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回族歷史
來源:
時間:2009-12-04
點擊:
我來說兩句
河北滄州市(含原滄州地區),是回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全市回族總人口17萬,占河北省回族總人口的34.7%,為全省,乃至華北地區回族人口最多的市。因此,了解滄州回族淵源及發展,對全國的回族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意義。
一、遷 入 淵 源
回族,是滄州41個少數民族中,歷史較久的民族。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從未著留民族譜志。加之明初燕王朱校“靖難”之役,對滄州一帶人民血腥屠殺,赤地千里,造成了歷史斷帶,致使人們對滄州回族的遷徙淵源更加模糊。近年,一些著作中,多將“靖難”以后,即公元1404年作為滄州回族遷入始點。筆者認為,這種說法還需進一步探討商榷。
元朝時期,處于華北腹地的滄州,既是全國最大的鹽業基地(長蘆),又是京題屈指可數的商業繁榮地區,且當時水、陸交通十分發達。陸路建有會川驛(今青縣)、興濟驛(今興濟鎮)、清池驛(今滄州市區)等京都要道官驛十余處;水路有京杭大運河橫貫本市南北220公里,直通京城。水旱碼頭,商賈云集,具有穆斯林經商、聚落的天然條件,并據《河北省古代陸路運輸簡史》載,在盛唐時期,滄、嬴、朝三州(皆今滄州轄區)便盛產絲絹,并為當時通過絲綢之路遠銷外國的重要絲綢產地。可以說,從那時起,滄州就已和阿拉伯國家有了直接或間接的聯系。而至元初,已是“回回人遍天下”、“京城諸路,其寺萬余”,而滄州卻無回回人涉足絕非可能。
另據口碑傳達,今滄轄泊頭市西八里莊沙河涯村在明洪武初年便建有清真寺;孟村縣志載,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麾下大將常遇春(回)北上伐元,曾設帳于太平村(今孟村縣王帽圈村),其部下將士多為回族,戰后陣亡回族將土葬于今孟村尹莊村南,歷稱“回回墓”。由此可推斷,當時在戰亂中回族將士落足本地者恐不微量??勺C明滄州回族始于明前。
滄州回族大量遷入,主要在明初。據《明史·太祖紀》載,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六月,徙山后(今宣化東南延至遼陽一帶地方稱山后)民三萬五千戶于內地,又徙沙漠遺民三萬二千戶電田北平。”其“山后q和“沙漠”當時均屬回回人較多的地區,移民中自然占有一定的回族成份。如孟樹縣韓石橋村韓姓,便是由山后禹州先遷山東禹城后至滄州立莊的。其祖譜中載:“我太祖來自西陲,移鎮東路,相傳山后禹州人”。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隸,為奪帝位,舉兵“靖難”,滄州破城,坑人(活埋,四萬,百人幸難逃一,燕王即位,出旨遷民,“以實空地”。據泊頭、河間、董驛、孟_村、滄縣、獻縣等縣市若于回族家譜記載,其始祖大都于明永樂二年(1404年)自晉、魯、浙、滬、皖、鄂等地奉旨遷徙而來。其中遷自南京應天府上元縣二郎(龍)崗(港)者居多。如牛進莊劉氏家譜載:“吾東始祖原籍南直隸上元縣二郎崗,永樂二年遷徒于此”。孟村鎮吳氏譜清道光九年載:“原籍系安徽省徽州府聯縣,前明永樂年間周祖北遷”。獻縣馬氏家譜一載:“始祖馬剛為回族將領,燕王掃北,率三子由南京水西門外二龍港隨軍到河間府,后長子馬廣慶到河間東南定居,立村為辛中營”(即今本齋村)。
除上述情況外,歷代統治階級、官僚惡勢的民族壓迫,也使一些外地回回人被迫向回回人戶較多的滄州一帶逃避,成為滄州回族的來源之一。如,明朝末年,無定府(今山東惠民)李閣老依仗權勢,對惠民、樂陵兩地的回族人民進行了殘暴的血洗,強令兩地周圍40里不許有回民居住,迫使許多回族人民從山東逃至滄州,現滄州鐵姓回民就是在那次洗劫中幸一兔于難,逃此落戶的。
綜上所述,滄州回族的遷入,大致可分為六種原因:1.戰爭。即通過對外戰爭,使中、西亞阿拉伯人、波斯人進入京都諸路(含滄州);通過國內戰爭,使外地回族將士落足滄州。2.經商。滄州優越的經商條件與回族善于經商的特點,決定了滄州是四方回族商人理想的落足之地。S.官居。即出任官職或隨龍保駕攜眷落戶。4.移民。其中可分三種情況,一是奉旨遷來占產立莊I二是隨遷仆從百姓;三是被發流罪。5.逃生。即逃荒、避難而來。6.投一親。即因種種原因投親靠友而來。其族源,按照遷出祖籍追溯,可溯至西陵陸路和東南沿海。
二、繁 衍 演 化
回族,是一個團結、仁愛且富有頑強生命力的民族。遷入滄州后,不同時間來自不同地點的各家各戶相互攀連,彼此相納,在血緣關系上結成“回回親戚”,在風俗習慣、民族感一情上形成了凝聚力很強的“回回一家”。歷經數百年的繁衍演化,不斷發展壯大。
繁衍“分榮”。經過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滄州回族人口不斷增加,各姓家族“抽。核分親”,原有村莊容量飽和,土地開發受到局限,迫使部分回族人出莊另立,開辟新的棲身之地。
據對當地部分回族宗脈考查:劉氏始祖于南京二郎崗遷來后,先在孟村東北部建莊稱牛進莊,后又遣二子分建了今孟村縣的西趙河村和南皮縣的黑龍村,此后層層“分蒸”,代代 “抽枝”,至今已發展到孟村的新縣鎮、大北趙河、小北趙河、辛莊子、大提東、小提東,滄縣的小馬莊,鹽山的后劉莊,黃驛市的劉洪博村等10多個劉姓村。吳氏始祖由安徽款縣遷來后,本人后返原籍,由二子在今滄州市區和孟村鎮占產落足,現黃驛市吳莊子,滄縣博古屯,海興縣小路村,孟村何呂店等10多個吳姓村皆為滄、孟吳姓回族分枝。任丘、河間哈姓,為河間果子洼哈姓回族分枝。馬姓回族多為青縣馬橋馬氏祖分枝(現馬橋已無回族,只有馬氏_回族祖墳,故知者甚少,多誤以本齋村為馬姓始祖村)。青縣辛集及各地散居的回姓,多為滄縣大格村回姓分枝。鹽山縣小寶莊由滄縣東寶莊寶氏所造。鹽山王古宅村由孟村縣楊石橋村王姓所建。孟村大文臺李姓由滄縣曹莊子遷來,后又分建了李龍潭村。
遷徙外延。數百年來,由于戰爭、逃荒、謀生、經商、工作調動等原因,滄州回族遷徙外流,延至全國各省和本省各地。據當地調查及河北省民族志(初稿)載:清雍正年間,河間府回族將領哈元生率兵鎮壓云南昭通、東川的彝民起義后,所領部分士兵便在昭通一帶電四,后定居當地。遼寧省營口市虎莊戴、馬、張三姓回族是在清順治年間移民時,由滄州遷去。遼寧蓋縣熊岳鎮回、張、李、劉、尹等姓回族是由青縣楮村過去,寬甸哈姓、韓姓均系河間果子洼鄉遷居落戶,至今均已五至八代。吉林早期回族,多為清乾隆五十丸年 (公元1794年)由盂村、滄縣、河間、青縣逃荒回族災民。吉林伊通縣回族村了家屯最早為孟村丁莊子丁氏四兄弟辟地而居,并因此得名。吉林輯安縣有回、常、李、王、孔、張各性及龍井市楊、金等姓回民約于1928年前后由滄縣、河間、肅寧、任丘遷去。河北省張家口部分回族系滄州回族商販,因販賣牛羊逐漸定居。河北豐寧滿族自治縣鳳山鎮楊姓回族元相系黃驛市羊二莊人,因販運牲口于清光緒年間落后郭家屯(今隆化縣)后遷到鳳山鎮開燒餅鑄定居。河北平泉、豐寧、灤平等縣部分回族是從滄州逃荒而來,據平泉縣回姓家族稱:“老家在滄縣大錯村,大約乾隆年間過來平泉。”
除上述遷徙較早的情況外,滄州回族大量外流是在鐵路交通趨于發達的解放前夕和初期。其主要流向是西北、東北的礦區、林區。今寧夏石嘴山、甘肅迭布,山西大同、陽泉。遼寧撫順、丹東、本溪,黑龍江省伊春、鶴崗、雙鴨山、七臺河等林礦城市和北京、天津、上海及哈爾濱、佳木斯、銀川、沈陽、呼和浩特、包頭、石家莊等經濟、交通發達城市的叵族,祖籍滄州、河間者具有相當數量。尤其伊春市和鶴崗市南山區,素有新孟村之稱。
另據有關資料記載,建國初期,為加強全國少數民族工作,經中央決定,選派了以王廷芳、劉震環、劉樹森為首的大批滄滄州籍回族領導干部攜眷到云南、寧夏等少數民族地區擔任各級領導職務。1956年春,全省23個市、縣組織動員1542戶,6834名回族群眾遷往青海省廳和縣從事農業生產,其中867戶,3928人定居該地。在這些支邊回民中,滄州回民占有很大數量。
三、現 狀 與 分 布
滄州的回族,歷盡滄桑,經過數百年的繁衍演化,現已成為全市第二大民族。據統計,全市回族共有丁、于、萬、馬、王等56姓。170788人?;刈迦丝诜謩e占全市總人口和少數民族總人口的2.9%和91地 分布于17個市(縣、區)、2個農場和214個鄉(鎮、辦事處)、1468個村(街)。全市建有盂村回族自治縣和杜林、大話村、李天木、捷地、孝子墓、辛集、羊三木、羊二莊、新村、果子注、劉莊、本齋第12個回族鄉。在居住和人口分布上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一)大分散小聚居。從總體分布看,全市所有縣、市、區、場和大多數鄉鎮、村街都有回族居住,較為集中的有75個村為純回族村或回族人口占90%以上的村。
(二)固寺而居。出于回族風俗和生活習慣的需要,滄州回族多以清真寺為核心,固寺而居?,F全市共有清真寺167座,其中滄州北大寺、泊頭清真大寺及牛進莊、丁莊子、孟村鎮、果子洼、淄川鎮、新縣鎮、本齋村的清真寺歷史較久,規模較大。從某種意義上講,清真寺的歷史、規模就是當地回族居住狀況的寫照和標志。
(三)同姓聚居和分區劃姓。由于滄州回族多于明初“靖難”以后,為“以實空地”奉詔遷來占產立莊,故所建村莊多為單姓或以單姓為主,雖經歷代變遷,這種聚居模式基本未變。因族源多在南方,移民多沿運河北上,落足運河兩岸。多年來,雖各有遷徙變化,但不同區域的姓氏區別仍很明顯。除以運河為界劃分的回族姓氏區域外,許多小區域、小范圍也都有不同的姓氏特點。河間的金、哈、白姓,滄縣的回、買、吳姓,孟村的劉、吳、丁、韓姓,黃驛的張、王姓,泊頭的石姓,青縣的戴姓,獻縣的馬姓,皆為當地回族的代表姓。
(四)商貿區內聚居。由于回族善于經商,滄州回族多選擇交通發達,商貿繁華,有利于經商的地方居住。全市7個回族人口超萬人的縣、市(區)中,有6個為古驛站,5個傍運河。就是在回族人口較少的縣市中,回族人也多居城鎮或商業繁榮的鄉鎮。在城鎮居住的回族人,又多擇商貿繁華的街道、區域而居,以形成利商而居,居而利商的特點。滄州南大街、泊頭勝利街、河間城關、連鎮大街、肅寧主街、苗街等縣市商貿繁華部位皆為回族聚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