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文字幕经典三级丨国内偷窥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丨国产深夜男女无套内射丨亚洲一二区制服无码中字丨亚洲欧美人成视频一区在线

最新資訊:
Duost News
國內 國際 公司 人物 視頻 伊朗華語臺
伊斯蘭在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回顧

拉薩回族歷史

來源: 時間:2009-12-04 點擊: 我來說兩句
    拉薩回族的歷史和現狀 

    我們從著名的拉薩八廓街,往東走百余米,便可見到一座頂端飾有彎月的尖頂塔樓,順著塔樓朝下看,一面能開三扇門的漢式大門高立在三級石階上,門柵上端用阿拉伯文、藏文、漢文寫有"清真大寺”的字樣。從建筑風格到門匾,一目了然,眼前是座伊斯蘭教堂。

  拉薩"清真大寺”,何年建成?拉薩回民何時形成?帶著這幾個問題我曾經訪問過幾位回民長者,他們告訴我:一九五九年評判之前,清真寺內有許多匾額,不少歷史記載文獻,還有一棵葉茂干粗的大柏樹,可惜在叛亂中燒毀了。幸存的部分文獻,又在十年浩動中蕩然無存,到如今只能憑記憶和傳說來談這個問題了。聽到這些,我內心感到一陣酸楚,覺得茫然,可回過頭來又想,眼下還有幾位能講傳說的老人健在,真是不幸中的萬幸。但傳說畢竟是傳說,不能準確無誤,我在這里寫的還請人們諒解。

  拉薩回民,拉薩人習慣地把他們分成兩類:一類稱為八廓卡奇,他們大多居住在八廓街做生意,現在大多數已回克什米爾原籍了;另一類稱為河壩林卡奇,也就是今天聚居在拉薩古城東南面回民,曾幾何時,部分拉薩河的河床是當今的清真大寺附近,河堤北岸聚居著大部分回民,人們便稱作河壩林卡奇。

  "卡奇”一詞,在藏語中指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民。也有人說這是克什米爾一詞在藏語中變音,此話不無一點根據。據藏文史書《西藏王臣記》記載:薩迦班欽貢嘎堅贊在迦濕彌羅大學者釋迦西日巴扎大師前受近圓戒……其"迦濕彌羅”一詞在藏文中就是"卡奇”,是指那位大師是從克什米爾地區來的。

  最初的河壩林回民當中的男人都是地道的回族,他們的妻子則是改信伊斯蘭教的藏族婦女,他們結合,繁衍生息。另外,河壩林回民和八廓回民共同信仰伊斯蘭教,同時在一座教堂里禮拜,于是他們之間也就有了你娶我嫁的通婚習俗,這樣,拉薩河壩林回民與國外克什米爾來的回民又有了血緣關系。這兩種結合的后代,便是人們所指的拉薩回民。

  彎月塔樓,蒼松翠柏,莊嚴的教堂,構成拉薩清真大寺的形象。據《拉薩文物志》介紹,拉薩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進行擴建,形成規模。此處離清真大寺大約一千米左右的西面有一座清真小寺,《拉薩文物志》說,它是為在拉薩做買賣,短住或長住的克什米爾、拉達克、不丹、尼泊爾、英國等國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做禮拜而修建的。該寺建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民,由于他們的葬俗與藏民有著很大的區別,西藏地方政府給他們劃撥地塊,專做回民墓地,這種墓地拉薩有兩處。

  拉薩回民,信奉伊斯蘭教是他們的重要標志,圍繞信教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質也是一個方面,除此之外,他們的飲食、穿戴、住房,甚至語言都與藏族沒有兩樣。

  伊斯蘭教對教徒五點基本要求,若能嚴格地履行這五條要求,就算虔誠教徒。宗教本身要求信徒的信教行為完全建立在自覺上,不能實行強迫。是的,我們看到拉薩回民信教是十分虔誠的,他們幾乎把宗教和生活溶為一體。

  據統計,回族一年當中有九個節日,這九個節日無一不與宗教有關。其中最重要的是齋月節。齋月節期間,每天只許吃兩餐,一次是凌晨6點,另外一次是晚間23點,白天封齋期間要做五次禮拜,不管男女老幼,這是全體回民嚴格遵守的家教教規。晚上23點以后,清真寺給全體教民免費供餐一次,其開支是私人捐贈的,也有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員會籌辦的。近年來,私人自愿籌辦晚餐的人越來越多了,贈者以施舍積德的動機為集體作好事,齋月30天過后,到了第三十一天,也就是齋月節。這天大家愉快地慶賀節日,為了讓那些貧困的家庭同樣享受到節日的快樂,齋月節的早上,人們把捐贈的錢送到貧困戶家中。宗教提倡人們做出積德的善舉。虔誠的教徒也就自覺地去履行這個教規。

  說到古爾幫節,也是很有趣的。古爾幫節那天,家家戶戶殺牛羊,并從牛羊肉中割出部分送給貧困的人家。因為拉薩回民宰殺的牛大多是自家圈養的黃公牛,因此拉薩人稱這個節日為公牛節。   聽說要到伊斯蘭教圣地麥加、麥迪拉去朝圣,必須要趕上古爾幫節。若能在圣地過古爾幫節,并能對圣地的貧民進行布施,朝圣就變得錦上添花了。我們從過去沙特阿拉伯朝圣的老人們的談話中了解到,30多年前,他們去朝圣時,從拉薩出發,騎馬翻山越嶺到印度的噶倫堡,在那兒賣掉馬匹,乘火車到加爾各答、孟買,再從那里乘船過海,登陸以后又騎駱駝,經過長途沙漠跋涉,終于到達沙特阿拉伯。那時的沙特阿拉伯人是十分貧窮的,有的人為了得到別人的憐憫施舍,不惜把自己的手腳打斷,眼珠挖掉,坐在街頭行乞。當時要在街上給乞丐施舍錢幣,必須做到不被人注意,若要大大方方給錢,就有被人搶劫的危險。那個時候朝圣一趟,一路上來回少則十個月,多則一年。



三十多年過后的今天,拉薩回民到沙特阿拉伯朝圣的人漸漸多起來,到目前已有12戶、14人去過沙特阿拉伯朝圣。如今到那只需二個月的時間。古爾幫節宰殺牲口,布施窮人的宗教活動千古不變,但沙特阿拉伯已不是四十年前的那個窮國,沙特人也不是靠施舍生活的那個殘廢乞丐,他們已是入室有空調,出門有汽車的人啦。

  到圣地朝拜,回來以后就成哈基,哈基受眾人尊敬,根據教規,成為哈基以后應當更加嚴格地遵守各種教規,每天禮拜五次,不得一次間斷,不能為謀生做世俗事,例如:不能搞投機倒把生意,不得弄虛作假,即便做買賣,必須十分誠實,否則其罪孽是一般人的75倍,若積德也是一般人的75倍功德。因此,從拉薩去朝圣的人,往往是家庭生活富足、沒有后顧之憂的老人。這些老人的身體雖然曾經遭受路途,尤其是阿拉伯沙漠酷熱的摧殘,但在心靈上他們得到了徹底的平衡,他們晚年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實了。

  拉薩回民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下來以后,他們便成為一個群體,據不完全統計,在拉薩定居下來、成為拉薩市民的回族,已有350多戶、1780多人。他們大部分聚居在清真大寺周圍。他們是一個勤勞智慧的民族,而且群體意識十分強烈,內部對貧困家庭進行義務救濟,因而在拉薩街頭的乞丐中,沒有一個拉薩回民。他們成為大群體,我想宗教是一個重要因素外,還有從歷史上延續下來的回民組織。它不象民間團體、川幫、滇幫之類,也不象政府設立的具有行政權力機關組織,它的頭頭們既無政府官銜,也無一分薪金,但他們就是回民組織的領導,管理回民的諸項宗教活動及一般事務,同時也處理一些回民內部的民事糾紛。

  解放以前這個組織叫做事務處,經回民選舉,藏政府批準,設有一個總頭頭,叫做總鄉老,日常事務由兩個保正處理。這個保正拉薩人管它叫"謝云”。常務處歸藏政府下面的"索朗列空”來管理。另外還有8個具體辦事員,8個當中,2人管庫,2人管錢、2人管房、2人管尾。共十一人來組成這個常務處。

  這個組織主要管理清真寺內的各項宗教活動的組織、經濟、回民喪事,以及清真寺的修復,設施添置,北郊墓地的管理等項事務。此外,具體管理回民孤寡老人去世后住房的出租,這些房子是房主生前自愿上交清真寺的。回民屠宰戶,每殺一頭牛,都要把牛尾作為稅收上交藏政府,這件事情具體由管尾人負責進行。另外有些簡單的刑具。回民內部打架斗毆,內部糾紛之類的小事,可以由常務處處理,根據情節輕重,進行一些體罰。大的案件由常務處的"索朗列空”匯報,由"索朗列空”處理。

  拉薩回民常務處何時建立,也無從考證。常務處換了多少屆也無法得知,一般每三年換一屆。據了解,三十年代回民常務處中出現了一位有所作為的保正,他叫馬干臣,此人在當保正期間,提倡拉薩回民的子女學文化。既學漢文,也學藏文,企圖把回民的后代從文盲的處境中解脫出來。他在清真寺內積極辦學堂、做教具、請老師。他的良好愿望并沒有如愿以償,反而受到了一些思想保守者的非議。同期還有一個總鄉老,他在羅布林卡林圓內當園藝師,據說為十三世達賴喇嘛教漢文。此人精明強悍,他把羅布林卡園內的花木栽到清真寺院內,漸漸改變了院內臟亂的局面。到了五十年代清真寺院內花木蔥綠,鳥語花香,確有一派令人心曠神怡的景象,我想這與總鄉老的功勞是分不開的。今天我們在清真寺院內仍然可以看到他當年親手種植的蘋果樹。這位伊斯蘭教徒到了晚年改信佛教,經常手拿嘛呢轉筒,轉八廓街。這是為什么?是他的某種抱負不能實現,在回民內部受到非議,做出了這么個惡作劇?還是浩瀚無垠的佛教經典迷住了他,使他不得不做出這樣的抉擇。對于我來講,這是一個謎。

  常務處的頭頭到一般辦事員,在寺內無任何特權,也拿不到一分錢的酬勞,完全是為回民做出無私的奉獻。如今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員會仍然保持著這個優良傳統,是值得贊揚的。在社會上把權利和金錢看得高于一切的那些人眼里,拉薩回民清真寺民管會成員們的舉動是不可思議的。



今年60多歲的退休老干部趙伯傳同志是我熟悉的前輩。他擔任了上屆民管會的副主任。他們那一屆在寺內新修了澡堂、燒水房等一套凈洗設施。為前來禮拜的全體國民解決了具體困難。另外,增加清真寺的收入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還有大量的工作設想,在他們的屆期內無法完成而給下屆做了交代。

  他任期屆滿后,25人自動組織了穆日地,每人每月從自己的收入中拿出30元,作為穆日地慈善工作的基金。他們出資辦了不少回民孤寡老人的喪事、為社會做出有益的工作。誰不想退休以后,在家里安度晚年,可他卻選擇了這樣一個勞命傷神,整日奔波操勞的工作,我問他為什么?他不做正面回答,只是豪爽地笑著說,"人到暮年,能為大家盡點心,我心里高興”。在拉薩回民當中,象趙伯傳這樣熱心腸的人何止他一個。他們為他人奉獻的行為和精神,使拉薩回民內部相互關心、相互幫助,保持一種和睦友善的集體。

  三十年前,甚至十幾年前,清真寺的東西南三個面,都是回民的聚居區。這里很少有別的民族居住。這一地區的建筑格局與拉薩市內其他地方有較大的區別。這里是一大片平房,幾乎看不到二層樓。一家一個院,院內栽有各種果樹,院外一片菜地,菜地圍墻是用牛角砌成的。世界上第一個牛角墻問世了,這個杰作的作者是聰慧的拉薩河壩林回民。牛角墻既經濟、(這種建筑材料過去隨處可以拾到)又耐用(不怕潮)同時又是一個獨特的景觀。現在,牛角墻悄然離世了,我們說不清它是怎么消失的。也許工業發達的今天,它們還在守護一塊小小的菜地,感到委屈了,做出別的選擇,發揮它們更大的作用去了。可是曾用它們的身體筑成的墻壁,畢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足跡,人們怎能忘卻?

  昔日的那種單家獨院,外表雖不美觀,但院內菜園果樹翠綠幽靜的樂園,如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豪華的藏式樓房。回民聚居區里出現了康巴商人的樓房。胡同顯得更窄更彎曲。看來回民的生活,生活方式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拉薩回民是善于種菜,善于栽培果樹的,他們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把內地的細菜拿到高原上來種,豐富了拉薩的蔬菜品種。昔日拉薩"旺堆形卡”菜市場里,拉薩回民經營蔬菜,他人莫及。尤其出自他們手中的腌菜倍受顧客歡迎。在菜農當中,有位姓張的回民,他的菜園規模、種菜技術、經營方法都是小有名氣的。

  除了種菜以外,市內回民經營肉食,也是有段歷史的。

  1959年平叛以前、八廓街東面,有個肉食商場,叫做"夏沖沃”。這個商場內有60多家商戶,全是回民,而且全部都是回民婦女在經營。記得那個時候買肉不過稱。那些回民婦女手中拿著鋒利的彎刀,一刀割下來的牛肉、連掂量都不掂量一下,放在顧客的方竹籃子里,要說差也差不到半兩,而且肉中——粗細、肉皮、筋骨搭配均勻,真是無可挑剔。這里的牛肉是"乞米崗”屠宰場供應的。"乞米崗”屠宰場位于河壩林回民聚居區的南端,當時,在市內幾個屠宰場中,它稱得上是規模大的了。其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是露天屠宰場,場中有個水井。屠夫們還沒有動手,幾十條象小牛犢那么大的毛茸茸的狗,貪婪地睜著紅眼睛,圍在屠夫周圍等待著。屠夫口念經文,抽出刀子,一刀子割下牛的喉嚨以后,不到一頓飯的功夫,一頭活生生的大牛,剝完了皮,掏盡了內臟,分成了幾塊,其熟練程度是令人驚訝的。這些新鮮牛肉,還不能馬上送到市場去賣,必須要經過一晝夜才能出售,這可能是考慮到藏族顧客有這么個習慣。他們收拾完畢了,那些狗急忙跑過去添凈地上掉下的血液。

  每年藏歷四月份,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圓寂日,原西藏地方政府規定,禁止在這個月內宰殺牲畜、肉食上街。"乞米崗”屠宰場上往日的氣氛沒有了。那些游游蕩蕩的大狗,也不再出現了,那里,一片空曠寂靜。這時,拉薩街頭惟獨有兩家回民戶在擺肉攤賣牛肉。這兩家是"甲敏”戶,是供應達賴喇嘛肉食的指定戶。在拉薩市內,這么多肉食經營戶中,噶廈政府偏偏選中兩家回民戶,是不無原因的。在這個行業里,回民們歷來講究衛生,從來不搞"掛羊頭、賣狗肉”的事,而且辦事誠實,贏得了市民顧客的信譽,"甲敏”由他們來擔當,當然是順理成章的啰!



在歷史上,回民們用來商品宰殺的牲口,必須把牛皮和牛尾作為稅收上繳噶廈政府有關部門,此事由回民常務處來抓,兩個管尾具體辦理。回民常務處曾多次要求噶廈政府免繳牛皮尾,后來牛皮允許免繳,但牛尾折價上繳直到1959年前。

  拉薩回民當中,依靠縫紉生活的人也不少。他們雖然不會做復雜多樣的神服、唐卡之類的寺院用品,但是做起普通的褲子上裝還是拿手的。從三五十年代開始、拉薩市內的貴族豪門,富裕商賈的子女們,開始脫下藏袍,穿上西裝,追求時髦。社會的選擇、市場的需要,帶給回民縫紉匠們良好的機遇。在他們的縫紉店里定做西服的風流人士絡繹不絕,于是回民縫紉師伊斯卡這樣的人物出名了。

  要問拉薩城里、"漢地面”(不摻雜麩皮的面粉)是怎么來的。我們不得不提到拉薩回民當中的幾家磨房。過去拉薩回民當中、開辦磨房的戶數也有幾個。河壩林據一位回民長者介紹,磨面技術是回民從內地老家來的時候帶到西藏的。幾代人過去了,子繼父業、磨面技術更加嫻熟,磨面無形中形成了拉薩回民的專利。是啊!面粉,西藏早已有之,可是回民磨出來的"漢地面”自己還磨不出來,專利——自然是歸回民的羅。當時拉薩,面食用的細面粉除了從印度、內地運來極有限的一點外,其余大部分是當地面。當地面過濾麩皮的技術不能過關,摻有麩皮。這個時候,拉薩回民依靠先進的磨面技術,出資雇人,自辦磨房,向市場提供大量的無麩皮細面,也就是"漢地面”從而當地面漸漸地從拉薩市場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回民磨出來的細面,他們在市場上立足了。當時幾家回民磨面戶中,"卓康喜”的面粉產量最高,其名也是因擁有四個磨盤而得名。

  細面的大量出現,促進了拉薩糕點制作業的發展。拉薩回民制作的糕點,精美可口,暢銷全市。達官貴人、會客酬賓、夏季游園、都到回民糕點店里定做。時隔幾十年的今天,機器磨面問世了,面食糕點豐富多彩,昔日回民磨房出產的"漢地面”也就成了歷史。

  過去拉薩市內開飯館、開甜茶館的人不少,但是能趕得上回民開的飯館的的確不多。無論從菜肴的品種、烹飪技術、服務態度,回民有獨到之處。在幾家回民飯館中,"魯蒼薩康”是數得著的。在這個飯館里,上至貴族,下至貧民都能找到合乎自己經濟條件和習慣口味的飯菜。原國民黨駐藏辦事處很多宴會的菜肴是在這兒定的。一年一度的拉薩盛大的大法會完畢,迎請強巴佛的時候,慶典場面大、慶典儀式復雜,原西藏地方政府指定官員專人負責。他們完成任務以后、慣例地在"魯蒼薩康”吃上一頓。平時這個飯館里、客人來來往往、座無虛席,逐漸地聞名于市了。今天,到了六十多歲的老人們談起當年"魯蒼薩康”的細面,不由自主地要咽下口水,無人不伸出拇指,贊揚一番。

  還有一些回民甜茶館是拉薩人常去的地方,這里不僅可以喝到可口的甜茶,更重要的是聽著回民談天說笑,也是一種享受。回民們喜歡坐在甜茶館里,邊喝茶邊聊天。他們談起天來,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其言辭、動作、表情、真可謂藝術表演。語言幽默精彩,聽了的確耐人尋味,看來這也是拉薩回民的"特色”。甜茶館還舉行一些"吉仁”比賽,其精彩程度,不亞于看一場意大利足球甲級聯賽。當時拉薩著名的許多選手。都是從甜茶館里打出來的。跨進拉薩回民甜茶館,邊聽他們聊天,邊看精彩的比賽,是一種愉快的享受。

  拉薩人的生活是過得很幽閑。每年到了秋天,大人小孩,都跑到樓上放風箏。秋天的天空,滿天飄飛著色彩斑斕的風箏,好斗的拉薩風箏,飛上飛下,左轉右拐,動作十分敏捷、優美,宛如美巧的小魚在水中游蕩。當我們看到風箏的時候,腦子里會想起一位老人,他是靠制作風箏聞名于市的回民扇木則老人。我這個晚生,沒見過這位傳奇式的風箏老人,但從小聽到過他的大名。聽說全拉薩市他做風箏做得最好,十三世達賴喇嘛作為嘉獎賜過他一枚印章。我詢問過幾位長輩,此事是否屬實?他們都不能肯定。他們說:"他做的風箏上有個祿字紅印,這是事實。但這個紅印是不是達賴喇嘛賜給他的,是很難說的。”他有沒有達賴喇嘛賜的紅印,我看這個不重要。大家公認老人家做得風箏是出類拔萃,這才是重要的,的確,做風箏,他是神工巧匠,其他人是比不過的,同時,老人家的風趣幽默也使許多人難以忘懷。關于他的趣聞事,我想以后會有人寫出來的。



與扇木則老人相提并論的,我想應該是回民藝人阿日曼。二十世紀50年代,經常出沒于達官貴人宴會上彈奏六弦琴的回民阿日曼,在拉薩是家喻戶曉的人物。當時,囊瑪民間演奏團體中,他是技藝精湛的演奏家。如果我們有機會欣賞一下他當年灌制的唱片,我們就會感覺到他的演奏具有莊重、瀟灑、內在的風格。那個年代,在眾多的六弦琴演奏家中,他可是鶴立雞群的藝人啦。

  作為他的晚輩、藝人阿日曼的遠親馬海畢演奏小提琴還是比較出名的。到了七十年代,由于工作關系,我有幸見到他。當時他已經不是在燈紅酒綠的鬧市里往來穿梭的風流人物,而是在一個縣里工作,與家眷一起過著清凈生活的病人。我走進他的不算寬敞的機關宿舍,看到墻上掛有一把二胡,于是請他給我拉一段。他欣然答應,從墻上拿下二胡,調了調音,拉了一段二胡曲"良宵”。他拉得那么自如,好象是在追述過去的往事。拉得那么深遠,又象是在講述一段動聽的故事。小提琴手馬海畢那充滿激情、悠揚動聽的樂曲,震撼著我的心扉。可惜這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過早地離世了。他酷愛音樂藝術,音樂伴隨他走完了生命的旅程。

  藏族藝術與拉薩回民結下了不解之緣。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拉薩回民中出現了藝術家,他們是藏族現代音樂、美術、雕塑方面有成就的人材。

  在高等音樂學校受過系統教育的回族中年知識分子馬阿魯,是個獻身于藏族音樂藝術事業的人。他走出校門以后,并沒有把自己鮮花盛開一般的青春年華養在機關的大樓內,而是迎著風雪不畏辛勞走向西藏的農村、牧區、基層,在火熱的生活中廣泛吸取藏族民間音樂養料。他的足跡幾乎踏遍西藏的山山水水,搜集了極其豐富的藏族民間音樂素材,這些成為他后來研究、創作、教學藏族音樂方面取得成果的堅實基礎。由于他的藏族音樂方面的基礎雄厚,他創作的藏族當代音樂作品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他的代表作《阿若康巴》、《請把太陽記住》是深受藏族廣大群眾喜愛的優秀作品,我曾為這兩首歌寫了一篇評論文章發表在《西藏日報》上。這篇文章中我是這樣寫的。我每次聽過《阿若康巴》這首歌的時候,我的眼前就會出現一個身高體壯的康巴漢子在高山連綿,河水縱橫的高原上瀟灑地走著。風吹日曬,饑寒交迫并不能鎖住漢子強健的步伐,相反地他象高原的寵兒獨往獨來。也許是這樣一個感人的形象觸動了西藏大學藝術系副教授馬阿魯的創作靈感。馬阿魯的作品具有一種內在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樣他在藏族音樂的理論研究方面也有獨到的見解。他對發展藏族音樂、對藏族音樂規律的探索等方面提出過新的觀點,受到我國民族音樂理論權威人士的贊賞,他的論文獲得過全國級的獎勵。可惜這位才華橫溢的藏族音樂優秀人才的生命過早地被病魔奪去了。我們深為惋惜,他的離世,無疑將是藏族音樂創作研究的損失。馬阿魯,出身于回民家庭,可他把自己寶貴的生命獻給了藏族音樂事業,他的作品將同西藏的山河一起永存,他的名字永遠記在我們心中。

  與馬阿魯同期的中年回族作曲家索瑪尼供職于西藏歌舞團。他是一位天資聰慧、富有音樂創作魅力的作曲家。索瑪尼創作的藏族當代音樂作品不僅廣泛流傳于區內,而且流傳到區外乃至國外。在國內外藏族聽眾中產生很大反響,他的優美、深沉、具有前衛的音樂對發展藏族當代音樂將產生積極影響。

  原《西藏文藝》編輯部的編輯、回族老知識分子馬效麟先生的家庭,堪稱藝術之家。老先生一家養育了四個兒子,其中三人在搞藝術創作,他們的作品發表在區外的各報刊上,陳列在各種大型的展覽中,而且多次獲獎。老先生自己曾經整理,研究過著名史詩格薩爾。他們老少兩代為藏族文化藝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當然,拉薩回民當中,在足球、游泳、吉仁等項運動中出現了不少優秀選手,我想這些拉薩人十分清楚。
 
 改革開放的新紀元開始了。作為拉薩市的一個部分,拉薩回民當中,涌現出許多新人物,出現了許多新事物。我不能掌握一切,也不能一一述說,在我筆下出現的這些人物、事物,只是我個人眼力所見,耳能所聞的,我周圍的,我熟悉的一切。

  描寫拉薩文化的發展史,豈能沒有拉薩回民的發展歷史。二者整體和部分的有機關系而客觀存在。我們衷心希望見到更多的有關拉薩回民的文章,來促成拉薩文化發展史這座大廈的落成。筆者出于這樣的動機,寫了這篇"傳說”文。
分享: 更多
點擊排行
人氣排行
圖片甄選
京ICP備11021200號 本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可轉載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權歸北京中清色倆目國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狼群社区视频www国语| 国产成人理论在线观看视频| 老外和中国女人毛片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在大午夜爽爽影院| 国产白丝精品爽爽久久蜜臀| 欧美白胖bbbbxxxx| 亚洲另类欧美综合久久| 国产美女精品自在线拍免费下载出| 制服丝袜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51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波多野结av在线无码中文| 大陆熟妇丰满多毛xxxx| 一本大道久久久久精品嫩草| 97碰碰碰人妻视频无码| 国产女人喷潮视频免费| 亚洲婷婷六月的婷婷| 欧美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在色线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大全| 亚洲爆乳无码专区www| 欧美精品中文字幕在线视| 无套内射蜜桃小视频| 七月丁香五月婷婷首页|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69| 最新国产精品亚洲| 蜜桃日本免费看mv免费版| 成人做爰视频www网站| 欧美刺激性大交亚洲丶日韩| 国产 麻豆 日韩 欧美 久久| 亚洲国产日本韩国欧美mv| 亚洲日韩欧洲无码av夜夜摸| 丰满饥渴老女人hd|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麻豆| 亚洲仺av香蕉久久| 亚洲色欧美色2019在线| 中文字幕无码成人片| 欧美巨大黑人精品videos| 日韩人妻高清精品专区|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精品电影|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2021| 亚洲色无码国产精品网站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