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回族歷史
來源:
時間:2009-12-04
點擊:
我來說兩句
上海回族大概有5萬人,散居在全市12個區和10個縣。
上海地區回族先民及回族遷來的時間,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宋代上海地區已有回族先民駐足
從北宋起,上海地區的青龍鎮(始建于唐天寶五年,即公元746年)開始成為我國東南沿海外貿的重要港口,外人云集與此。擅長經商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不斷來到這里。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3年)在青龍鎮所屬的秀州華亭“興置市舶務,抽解博買,專置監官一員”。宋代大書畫家米芾(據說是穆斯林),于北宋元封年間就曾擔任過青龍鎮鎮監。據地方志稱,當時青龍鎮煙火萬家,衢市繁盛,“蕃商船舶云集”(《宋會要.官職》四四),是古代上海地區唯一帶有國際交往的地方。據1975年在對上海松江方塔地宮的發掘考察中,出土了丁香料木,經堅定為沉香。該塔始建于宋太平興國年時(公元976~984年),沉香歷來為西域輸入,由此證明宋時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人確已到達上海地區進行商業活動。無疑,這些回族先民——阿拉伯、波斯商人也會在這里停留,進行宗教活動。據《上海通志》載:“回教傳至上海,在宋元之間”。 “由廣東、福建、浙江傳來。其傳入時代,則約在宋、元之間,因此時始設市舶司于上海,與海外通商,回教必于此時傳入矣”。但是他們是否如同蕃坊“五世蕃客”、“土生蕃客”一樣留居,已不可考,也無史料發現。
二、元代至明中葉是上海地區回族先民定居和回族形成時期
在上海地區有回族先民定居的遺跡,還是元代時從松江開始的。松江從元代起便是海防重鎮,毗鄰的青浦有古華亭縣港口,是海外各國船舶進入我國的水上通衢。當時東西方交往密切,松江一代經濟繁榮,人文宣朗匯集,手工業、商業都很發達。
自公元1277年蒙古攻略江南后,包括上海在內的江南地區開始出現了清真寺建筑。公元1295年西域回回人納速喇丁鎮守松江時創建了上海地區第一座清真寺,該寺曾稱“禮拜寺”、“真教寺”、“云間白鶴寺”。在寺內又建起了“回回墳”。寺內尚保留有碑石三方及墓碑銘一方。其中,一方為“重修真教寺碑記”,清康熙丁巳年(公元1677年)內;另一方為“清真寺捐輸碑記”,清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立,此碑碑首刻有云紋白鶴圖案,正切“云間白鶴寺”之名。該寺為江南著名的伊斯蘭寺院,被列為上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來自西域的穆斯林以此清真寺為中心定居落戶。他們有的從軍、有的駐田,有的經營各種商業和手工業。那時松江是府城,駐兵較多,定居的“西域(回回)親軍”也就最多,故松江民間有“回回城”之稱。從《松江府志》上可以看到,當時定居松江的回回人姓氏有:麻合馬、納速喇丁、哈只、兀都馬沙、答里馬、阿都赤、瑞卿、沙全、密蘭、哈撒沙、金拉甫丁、暗都拉、乜只等等。據地方志記載,這些西域回回文武官員及其所帶來的家鄉子弟兵,在松江定居以后,又陸續向周圍地區搬遷,先后在青浦縣、南匯、上海、嘉定、七寶等地落籍定居下來。在青浦縣和七寶鎮,歷史上就建立過清真寺和回回墳。他們來自阿拉伯、波斯、中亞西亞各部,這些回族先民在松江地區形成里一個新的群居體,他們在居住區域內娶妻生子,繁衍后代,成為上海地區回族。
三、明末至清中葉以后是上海地區回族的發展時期
明萬歷六年(公元1573年)上海青浦縣城內有重修真教寺(又稱回回堂)一座,常州知府馬化龍特意為該寺寫下碑記(這座清真寺在抗日戰爭時因筑路拆除了)清代嘉慶中期,地處上海縣七寶鎮鎮中“回教人建清真寺于南街王家場”。據說在七寶、諸瞿等鄉還建有“回回墳”,說明回族人口已經擴展到鄉鎮去了,并有回民居民點。
至于目前定居在上海城內(包括市區)的回族,是在清乾隆時(約公元1736年)才開始出現的。那時,上海的商業資本有了發展。隨著上海疆域的變更,人口也有些增長。特別在鴉片戰爭以后,上海被開辟為通商口岸,內外貿易迅速發展。隨著殖民主義者加緊對華侵略,廣大農村日益破產,因此山東、河北、河南、安徽一帶不少回族遷來上海。同時,江蘇南京、蘇州、鎮江等地許多回族手工業者和城市貧民來上海謀生。太平軍興,南京回族來滬更眾,他們集中住在小南門外滬軍營一帶,這里因而被命名為“南京街”。以后又移居到九畝地一帶。大約在公元1853年,城內建起了第一座清真寺——南寺,又稱為草鞋灣清真寺。公元1904年又行重建。隨后由于遷來上海的各地回族日益增多,他們陸續創建了19座清真寺。這些清真寺成為回族的活動中心。由于回回圍寺而居,在上海市區形成了一些新的回民聚居區,如九畝地一帶是以南京籍回民為主的聚居區;滬西小沙渡一帶是以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回族為主的聚居點。這些聚居點如今已發展成為南市區露香街道和普陀區膠州街道等12個回族較為集中的地區。盡管人口不多,又是在漢族的包圍之中,然而由于回族人民建立的清真寺,以及所保持的伊斯蘭民族的特點,使上海地區的回族延繼下來并有所發展,其共同的習俗和心理狀態仍明顯的保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