寺,亦書寫為華寺,該教派故稱“華寺門宦”,官書稱其為“老教”。馬來遲被稱為華寺太爺。該派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形成地方勢力。官府藉問宦勢力維持對各族湖林的統治,門宦中的封建勢力藉官府以加強對穆斯林的控制。
時有甘肅階州(今武都縣)回回馬明心,經名易卜拉欣,又名穆罕默德·召裴,道號維戛耶·、頓拉赫,歿后追尊為束海達伊。生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卒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雍正六年(1728年)年方十歲,隨其叔父赴阿拉伯朝覲求學,①受業于也門道堂大伊瑪目伊本·載厄人,從《哲赫林耶道統史》記載看,馬明心在也門學習的是乃格什板丁耶的蘇非教義,學成時其師授給馬明心兩本經,即《穆罕曼斯》、《曼達耶亥爾》。②乾隆九年(1744年)明心始回國,時年二十六歲。馬明心懷著改革中國伊斯蘭教的信念回到故鄉,歸來僅攜帶《古學經》,《穆罕曼斯》、《曼達耶亥爾》三部經典。別無長物。回到家中時,老人均已謝世,舉目無親,生計無所依靠。
----------------------
①金吉堂《中國回教研究》稱馬明心留學布哈拉,《清實錄》記載其留學葉爾羌、喀什噶爾:哲赫林耶門宦內部傳說其留學也門。哲赫林耶道統史《熱什哈爾》中也記載明心在也門求學。
②《穆罕曼斯》、《曼達耶亥爾》是兩部贊美先知穆罕默德的頌詩。
----------------------、
先在河州講學,宣傳伊斯蘭教蘇非派的哲赫林耶教義,因講學觀點分歧,被逐出河州。馬明心之被逐出河州,穆斯林中有著生動的傳說。一個曾經是馬來遲的老教穆斯林轉人馬明心的新教后,受到了殘酷的打擊,他自述自己的遭遇經過:“第二天禮完早拜,在我前往艾布·福土哈(馬來 遲)的街上,真主啊!一伙人向我撲來,用長棒短棍以及鞭子打我,女人們也站在門上向我們潑污物。由于安拉的襄助,不知我從哪里來的勇氣和力量,把他們一個個都打翻在地,我毀了他們的工具,戰勝了他們。這樣就加深了仇恨,艾布·福土哈的四子帶著一伙人到法官家去告狀, 說我們立下了新教,要收買人心等等。法官得了賄賂就準了狀子,把我們領到公堂上,判了我四十大板,又判維戛耶三大板。打維戛耶時……板子就裂成了兩半。……當我們由公堂回來時,路遇一個白胡子篩海,手中提著—捆鮮韭菜。他見我說:“唉:這個酷吏多壞呀!你知道這板子 的名稱嗎?’我說:‘不知道。’他說:‘中國話叫臥牛板,要是今晚你不治療,就活不到明天。’我說:‘老爺 爺怎么治?’他說:‘你雇上兩個人扶你到水磨房去,讓磨輪水反復沖洗你地傷口,等傷疤掉了就好了。’我回去 雇人誰都不敢去,害怕艾布·福土哈和他的兩個瞎兄弟。
我就一人去了,照著篩海教的辦法去作,水把我沖暈了,我找了兩根樹枝挾在腋下靠著,至日落時傷疤還沒有沖洗掉,忽然刮起了大風,下起雨來了,腳下成了河,衣服都 淋濕了,“天冷得很,我忍著痛苦念:‘我的養主啊!…… 你讓我遠離壓迫者。’……第二天晨拜后,我又到艾布·福土哈的街上去,從上街到下街反復寫了好幾遍。仇人都很驚訝地說。‘這個人怎么這樣勇敢。’第二次又去告狀,官長判斷:‘各自回自己的老家去。’于是我們的維戛耶又遷到金縣地區的馬坡去了。①馬明心旋赴皋蘭南鄉的馬坡,又遷至安定(今定西)之官川定居,人稱“官川阿濟茲”(賢者),纂《卯路經》,重伊斯蘭教之道乘,傳“托勒格提”該派稱哲赫林耶,官書呼其為“新教”,馬明心為哲赫林耶之道祖。根據甘肅、寧夏穆斯林的傳說和《熱什哈爾》的記載看,馬明心是一個有操守的傳教者,清貧度日。自奉儉樸。其在官川的“道堂”遺跡是黃土斷崖下的三孔窯洞,在馬坡時也是住在一孔土窯洞里,在循化時住在—個“稍麻”②內。馬明心傳教時勸戒為人不能貪財,勉勵穆斯林要互相周濟。齋月期間曾有人送給他兩塊白面餅,請其夜間封齋食用,而他卻隨手給門外討要“乜貼”的人;人有饋送金銀者,他即施散給貧苦穆斯林;他平生沒有養過一頭毛驢,其妻親自抱磨棍推壤;清朝政府抄他家時,有麻錢不足五百個,除隨身穿的一件白色褐衫,沒換洗的衣服。當他與華寺門宦斗爭激烈時,曾將其門徒平涼穆大阿訇、靈州馬達天約至馬坡,囑其后事時說,“貪戀財帛者,不是我的“多斯達尼’。”諄諄以清貧自持告戒。“維戛耶弟子在拜功后閑暇時,都帶上
--------------------------
①《哲赫林耶道統史》。
②稍麻,即小禮拜寺。
-------------------------
繩子、鐮刀到山里打柴,以維持生活,他們穿著破舊的衣服,但是富貴不能迷惑腐蝕他們。挨餓受凍仍守正道。”、①從上述傳說和記載中還可以看出馬明心是一個典型的蘇非派的苦修者。
不只是他的宗教苦行品德贏得了穆斯林對他的尊敬,更主要的是他的哲赫林耶宗教宣教,接觸到了苦難人民的心靈,激發了他們反抗封建統治的熱情。
首先,他提倡“束海達伊”道路,宣揚“提著血衣前進”的精神。“束海達伊”意為殉道者的領袖。“束海達伊”道路和“提著血衣前進”的口號,是伊斯蘭教的宗教宣教。為理想為宗教戰死的道路是“束海達伊”的道路,戰死者便是“會希德”“舍希德”“提著血衣”就能順利地進入來世的天堂。因此說“束海達伊”的道路是通向天堂的“捷徑”。正如官書《平回記略》所載:“遂有馬明新者,……倡言人得金光下死者,托生好處。”謝林耶的教義中把“征戰”的“舍希德”思想提到了非常突出的地位,他們說:真主以最大的“白倆” (災難)考驗穆斯林的心。穆斯林就應憑著自己的“伊瑪尼” (信仰),堅定自己的信念,決心承受各種“白倆”的考驗。在他們說來經受“白倆”是一種宗教功德。他們還為這種“征戰”的“舍希德”思想傳述了一個遙遠的道統,說馬明心從也門道堂討來了“輩輩舉紅旗(即流血犧牲)”的“口喚”(命令)。哲赫林耶的掌教要被清朝官府處死,或壽終正寢之后被
①《哲赫林耶道統史》。
--------------------------
清朝官府掘墓暴骨,這也是掌教們的一項宗教功修,哲赫林耶的一般穆斯林中也流傳著一句民諺說:“為教門流血一點滴,勝過禮拜一來回。”因為殉道者的品級高于一般教徒。老年人傳說。前清時哲赫林耶阿訇講“瓦爾茲”(演講)時,都有一段共同的經堂語的結束語說:“唉!眾多斯達尼們!今兒我講的這一段“阿耶提’你們如果遵了的話,明一日到了‘格亞買替’,我們手提血衣,歸在了圣人的綠旗之下,阿里巴巴將領著我們進入重恩不朽的天堂。”馬明心宣傳的哲赫林耶的宗教宣教要貧苦的穆斯林們為了實現自己的天堂理想,就得拋棄那一種屈從現實、隱忍茍活的怯弱態度,用鮮血和生命去奪取生存的權利,為改變當今苦難的處境而斗爭。這種宣教客觀上符合了災難深重的穆斯林反剝削、反壓迫的強烈愿望,它對穆斯林的反清起義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其次,他被穆斯林承認為修勒什德”(導師、引領者),是“替主揚法,替圣傳道”的人,哲赫林耶穆斯林稱頌他是 “尋道者的方向,善人的克爾白,殉道者的首領,替安拉行道的革新者。”①按伊斯蘭教蘇非派的說法“穆勒什德”是接近 真主的人,穆斯林接近了“穆勒什德”,從他的身上就能得到真 主的恩澤。在來世“穆勒什德”將把皈依他的有善行的穆斯林 導入天堂,同時也將為皈依他的有惡行而墜入火獄的穆斯林向真主求情,搭救他們脫離火獄。哲赫林耶十分尊崇“穆勒什德”。 這樣便于以馬明心為核心把散居四方、素不相識、毫無聯系而
------------------
①《哲赫林耶道統史》。
------------------
又散漫保守的群眾,組成一個戰斗的集體,彼此以“多斯弟” (弟兄)相呼,而群相稱為“多斯達尼”(弟兄們)。使散漫的農民把個人行動納入為共同目的而斗爭的集體行動之中。使農民感到了集體力量的偉大,從而增強信心。甘心為反清斗爭赴湯蹈火。連官書也不得不承認。“愚眾被感,奉為明師,以為圣人復出矣。”①“附之者愈眾,更盛于馬來遲之教。”②乾隆在其上諭中也說:“看來此等回匪改立新教,煽感人心。牢不可破。”③
第三,馬明心主張教派的掌教應擇賢而傳,他反對華寺門宦的世襲制度。他“慨然欲革除門宦制度,意謂道者公有,豈為一家所私有。”④他更為反對強加給穆斯林的繁重的經濟負擔。阿桂、和昆于乾隆四十六年五月初五日的奉稿中也說:新教徒賀麻六乎(賀麻路乎)等曾反對老教總掌教韓哈濟等“要的布施多”和斂錢惑眾”。而哲赫林耶卻對于“入其教者,皆有周濟”。⑤凡誦經力主儉樸,提倡以梨棗果品饗客,反對牛羊宴席。馬明心通過布道宣教,組織了信仰大軍,擴大了信仰陣 地,較大限度地動員了苦難中的農民。恩格斯說過,“創立宗
------------------
①《平回紀略》。
②《甘寧青史略》卷十八。
③《清高宗實錄》卷一○二六。
④《甘寧青史略》卷十八。
⑤《循化志》。
------------------
教的人必須本身感到宗教的需要,并且懂得群眾對宗教的需要。”①馬明心正是一個自身感到需要而又懂得群眾需要的創立教派者。馬明心撥動的哲赫林耶的宗教宣教這根琴弦在文化落后災難深重的穆斯林心中引起了共鳴。乾隆也承認,“蓋此等教即系邪教。所到之處,最易煽惑”。②這種積極追隨馬明心的熱潮,從穆斯林的傳說中也可以看到。齊阿訇說:“我原是艾布·福土哈(馬來遲)的教下;我父親屬老教。有一天父親對我說:‘孩子啊!我從來沒有見過像維戛耶這樣的人,你以為如何呢?’我說‘對安拉發誓!我心里也這樣認為。’然后,我父親準備了一桌豐盛的筵席,在府內外都點上了香,請來了維戛耶,和他握手(拿“鎖來瓦提”)后,跟著他,并要求入他的伊斯蘭教,他答應了。因而我們走上了同一條道路。我們偷偷地作,不讓人們知道,怕惹是非。”③明心聲播四方,荒山土窯,下自成溪。各省學者。阿訇,負笈求教,對其執弟子禮。故老相傳至今猶能道其名號者,有循化的蘇四十三阿訇;河州的高山阿訇;臨洮的丁阿訇、鷂子阿訇、而鄉老;平涼的穆阿訇;隴西的三阿訇、李阿訇;禮縣鹽官的劉滿拉;甘谷銀拐子的丁阿訇;洪樂府的甘南旦若阿訇;海原的田五阿訇;同心的米爺;安定官川的關里二阿訇(即哲赫林耶第一部《熱什哈爾熱》的作者);云南古城馬三爺阿訇;貴州的金氏弟兄;山東的陜西的陳阿訇、買阿訇、白鄉
----------------------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十九卷,329頁。
②《清高宗史錄》卷一一三一。
③《哲赫林耶道統史》。
----------------------
老;新疆的沒胡子阿訇等。更有寧夏靈州馬七巴巴者(馬化龍之曾祖)挈其子馬達天同學于明心門下,傳為佳話。其門眾之濟濟,為華寺門宦所弗及。馬明心培養的這一批富有蘇非派獻身吉行精神的門弟子,成為哲赫林耶在各地傳播的骨干力量。因此,哲赫林耶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很快形成了“甘肅一省,皋蘭、狄道、河州、鞏昌、安定、會寧、今縣、渭源、秦州、固原、西寧、平涼、靈州、伏羌、涼州、肅州、鹽茶廳等處數十州縣回民,甚多新舊雜處”①的局面。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馬明心進入循化之后,很快得到了撒拉人的廣泛信仰,撒拉十二工中有九工改信了哲赫林耶其中得力信徒為賀麻路乎和蘇四十三、賽立麥、韓一卜拉、韓二個等。這是因為當時撒拉族人民在戶長、土司、掌教的封建統治的壓迫剝削下,生活極其痛苦,他們有著反封建統治階級的強烈愿望,而馬明心所傳的暫赫林耶,正符合他們的愿望。由于哲赫林耶在當時帶有反封建剝削的性質,它的宣教對官府和門宦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當地官府和門宦對哲赫林耶的傳播十分恐慌。清代保甲法規定:“寺觀僧道,責令僧綱、道紀按季冊報。如有游方僧道形跡可疑及為匪不法者,稟官查逐。其各省回民,令禮拜寺掌教稽查。”②所以官府懼怕新教勢力繼續發展,就慫恿老教掌教馬國寶控告哲赫林耶為“邪教”。
------------------
①阿桂、李侍堯《乾隆四十六年閏五月初六日奏稿》。
②《清朝文獻通考》卷十九《戶口一》。
-------------------
結果官府判決馬明心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驅逐出境,永不準再生事端。馬明心遂回安定官川傳教。馬明心被逐后,哲赫林耶繼續在撒拉族中傳播著。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兩派又在官廳互控,對哲赫林耶判罪特別重,將賀麻路乎一頓枷打,充軍到烏魯木齊(迪化)給兵丁為奴。同時,撾閉了暫赫林耶的三所禮拜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又有二十多家轉入了哲赫林耶,老教人又會控告,在路上遇見哲赫林耶的人,雙方打起來,哲赫林耶被打死一人。此后,斗爭持續近二十年,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本年三月內舊教回民韓哈拉勿等,以蘇四十三請來教師馬明新,韓二個等另立新教,因伊叔韓哈戶長不從,互相仇殺。”①韓三十八的兒子跑到蘭州總督衙門控告,陜甘總督勒爾謹派蘭州知府楊士璣同河州副將新柱前往查辦。三月十八日蘇四十三等率領哲赫林耶穆斯林假裝老教出來迎接新柱,以便打聽官府的意圖,而新柱竟當眾揚言:“新教若不遵法,我當為汝老教作主,盡洗之。”蘇四十三等哲赫林耶穆斯林“聞是言,反志益堅。”②當夜率領一千多人,奔赴白莊,把清副將新柱和外委劉漢時等殺死。同時提出了消滅土司的口號。第二天清晨,又趕到旗臺堡把知府楊士璣和守備徐彥登、外委陳伏得、土司韓成磷等都殺死了。③又據《道光皋
-------------------------
①《清真宗實錄》卷一一三○。
②《循化志》卷八《回變》。
③《道光蘭州府志》卷八《楊士璣傳》。
-------------------------
蘭縣續志》卷六《邊績》載,當新柱宣布要盡殲哲赫林耶穆斯林時,蘇四十三“遽起,目逆黨,作番語曉曉不可曉,抽刀殺柱、盡殲從兵。”從此哲赫林耶穆斯林由反對華寺門宦的斗爭,轉入了具有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雙重意義的反清運動。“自此賊勢張,舊黨悉附。漢回脅從者千余人。”①這正好說明蘇四十三的反清斗爭,受到了當地各族人民的熱烈支持,紛紛參加起義隊伍,共同奔赴反清戰場。連阿桂、和昆的秦折中也寫道:“勒爾謹并不查明強弱眾寡情形,即派副將帶兵前行,激而生變,實勒爾謹辦理不善所致。”②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二十一日,蘇四十三率男婦二千余人,攜帶馬匹槍械,由旗臺堡沿大道直撲河州城,殺死清朝知州周植和都司李琦③與千總朱為奇、外委楊天得、徐烈。④并“將監犯全行放脫。”⑤同時,給他們的槍支配備了充足的火藥。⑥當蘇四十三攻占了河州城之后。勒爾謹一面五百清兵扼守狄道,一面調固原、涼州、甘州、西寧、肅州五提鎮兵二千人,西安提督馬彪也帶兵二千名前往“剿捕”;同時,根據蘭州府同判謝桓的獻策,勒爾謹成布政使王廷贊札安定縣知
---------------------
①《平回紀略》。
②《清高宗實錄》卷一一三○
③《道光蘭州府志》卷六《歷代兵事》。
④《道光蘭州府志》卷九《歷代陣亡將士》。
⑤《清高宗實錄》卷一一二九。
⑥《清高宗實錄》卷一一三一。
--------------------
縣黃道明在官川逮捕了馬明心及其子婿,把他們拘禁在蘭州的監獄里。這時蘇四十三決定甩開勒爾謹,攻取蘭州,便帶著兩三千名起義隊伍,夜渡洮河。當他們渡洮河時,洪濟橋、唐家川數處東鄉族人民紛紛響應。“二十四日到在洮河西邊,渡船已被官役打壞,不能渡河,即有洪濟橋、唐加川等六處的回民扎筏,渡他們過河。”①“其四月中旬以前,洪濟橋、唐家川等處從逆回民有 馱運糧食為賊匪接濟者。”② “查蘇四十三肆逆,從其撒拉爾各莊新教逆回起事者皆其死黨,……即洪濟橋、唐家川等六處黨惡從逆隨至蘭州者……是以立志死守,難于解散。”③
“欽差大學士公阿桂、署理陜甘總督李侍堯奏:臣等
飭拿洪濟橋、唐加川處從逆余黨及緣坐家屬到省,親加嚴鞠。逆犯馬六六等,或為賊扎筏濟渡,或熬茶接待,或抗拒官兵;其緣坐之犯,非父兄從逆即子弟黨賊。”④ 人民群眾面對蘇四十三的起義部,簞食壺漿以迎義師,不僅幫助起義隊伍順利地渡過了洮河,而且還壯大了起義隊伍。蘇四十三“偵知制府行營在狄道,省城空虛,即自馬泉為
---------------------
①阿桂、李侍堯《乾隆四十六年五升初五百奏稿》。
②阿桂、李侍堯《乾隆四十六年六月初三日奏稿》。
③阿桂、李侍堯《乾隆四十六年閏五月初一日奏稿》。
④《清高宗實錄》卷—一三九。
--------------------
小路直搗蘭州。”①起義隊伍甩開由定羌驛到蘭州的大路約三百三十里,而抄洪濟橋小路,只二百里的小道,出其不意,乘其不備,快速挺進,于二十五日直搗甘肅省城蘭州西關。蘇四十三等“預恐甘、涼、西寧兵援,分遺人燒斷河橋,遏河西越援兵,然后盡銳攻城,槍炮俱發。”②傳說,蘇四十三和賽立麥二人,一個負責攻打南關,一個負責攻打西關。攻打西關的有一部分是撒拉和當地的穆斯林婦女。另有少數起義隊伍喬裝進人西關內放火內應。當時蘭州西關南關居住著許多回族穆斯林,尤其西關的海家灘有一千多戶穆斯林,當蘇四十三的起義隊伍到來時他們起而接應,紛紛加入到起義隊伍的戰斗行列中,于二十六日攻入西、南關,直逼內城西門。在進入南關的戰斗中,殺死清朝把總張廷棟、惠君遴,外委宋廷才、張文斌、馬士望、魏永悅及清兵四十名。③莊浪土司魯瑤以土兵三百來援,全軍覆沒。④而錄瑤本人亦腿帶槍傷。⑤起義軍破關斬將的行動,使甘肅官吏士紳驚恐萬狀。乾隆圣旨一道接一道,迅調陜西、四川、新疆、河南、山西各路援兵待命出擊,并令戶部撥款一百八十萬兩充作蘭州軍餉,還飛旨儆告住在蘭州的布政使王廷贊“督率堅守”。命大學士誠謀勇公阿桂佩欽差大臣關防并尚書和昆赴剿;命領侍衛內大臣海
------------------
①②《道光皋蘭縣續志》卷六《邊績》。
③《道光皋蘭縣續志·武衛》。
④《宣統甘肅新通志》卷四七《回變》。
⑤《清高宗實錄》卷—一二九。
------------------、
蘭察、護軍統領額森特馳往;又赦因貪污入獄的前云貴總督李傳堯,以三品頂戴赴蘭州總軍餉。蘭州城內王稟望、王廷贊這一貪污集團的官員,紛紛出籠,帶罪立功。或登城守御,或采辦糧食,或捕捉起義者家屬。
二十七日,起義隊伍再次猛攻西門,圍城要求釋放馬明心,這時蘭州只有標兵八百名,抵擋不住起義軍進攻。布政使王廷贊欲用“緩兵之計”,乃迫令馬明心登城勸諭蘇四十三等弭兵。馬明心不聽清朝官吏的命令,他“俯向城下翻譯數語,色甚厲,俄挽頭上巾擲城下”。①表示了對清澈治者的憤恨和愿為大眾之斗爭事業獻身的決心,給起義隊伍以很大的鼓勵。起義軍在城下看到馬明心時,則“滾馬下地,口稱圣人,揮涕如雨。”②“數千人望見明心,皆伏地跪拜,誦新教經,作番語。”③接著是“怒嘯而起,攻城益急”,“群賊集木植器具,堆積城門,縱火焰以撲。烈炮沖霄,岌岌乎存亡呼吸。”“賊有乘云梯扒城者。守御連殺數人,并倒其云梯,壓死跌死者數十人。”④就在這時固原鎮總兵圖欽保率援兵趕來,經過一場激戰,蘇四十三率領一支起義隊伍轉入龍尾、華林二山據守;另一支由賽立麥率領過黃河至金城關。金城關的起義隊伍與清軍展開了肉搏戰,女英雄賽立麥手持雙刀,砍殺
----------------
①②《道光皋蘭縣續志》卷六《邊績》。
③④《平回紀略》。
----------------
無數清兵。農給敵人重大殺傷之后,起義隊伍全部壯烈犧牲,賽立麥在清兵重重包圍下自刎而死。①正當蘭州城下戰事激烈進行的時候,勒爾謹與西寧鎮總兵貢楚達爾帶領官兵分頭截殺起義隊伍的歸路二收復了河州城,擒獲蘇四十三弟、侄,并屠殺起義骨千的家屬子女多人。還在循化地方捕獲起義隊伍的家屬三百余口。勒爾謹所遣清兵進入循化地區捕獲起義者家屬時,撒拉婦女、小孩子持棍棒、懷揣石頭,埋伏在兩面山坡上,等到清兵進人山谷中,他們突然襲擊,以石頭、棍棒打死打傷不少清軍。甘肅哲赫林耶穆斯林中間流傳著四句口歌,其一曰。“但見桃花一時落”,是說姓陶的軍官率領的清軍被擊敗的慘況。
后蘇四十三等主動放棄龍尾山,縮短戰線,把兵力集中在華林山。華林山居高臨下,形勢甚為險峻。他們很快地在這里修筑了作戰工事,部署了戰場。“賊巢東北臨崖,西南設大卡,守衛甚固”;②“賊于溝壕之外,安設卡柵數重”;“賊匪已將前次進攻之路砍斷,并多掘坑,令我馬兵不能馳騁”;即于華林山前孥立大卡一座,……砌筑碉房,內安孔
------------------
①賽立麥犧牲后穆斯林在蘭州金城關給她修建了“舍希德拱北”,以示悼念。時經一百三十七年,至民國七年(1918年)馬元章始率眾進入蘭州,公開憑吊乾隆四十六年穆斯林戰斗的各個地點,并瞻仰了賽立麥的拱北。適逢雷電交加,大雨傾盆,元章即景口占一聯。曰:“一聲震雷忽作雨,真思顯后受香煙。”上聯吟眼前景贊賽立麥的精神的氣節,下聯說后人對她的敬仰之情。后被刻作拱北之楹聯。
②《宣統甘肅新通志》卷四七《回變》。
-------------------
穴,又于卡邊刨挖深溝兩道,……其大卡前又有小卡四座,希圖接應聯絡,負固死守”①“賊匪又于溝邊連夜收拾木卡,三面共抓十余處,……因更填筑堅實,且將木植縱橫排立,密布如鹿角,以為賊卡外護。”②使進入華林山的清兵,“眼光既不能及,手足更無法舒展”。③清軍多次進攻不能撲進,無法越過,均帕內卡上槍勢所阻,不能得利,給清兵以極大的打擊,使“官兵萬余……每夜輒驚擾。” 清政府嶺路調來官軍,甘肅河西各路官兵三千首先并集,涼州總兵德寧、城守尉額爾恒德抵蘭,以軍把守黃河橋口。“四月,西安將軍伍彌泰、提督馬彪、仁和,先后赴援”。馬彪帶滿、漢官兵二千六百名于四月初二日馳抵蘭州,又派潼關協副將馬鎮國帶兵三百名接濟馬彪廠都統薩炳阿帶滿兵一千六百名,總兵周鼎帶領官兵一千名,總計清軍增援部隊陸續達二萬之眾。
自四月初八日開始,清軍大舉進攻華林山,受到起義隊伍的迎頭打擊。連海蘭察、舒亮、薩炳阿、鄂輝等大員也受槍箭傷;固原鎮總兵圖欽保,被傷身亡;涼州都司王宗龍亦被擊斃于戰場。一時使得官員夠不前,士兵不敢臨陣,勒爾謹困坐危域一籌莫展。乾隆皇帝連連發火: “本日閱和昆等所奏抵蘭后剿賊情形一折,是此半月有余,勒爾謹等之遷延觀望,果不出朕之所料。此事本勒
---------------------
①阿桂、李侍堯《乾隆四十六年閏五月二十三日奏稿》。
②③阿桂、李侍堯《乾隆四十六年七月初五日奏稿》。
---------------------
爾謹辦理里所致,又平日不能實行訓練綠營兵了,以致臨時懦怯,不能得用。且勒爾謹安坐省署,以致伍彌泰等皆逡巡推諉,卑賤匪得延殘喘,未能及時擒滅,其罪甚大。況綠營兵既見賊即慌,勢難其得力。”①
“至賊匪千余人占據山梁,亦已半月有余,勒爾謹等袖手不動,所辦何事?……勒爾謹如此遷延觀望,將來即當明治其罪。” ②“昨閱伍彌泰、仁和等奏到各折,是勒爾謹之安坐省署。一籌莫展,已可概見。”③
“此時官兵已逾一萬,賊匪僅只千余,何難—舉殲滅?……看來伍彌泰止知帶兵前往蘭州,其實毫無主見,不免意存怯懦。至仁和前此帶兵渡河打仗,似屬勇往,而近日氣漸不振,必以勒爾謹既到蘭州,即隨同馳懈,不復上緊出力。而勒爾謹竟安坐署中,一籌莫展,一徒勞朕于數千里外,晨夕是盼,試問伊等于心安乎”④“至朕盼望剿賊之信甚切,該處各路官兵,既已調集,自應即速進剿,一鼓成擒。況賊只千余,而官兵已逾一萬,是以十人而擒一賊,更欲何待”⑤
“至現在督辦一切,阿桂、和昆尤須同心協力,迅速籌辦,……朕于數千里外,因此深為廑念,日夜不寧,伊二人亦應深體朕懷也。”⑥
①②③④⑤⑥《清高宗史錄》卷—一二九。
------------------------
“至朕為此次逆回之案日夜焦勞,籌計于數千里外,阿桂須仰體朕懷,悉心督辦,隨時奏聞,以慰廑念。”①
“又,據和昆奏:‘賊人以打牲為業,本有火藥鳥槍,至攻破河州后,所搶火藥又多,是以現尚未缺乏,且施放脫兵為準’等語。……而綠營兵轉不如其純熟,實屬不成事體。”②
“阿桂、和昆的奏折中也說:‘查各路調到官兵,因無總辦之人,聲勢既不聯絡,紀律又不嚴整,不能使敵人望而生畏。且綠營兵丁因從前賊勢猖撅時,未經揣量多寡強弱,催令零星打仗,死亡實多。兼之新補兵了未經臨陣,心志不固,遇賊即行惶遽’。”③
起義隊伍發揮頑強戰斗精神,扼踞著有利的地形,使清軍連吃敗仗,乾隆以“師久無功”、“辦理謬誤”等罪名,將總督勒爾謹拿交刑部治罪,以李侍堯代替總督職務。發京師火器、健銳兩營兵丁二千名來援。亦無效。乾隆在其上諭中說:“日內盼望佳音,甚為懸切,及披覽阿桂奏,此次進 剿,又未能即刻擒獲,殊增憤滿。看來逆匪拼死抗拒,頗為兇悍。”④
當各地方部隊與京師勁旅均攻不下華林山時,老謀深算的乾隆皇帝又施出了“以賊攻賊”的毒計,曾多次向阿桂等授此
-------------------
①《清高宗實錄》卷—一三○。
②《清高宗實錄》卷—一三一。
③《清高宗史錄》卷—一二九。
④《清高宗實錄》卷—一三三。
-------------------
回走,經和昆將馬彪等產行申飭,并用刀鞭砍打,方始立定”。”①“以賊攻賊”的結果,舊教穆斯林敗下陣來,“年歲已老”、“歷練戎行”的回回穆斯林提督馬彪飽受了和昆的
一頓刀鞭之苦。清軍的接連失敗,使乾隆皇帝萬分惱火,對起義人民極其仇恨。在他的上諭中一再寫道:“徹底根求”②“剿洗凈盡”③“一鼓殲擒”,④“嚴斷根株,……痛加懲治,以儆兇頑,不可姑息了事。”⑤“迅就殲除,明彰國憲。”⑥“唯在掃除凈盡,不致漏網為要。”⑦“甚增憤懣”,⑧“終夜反復思之,實為憤懣。”⑨ 蘇四十三所占據的華林山區,“崖止容一人一騎,魚貫上下。”“崖坑陡深數十丈,斜徑上下,儀通一人。”官兵多不習戰,日久難克。清廷又施出“以夷制夷”的計策,“調來善于攀登山崖的一千名四川藏兵和善于追襲的七百名寧夏阿拉善蒙古騎兵,又有“洮州四品上司楊宗業派令頭目帶領番兵一千余名至蘭州軍營。”⑩配合官兵再度把華林山重重包圍起來,全力猛攻。
---------------------
①《清高宗史錄》卷—一三一。
②③④《清高宗實錄》卷—一二八。
⑤⑥《清高宗實錄》卷—一三○。
⑦《清高宗實錄》卷—一三五。
⑧《清高宗實錄》卷—一二九。
⑨《清高宗實錄》卷一一三七。
⑩《清高宗實錄》卷—一三三。”
--------------------
“諭軍機大臣曰:‘就現在剿賊情形而論,阿桂之意,似欲候川兵及阿拉善兵到齊,以川兵攀險阻,直搗 剿巢;以阿拉善兵防其竄逸,乘騎追捕,一鼓而前,可以巢洗凈盡’。”①六月十五日,“因派滿、漢奮勇官兵由中路進撲;屯練降番由華林山東攀上撲;老教士兵由華林寺西覓路上攻。”② 同時,斷絕了華林山水源,逼得起義隊伍派人到水磨溝及華林山后身去汲水;清軍還拋射火箭火彈燒毀起義隊伍的糧草。
情勢危急,起義隊伍“尚于溝內放槍抵御,拚命死守。”③ “雖死亡頗多,尚拼命支持,不肯潰散”,“雖負傷甚重,茍有殘喘,俱盡力抵拒,不肯束手就縛,有中箭五六枝尚持石奮擊者,于官兵焚燒營壘時,猶復會死前來搶奪糧食雨水,實屬 剽狡強悍。”④連乾隆皇帝也在他的上諭里表示驚奇,“賊人 當此窮蹙垂斃之時,尚皆負隅死守,實是奇事,出于情理之外。”⑤六月十五日清軍終于攻入華林山,雙方展開肉搏格斗,蘇四十三身先士卒,手持大刀,親自指揮反擊,表現了卓越的軍事組織才能和大無畏精神,不幸壯烈犧牲。清政府將“蘇四十 三首級,當照康熙年間辦理噶爾丹之例,傳示各省回民居住地
---------------------
①《清高宗實錄》卷—一三○。
②③《清高宗實錄》卷—一三四。
④那彥成《阿文成公年譜》卷二四。
⑤《清高宗實錄》卷—一三四。
---------------------
方,每處懸示數日,使之共知儆戒。”①起義剩余二百余人,由蘇四十三之徒弟小木撒等率領退入華林山中的華林寺內死守,猶屢傷官兵,乾隆皇帝在其上諭中說:“賊黨垂斃之時,尚敢抵死抗拒,傷我官兵,實堪痛恨。”②又說:“此時余黨無多,且要犯首犯,已皆殲斃,所余不過敗殘賊眾,何以尚能如此死守?實不可解。”③戰斗持續到七月初。”欽差大學士公阿桂、署理陜甘總督李侍堯奏:本月初五日,臣等帶兵直至華林寺墻邊攻打,賊抵死抗拒。午
后,退竄寺屋及圍墻內藏匿,我兵用樹枝等物焚燒寺基。_酉刻,屋檐坍倒,打死焚斃之賊甚多。余俱竄至后墻及兩 廂墻圈內,用槍石抵御。時已黑夜,暫將官兵撤回。初六日卯刻,我兵撲至寺后,緣墻而上,向下放槍擲石,斃賊幾盡。有賊百余,從西邊滾下直砌,我兵追至平坦處,并在外預備堵截官兵,一時奮勇,將賊重重圍裹,擒殺凈盡,無一名漏網。”④“余賊遁華林寺,火之,無一降者。”⑤
華林寺墻被炮轟到,無法防守,經短兵相接,白刃相擊,義軍血灑疆場,全部戰死,無一人投降,這是多么崇高的氣節!這次起義,參戰的穆斯林不過三五千人,而清兵調集逾二萬。歷時二十年的矛盾斗爭,經過五個月的激烈戰斗,方能克之,于此可見哲赫林耶穆斯林戰斗精神不高漲。
-------------------
①③《清高宗實錄》卷—一二五。
②④《清高宗實錄》卷—一三六。
⑤魏源《圣武記》卷七《國朝甘肅再征叛回記》。
華林山的戰事結束后,清軍“分剿洮河以南余黨”,鎮壓了留守洮河以南的起義隊伍,官書宣揚說“悉被擒誅”、“賊盡死”。 蘇四十三等起義被鎮壓下去之后,在乾隆皇帝親自部署下搞了個“善后案”。“至此等回匪,將來辦理時,見隨同逞兇肆逆、搶占河州、圍逼省城者,均應剿洗,不得稍存姑息,使鄰近番人知所畏懼。”①“況新教即系邪教,著傳阿桂、李侍堯,務須熟籌妥計,將新教一類,使之不留余跡,以期永不滋事。”②“從逆回民,露有形跡證據者,必須全行搜查,不可稍存將就了事之見。”③”又,據奏:‘甘肅新舊教回民雜處義各州縣,不下數十處,統俟事竣后,立法查辦,革去名目,等語’亦詆可如此辦理。但如唐家川、洪濟橋等處從逆回民,則剿洗不可不盡,斷勿稍存姑息,以致養癰貽患。”④ “著李侍堯辦理撒拉善后事宜內,將總掌教名目,不動聲色令其裁去,并各省有無似此等回教名目者,
---------------------
①《清高宗實錄》卷—一二八。
②《清高宗實錄》卷—一三一。
③《清高宗史錄》卷—一三六。
④《清高宗實錄》卷—一三二。
-----------------------
亦一體妥為裁革。”①“洪濟橋、唐家川六處回子,素與馬明心、蘇四十三 潛通,且扎筏渡賊匪過河,尤為罪不容誅。此事當于剿賊事平后,趁兵威嚴整之時,痛加懲治,以儆兇頑,不可姑息了事。”②“至為賊扎筏過渡之犯,及蘭州西、南兩關廂并河州回民從逆者,均屬亂民,當概行剿洗。馬明心家屬例應緣 坐法者,亦當即行查辦,毋使兔脫。”③“查拿逆回余黨及應行緣坐各犯家屬,不動聲色,俱就戈獲。”④
“又諭,前據勒爾謹奏報:‘收復河州時,除將賊犯殲斃外,擒獲蘇四十三之侄蘇二個,胞任蘇五個并要犯馬 八十三等十七名,又搜獲子女回婦二十三口,并節次生擒逆賊一百零七名,婦女幼孩一百數十四,現在嚴行監禁, 等語。’此等黨惡要犯,其應行解京訊問者不過數人,多亦不過數十人,著即行委派妥干員弁押解送京。此外隨同抗拒打仗之犯,均屬罪無可逆,即應予該處按律正法。即將來擒獲蘇四十三并為逆匪出力主謀之大頭目等,自應解京訊問。其余無關緊要之犯,亦即于該處正法。至其余緣坐各犯,非如尋常邪教逆匪等案尚可邀減監候者可比,自應 按律即予駢誅,以昭國憲。其婦女小口,亦即就近發往伊
--------------------
①②《清高宗實錄》卷—一三○。
③《清高宗實錄》卷—一三一。
④《清高宗實錄》卷—一三七。
--------------------
犁之索倫、察哈爾、厄魯特等地給兵了為奴。不必拘泥成例,給付功臣之家為奴,俾轉得衣食豐足,且省長途解送之煩。”①
“至逆犯等家屬,將俱應問擬緣坐。前經降者,就近發往伊犁之厄魯特、索倫、察哈爾等兵丁為奴;但念此等緣坐之犯,既非善類,新疆地方亦不可不防其復行煽惑,莫若改發云、貴等省極邊煙瘴之地,較為得宜。著傳諭阿桂、李傳堯,于完案②
“至省城及循化、河州等處,監禁逆犯之婦女幼孩,人數甚多。著阿桂等查明,將應發煙瘴者,即行分別發遣,毋令久稽監獄。”③
“至逆犯家屬,將來辦理時,其婦女幼孩,不可合為一處。所有婦女仍發往厄魯特地為奴;其男丁雖幼孩,改發云南煙瘴地方。”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