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回族歷史
來源:
時間:2009-12-04
點擊:
我來說兩句
廣西回族約為2.82萬人,其中60%分布在桂林、柳州、南寧三個市,其余分布在百色、鹿寨、陽朔等縣的農村。居住在農村的回民多集中平壩地區,或居住在交通方便的城鎮郊區;城市回民自成街區,農村回民自成村落。
自宋代以來,加族陸續遷來廣西。桂林白姓回民,其祖先于元時來廣西任廉訪副使,爾后定居桂林。柳州回民的祖先,是隨宋朝大將狄青率領的鎮壓儂智高起義的部隊而來的。明、清以來,回民陸續從湖南、河北、山東、廣東、云南、等省遷來。回族長期與廣西土著人民雜居生活,經濟文化相互交流。在城市的回民多從事小商販和手工業,在農村除從事農業外,也兼營小商販,回民向漢族學習耕作技術,漢族向回民學習經營商業和手工業的經驗。
廣西回族人民和漢族以及其他各族人民一起,曾向歷代反動統治者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洪秀全率太平軍攻打桂林城時,回族人民制造武器,支援太平軍。1910年3月29日,黃花崗起義,桂林回民也有人參加了這次斗爭,回民宋耀明在斗爭中光榮犧牲。抗日戰爭時,回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建立了“臨陽縱隊”,與日本侵略軍進行英勇斗爭。解放戰爭時,回族人民與各民族一道,為解放桂林、柳州和南寧,解放廣西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回族人民因與漢族人民長期交往,已學會講漢語,使用漢語文。在宗教生活中還保留著一些波斯語和阿拉伯語的詞匯。回民信仰伊斯蘭教,在回民聚居區都有清真寺,解放前,廣西有回民清真寺24所,僅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就有17所。伊斯蘭教的主要經典是《古蘭經》。教徒稱為“穆斯林”。
回族的居住和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但教徒做禮拜時,男戴白、黑碗狀帽,婦女頭上覆蓋紅紗。回民節日和宗教信仰有密切關系,每年有三大宗教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回民以食牛羊肉為主,忌食豬、馬、騾肉。回民實行土葬,但不用棺材,以白布縛身。
廣西回族同胞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斗爭中為了健身和自衛的需要,喜愛習練回族傳統的摔跤和查拳。廣西回族摔跤有自己獨特的方式,其主要技術是:開門功架采用“依瑪尼”式(即象征禮貌和風度)。摔跤時采用“瑪尼式”、“都瓦依式”、“湯瓶七式”、“穆林拳”和“踏式”等武技套路中的勾踢、反盤、磨、拔、挑、纏、過肩扛等組合動作競技。練功時結合練武術、練腿技、練棒功、練腰功能及身腰靈活的組合技巧。
解放后,黨和政府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發展回民的經濟文化,尊重回民信教自由和生活習俗,在食用植物油和牛、羊肉等方面保證供應和適當照顧。在城鎮設立回民飯店,某些單位還設立回民灶,方便回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