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回族歷史
來源:
時間:2009-12-04
點擊:
我來說兩句
貴州回族主要分布在畢節地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區州、安順地區、六盤水市、貴陽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遵義地區、銅仁地區及黔東南苗族自治州。幾乎縣縣都有回民,其中尤以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最多。其次興仁縣、平壩縣。貴州回族大部分在貴州省的西部,西南部及中部的貴陽市次之,東部、南部及北部又次之。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點。
貴州回族多數住在農村,約占回族總人口的80%,主要是從事農業生產。在地處山區的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有的居住在高達海拔2500米,稱為“涼山之地”,土壤瘠薄,只能種蕎子、馬鈴薯、燕麥為主,也有的住在“半涼山”區,生活同樣十分困難。居其他地方者,因氣候比較溫和,物產較豐富,生活較好。但仍是山多田少。居城鎮者,為數不多,約占回族總人口的20%,且為生活方便,多圍繞著清真寺而居,大多數經商,賣小百貨,或開牛、羊肉館,或宰牛、羊賣,或擺小飲食攤,或織土布、制革等。
回族于何時遷進貴州,史無確證。據有關記載,大約在南宋寶佑元年(1253年),蒙古貴族首領忽必烈率領十萬大軍進攻滇西大理國時,有許多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其他信奉伊斯蘭教的人民被征調來充當士兵。事平后一部分士兵留居云南,一部分陸續輾轉移居貴州。明朝初年,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蘭玉、沐英為副將軍,率軍征討盤踞云南的梁王巴扎喇目爾密,沐英本人就是回族。事平后,部分軍隊來到烏撒(今畢節、威寧一帶)駐軍屯田,其中有不少回族士兵,成為今天該地區的回民先祖。明末清初,有的回族來筑做官,有一些回回商人也遷居貴州經商。
雍正年間,清王朝在貴州實行“改土歸流”。消除了各地分裂割據勢力,交通得到進一步發展,于是進入貴陽、安順、遵義等地定居的回族亦越來越多,而且修起一些清真寺過宗教生活。清代中葉,興義、興仁一帶,大量出產棉花,紡織業興起,于是又有眾多回回人,從云南等地來到這一地區經商,或從事手工紡織業,成了當地居民。
抗日戰爭時期,許多回回人從華北、東北、華東、華中等地逃到貴州,散居公路沿線城郊,尤以貴陽為最。抗戰勝利后,部分人返回原籍,但大多數人卻留居當地落籍。故至建國時,貴州回族人口總數達5萬左右。爾后,隨著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又有大批回族來到貴州各地。目前,貴州回族人數,比建國初期增加了一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