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文字幕经典三级丨国内偷窥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丨国产深夜男女无套内射丨亚洲一二区制服无码中字丨亚洲欧美人成视频一区在线

最新資訊:
Duost News
國內 國際 公司 人物 視頻 伊朗華語臺
伊斯蘭在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回顧

青海回族歷史(二)

來源: 時間:2009-12-04 點擊: 我來說兩句
考證四:紅毛兒 

    在明、清時期,有一支活躍在我國西北地區被稱為“紅毛兒”(有的史籍稱‘紅帽兒’、“紅毛韃子”、“紅帽番”、“紅帽回”等)的龐大部落。在研究西北地區的歷史、地理和民族的古籍文獻中,多有對該部落政治、經濟、文化活動及其行蹤的記載。這支部落在歷史上究竟屬于什么民族,其宗教信仰是什么,什么時候有了這種稱謂,為什么會被這樣稱呼,為什么在清朝末年這種稱呼從史籍中消失了,究竟融合到什么民族中?史籍中都沒有交待。 

    “紅毛兒’的先民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第三子拜答兒之孫阿勒壇的部隊。其部駐守在新疆東部、青海、甘肅西部,即元代曲先答林元帥府轄區范圍,其人員構成除蒙古軍外,還有西域回回軍(以中亞突厥人為主體)、山東反金起義的紅祆軍,是一支多民族人民組合并經歷三四代各族人民不斷融合的蒙古軍,也是最早皈信伊斯蘭教的蒙古部。該部比較欣賞紅扶軍的服飾習俗,習慣戴紅帽,帽頂綴紅纓,或者頭纏紅巾,身穿紅袍,作戰時以紅旗作前導,久而久之,紅色服飾就成了該部與其他蒙古部相區別的服飾,“紅帽兒”也就成了該部的別稱。元代末年,該部駐守沙州路,歸西寧王管轄人數約10萬人之眾。 

    明初,紅毛兒中一部分約五六萬眾歸附蒙古哈密王,一部分歸附明朝。歸附明朝的紅毛兒分別被安置于今青海境內的安定衛、罕東衛、阿端衛、曲先衛和今甘肅境內的沙州衛、罕東左衛、赤斤蒙古衛等地,成為各衛屬部,相繼形成為許多大小部落,諸如安定工部、刺卜兒部、阿嬌部、姑六只部、革爾加部、巴沙部等,并以這些部落稱謂而載人史籍,但在民間、民族間、部落內部仍習稱紅毛兒。正德年間,稱雄蒙古的也先之孫亦卜刺、亦刺思及其親族卜兒孩等,為恢復也先的霸業,與達延汗爭戰,失敗后先后進人青海,相繼占領了4衛地,并與哈密衛蒙古部。瓦刺部結成新的聯盟,成為新的稱雄西北的蒙古軍事集團,堅持與東蒙抗衡爭雄。性格強悍、精于射騎、不甘人下的紅毛兒各部,雖與亦卜刺部共同信仰伊斯蘭教,但他們不愿充當附庸,聽人擺布;在東西蒙古爭霸中保持獨立地位。因此,他們在明政府的允許下,相繼內遷,多數遷到今青海東部地區,如西寧、樂都、互助、惶中、湟源、門源、祁連、海晏等地,都有紅毛兒部落聚族而居,也有一些部落徙居于甘肅沙州、涼州、永昌等地。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紅毛兒中的一支從明初一直牧獵于江河源頭,與其他部失去聯系。其后裔逐漸淡漠了伊斯蘭教信仰,因與藏族交往密切,遂逐步融合到藏族中,成為玉樹藏族的一部分,但仍以紅毛兒(紅帽兒相稱)。嘉靖年間,東蒙古達延汗之孫俺答汗率大軍進人青海征討亦卜刺,并想以青海為根據地進而征服新疆蒙古各部。因此,曾多次派部收編紅毛兒,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和軍事實力,均被紅毛兒各部拒絕,而與明政府合作。從萬歷到嘉靖,紅毛兒各部曾多次參與明軍的軍事活動,如萬歷年間明軍征討火落赤兩川之捷,均靠紅毛兒之力;明軍回族將領達云所率部眾多為紅毛兒。因為其部精于騎射,善于突擊,出奇制勝,功勛卓著,而且又是飼養戰馬的能手,很受明王朝的賞識。

  清代,居于今甘肅地區的紅毛兒曾參加了順治初年米喇印、丁國棟領導的反清起義。起義失敗后,他們同一部分托茂人、回族人沿祁連山進人青海海北地區,受到今祁連劃區、門源地區、大通地區托茂人、紅毛兒以及當地回族群眾的保護和很好的安置,幫助他們重新建立了家園,使他們分別匯人當地穆斯林各族中。青海的紅毛兒主要居住于青海東部地區,多與回族交錯雜居,與蒙古族29旗始終保持距離,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其經濟生產已由畜牧業轉向亦牧亦農、亦商的格局,其畜牧業以飼養馬牛等大牲畜為主,他們的馬“體形優美,體格勻稱,強健膘悍,步伐高傲”,大大地優越于其他馬種,是互市的搶手貨;其農業生產與當地回族比較接近,但耕作粗放,多由婦女經營;其商業活動主要為長途販運,經營的主要是畜產品,有清一代與牧區、與西藏的商貿活動主要由他們經營,他們每次大的商貿活動,往往出動馱馬2000余匹,馱牛2000余頭,各種畜產品、土特產品數量眾多,“西寧稅務大為沽潤”,成為清代西寧地區納稅大戶,其經營規模和貿易額可想而知。 
    清代后期,定居于西寧、湟源、潢中等地的紅毛兒,由于經濟生產、生活習慣、宗教信仰與當地回族完全相同,與回族交往密切,并互通婚姻,遂逐步融合到回族中。居住甘肅的紅毛兒也先后融合到回族和東鄉族中。 

    作為青海回族先民的一支,紅毛兒人歷史上奇異的經歷,鑄造了其不屈不撓、無所畏懼的性格。正如歷史典籍所載。他們勇氣十足,無拘無束,昂首闊步,威嚴忠厚,語言簡煉而有力,有著令人欽佩的傲氣,有點野性的篤誠,令人生畏而又有巨大的感染力。西寧、惶源、湟中等地各族群眾競相模仿他們的行為。正由于此,時至今日青海回族中紅毛兒的后裔,仍以驕傲的口氣談論他們的先輩,并以自己是紅毛兒的后裔為榮,其鄰里也以親切的口吻稱他們是“紅毛家”。 

    考證五:明代亦卜刺 

    亦卜刺,漢文史籍又譯為亦卜刺因王、伊畢喇伊木王、額布吶(勒)、伊巴里、義巴來、亦李來、倚巴、尾白兒等音近兩字不同的伊斯蘭教阿拉伯文經名。這一經名今漢文通譯為伊卜拉欣。 

    亦卜刺是瓦刺部的一支的首領,他于明正德、嘉靖年間率部在青海遼闊的草原上游牧。他所率領的蒙古部,是以瓦刺中信仰伊斯蘭教的禿馬、哈刺灰、乜克力為主體的穆斯林部落。他在青海的30多年中,其部眾人數由原來的3萬人發展到10萬人,牛、馬、羊等牲畜數量成倍增長,還開墾了一定數量的農田,為開發柴達木、發展青海經濟,做出過一定的貢獻;為抵制北元蒙古勢力對青海、甘肅、新疆的西征南討起到了巨大的牽制作用;為青海回族形成后的發展提供了支持和一大批后備力量。 

    亦卜刺的先輩世為斡亦刺(明稱瓦刺、清稱衛拉特)部的首領。其家族何時開始信奉伊斯蘭教,有待繼續考證,但至遲從李罕開始已信奉了伊斯蘭教。孛罕為瓦刺最早聯盟的首領。李罕子烏林達為瓦刺首領,北元太師。烏林達子浩海達裕為瓦刺首領,扶持額勒伯克(穆斯林)為北元汗,明洪武二十六年為北元太師,后被額勒伯克誤殺。浩海有子三: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永樂七年(1409),明廷冊封馬哈木為寧順王、太平為賢義王、把禿孛羅為安樂王。當北元汗額勒伯克知誤殺浩海,即向浩海家族認錯,立其長子馬哈木為丞相,將愛女薩穆爾公主嫁給馬哈木為妻。額勒伯克去世后,由其子本雅失里(在撒馬爾罕帖木兒王庭長大的穆斯林)繼汗位,與明軍戰,敗人瓦刺,被馬哈木殺。馬哈木立本雅失里子德勒伯克(原名答里巴,穆斯林)為汗,自為太師,從此北元實權落人瓦刺馬哈木家族手中,后馬哈木為北元汗額色庫所殺。 

    馬哈木子為脫歡,名巴穆爾,永樂十六年(1418)繼寧順王位,稱其先為蘇丹(即伊斯蘭教國家君主),依靠親信安樂王子亦刺思、賢義王子乃刺忽等有實權的穆斯林統一瓦刺各部;又借其母薩穆爾公主為汗王女兒的特殊身份,或憑借武力,統一了北元各部;將女弩溫答失里嫁哈密忠順王為正妃,從而控制了哈密的蒙古各部;派其長子也先率部深人察合臺汗國,確保西境安全;然而由于蒙古非黃金家族不能稱大汗的傳統觀念使他難以稱汗,而擁上成吉思汗后裔脫脫不花為汗作為傀儡,將另一女兒嫁脫脫不花為正妃,從而控制了汗庭,自己以岳丈的身份為全蒙太師,實權全部握在自己的手中,從而使自己家族上升為蒙古統治集團中最高貴、聲名顯赫的家族,為使瓦刺迅速強盛奠定了基礎。脫歡有2女4子,多為脫歡的蘇州回回夫人敏達失里所生,長子也先、次子賽罕王(又譯為賽刊王)、三子伯都王(又譯為伯魯王)、四子賽因王(又譯為大同王),都具有雄才大略,文武雙全,能征善戰。就連其女兒弩溫答失里也是女中英杰,曾在哈密主政20余年,始終與明王朝保持良好的臣屬關系,為明王朝守護酉大門,為維護絲綢之路的暢通無阻做出了很大貢獻。

  也先又名艾桑瑪,于正統四年(1439)繼父位,稱淮工。在他繼位后的短短5年中,就充分顯示了勃勃雄心,《明英宗實錄》正統九年(1444)記載有一段話,對也先這5年作了很好的概括:“脫歡死,子也先嗣太師位,自稱淮王,勢力大盛,西征中亞細亞諸國,東攻兀良哈三衛,席卷女真請部地方,威脅朝鮮,攻破哈密,臣服沙州、罕東、赤斤蒙古三衛,置甘肅行省,授沙州等酋長為平章等官。”至此,以也先為首領的瓦刺的勢力空前強盛,控制了西起中亞,東接朝鮮,北達西伯利亞,南抵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形成了元代以后最大的以伊斯蘭教為主體的蒙古貴族政權,并且是以瓦刺貴族為核心取代黃金家族重建元朝為目的的政權。我們通過他的政權班子和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足以說明他的政治抱負。也先的文臣,左丞相為哈丹(即伊斯蘭教經名阿丹),右丞相為阿拉克,都是瓦刺部的穆斯林;武將除其3個弟弟外,有總兵答刺罕、賽伏刺、阿卜都拉,阿里瑪、巴圖拉、寬哥伯、那那合力王等池都是瓦刺部的穆斯林;外交使節可謂人才濟濟,有搞政治的,有搞經濟的,有搞文化的,有搞情報的,也有阿訇、滿拉、火者(和卓,長官、圣裔領袖)、哈只(哈智,曾到伊斯蘭教圣地麥加朝覲者的榮譽稱號)、舍黑(謝赫、沙赫,對伊斯蘭教內德高望眾的長者的尊稱,兼有宗教社團領袖、部落首領之意)、速增(蘇丹,伊斯蘭教國家君主)等上層宗教人士,其中最著名的有皮爾馬黑麻、哈只阿里。舍黑咱答、舍黑馬黑麻、木速爾蠻、阿老丁、脫木思哈、脫哈答、速檀、速來蠻、哈三、火者、兀麻兒、沙黑撒、察刺八失、哈只阿力、鎖魯巴巴禿火者、哈散、迷兒火者等,從這些人名中不難看出都是伊斯蘭教經名,說明他們都是瓦刺部的穆斯林。也先時期,在貢使名單中,也曾出現過2次國師、喇嘛等稱謂,這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是也先對其他宗教采取寬容政策,堅持信各種宗教都自由;二是通過提高喇嘛教上層的作用,以取得喇嘛教信眾對他的信任和服從。 

    也先每次派出的人京進貢使團,少則千人,多則二三千人,通過朝貢和互市,換取了生產和生活用品,購置了軍需用品,掌握了朝廷的動態和軍事情況,還取得了朝廷的信任和賞賜。 

    聯姻是也先擴大自己勢力范圍、加強對歸附明朝的蒙古各部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如對明朝政府在西北建立的哈密、沙州、安定、罕東、罕東左衛等7衛,都是采取讓其兄弟或子侄與這些衛的首領的女兒結婚而控制了這些地方及其首領。宣德年間,察合臺后裔東察合臺汗國汗歪思多次與也先交戰,歪思汗戰敗被俘,也先要歪思汗將其妹馬黑喬木·哈尼木嫁給他的兒子作為交換條件,歪思汗答應后,也先即讓其子阿馬桑赤隨歪思汗人蒙兀兒斯坦,按照嚴格的伊斯蘭禮俗同哈尼木舉行了婚禮,從此東察合臺汗國也為山先所控制。亦卜剌和亦刺思兄弟都是在東察合臺汗的宮中出生的,從少年時代就在這里受到良好的伊斯蘭文化的教育。 

    當也先在整個蒙古中取得至高無上的地位后,向明朝出使瓦刺的使節馬云、馬青(亦是歸附明朝的蒙古族穆斯林)提請明皇室將一宗室女嫁其子為妻,使節輕率地“私許”,也先即“進馬為聘”,使節回京未向朝廷匯報也先求親事,并將作為聘禮的馬和金銀珠寶私吞,隨后也先派出龐大下聘禮的使節攜帶大批金銀珠寶入京下聘禮,而明廷對此卻一無所知,“答詔無許婚意”,使也先惱羞成怒,借明廷失信、賴婚、扣使節、減歲賜為由,于正統十四年(1449)大舉進攻中原。由于政治的、經濟的等多種復雜因素,也先為實現復辟元代統治,遲早會與明王朝有一場角逐,但這件事對也先造成的難堪,加速了對明之戰。面對也先的進攻,明廷組織了50萬大軍,由英宗御駕親征,在當年八月十三日在土木堡與也先軍遭遇,也先僅用3天時間以2萬騎兵全殲50萬明軍,俘虜了英宗皇帝,創造了以2萬兵力在3天內消滅50萬兵力這種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土木之役”不能不說是戰爭史上的奇跡,也說明了也先非凡的指揮才能。也先的非凡處還在于能審時度勢,在巨大的勝利面前能夠冷靜、果斷地力排眾議,不僅不殺英宗,還對英宗行君臣禮,派專人侍候英宗的生活,讓伯顏貼木兒率部保衛英宗的安全,與英宗相處得非常友好,還不失時機地與明議和,送回英宗,和明廷恢復正常關系。

  景泰三年(1452),蒙古內部因立汗儲發生內亂,脫脫不花的部隊被也先部打敗,逃往大興安嶺一蒙古部落被殺,這就為山先稱汗掃清了道路。景泰四年(1453),也先以大無畏的精神向“汗權天授”的蒙古傳統觀念挑戰,排除重重阻礙,以非黃金家族的首領即了大汗位,稱大元田盛(天圣)大汗,任命其次子阿失帖木爾為太師、三子阿馬桑赤為中書省右丞相,長子火兒忽力主軍。原知院阿拉克要也先將大師位讓給他,也先沒有答應,即同也先翻了臉,發動政變,于景泰六年(1455)殺了也先。 

    也先被害后,統一的蒙古出現了大分裂、大動蕩的混戰局面。也先家族成員為了控制局面,首先將瓦刺部化整為零,分別由也先的母親、妻子、眾弟和兒子統領:其母和妻賽因失里、弟賽罕王統瓦刺大部駐東蒙控制局面,制止各部互相仇殺;另一妻者密失同長子火兒忽力統部1萬駐守趕河,便于從外圍進行策應;弟賽因王、怕都王統兵數萬人哈密與其姐弩溫答失里的哈密蒙古部合兵一處,控制西部的局面;子阿馬桑赤及孫亦刺思、亦卜刺率部駐哈密北山巴里坤一帶;子阿失帖木兒及叔父賽罕王、怕都王之子虬加思蘭、亦思馬因、拜亦撒哈等統主力駐漠北。雖然部落分散了,但卻保存了瓦刺部的主力,他們之間遙相呼應,密切配合,為恢復也先統一蒙古的大業而前赴后繼的竭盡全力地奮斗著。 

    從景泰六年也先被害到弘治十三年(1500)的45年中,也先家族成員雖未奪回汗位,但始終牢牢掌握著瓦刺聯盟的領主地位和北元汗廷的太師地位,并與明王朝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先后以瓦刺名義或單獨以哈刺輝特、哈刺灰、乜克力、小列禿的名義向明廷人貢,山先之弟及子、任部多次受到明廷的敕封和賞賜;明廷仍把瓦刺各部作為制約北元勢力的重要力量所倚重。也先弟、子、侄、孫輩先后在北元汗廷中擔任太師的有火兒忽力、阿失帖木兒、克舍、虬加思蘭、亦思馬因、亦卜刺等。 

    亦卜刺為阿馬桑赤之子,也先之孫,幼年生活在東察合臺汗庭,受到良好的伊斯蘭文化教育,青年時代在其祖父也先身邊學習文治武功,率部征戰。也先被害后,同其兄亦刺思率部護送其父阿馬桑赤、母哈尼木、妹齊齊克人哈密北山巴里坤一帶。后不久,亦卜刺族叔虬加思蘭、亦思馬因、拜亦撒哈等在其伯父阿失帖木兒率領下亦率部進人哈密北山地區,合兵一處,以哈拉輝特相稱。后來一部人在虬加思蘭、亦思馬因率領下占據哈密,與其父賽因王、伯都王合兵一處,分為兩部,一稱乜克力,由虬加思蘭、亦思馬因統領,一稱哈刺灰,由拜亦撒哈統領;游牧于北山的阿失帖本兒的后裔,克舍一系的部眾則以小列禿相稱。他們分別以哈刺輝特、億克力、哈刺灰、小列禿等或以瓦刺太師、怕都王(也先弟)、賽因壬(也先弟)、孝羅王(也先長子)、奄檀王(也先次子)、其巴王(也先孫,即亦卜刺)、小列禿王(也先重孫,即養軍)等不同名號和稱謂向明廷派出貢使,明廷也都認可為獨立屬部,按使節接待,并給予對等的賞賜。 

    弘治初年,亦卜刺同兄亦刺思、滿哥率部隨伯父孛羅罕(火兒忽力)借護送妹齊齊克人東蒙同達延汗成親之機,將被達延汗劫掠而流散甘寧青地區的瓦刺各部招募歸來。成化六年(1470)虬加思蘭、亦思馬因率瓦刺匕克力部數萬人進人河套,立滿都魯為汗,虬加思蘭為太師,后虬加思蘭被殺,亦思馬因成為乜克力部領主,于成化十五年(1479)立達延汗為大汗,自為太師,成化二十二年(1486)率部歸瓦刺故土,走至甘肅,被達延汗派人追殺,所部失去首領,又被劫掠而逃散。亦卜刺等率部人河套,最主要的還是要在沿途將流散的親族部落收歸帳下,壯大實力,恢復也先統一蒙古的事業。進人河套后,亦卜刺與其伯父孛羅罕先后任北元汗廷太師。 

    亦卜刺為也先之孫,在政治上、軍事上繼承了也先的雄才大略,很有號召力,在不長的時間內,瓦刺在東榮的各部,紛紛回歸帳下,形成與達延汗直屬的左翼3萬戶勢均力敵的右翼3萬戶:一為永邵卜(史書又稱永謝布、鷹韶堡回子,均為永昌府部的異譯),所屬10部8萬人;一為阿爾禿廝,所屬7部7萬人;一為多羅土蠻(史書又稱禿馬),所屬8部4萬人,共19萬人,多屬瓦刺舊部的穆斯林。由亦卜刺兄弟統領的右翼3萬戶,對達延汗的汗權造成巨大威脅。達延汗為了削弱太師的權勢,企圖讓其子替代亦卜刺成為右翼3萬戶的領主,即派其子前往右翼接收3萬戶,被亦卜刺所殺,從而發生了達延汗與亦卜刺的戰爭。因亦卜刺的軍事部署被其親族火篩出賣給達延汗,并從內部配合達延汗的進攻。亦卜刺在內外夾擊下戰敗,僅率直屬部隊突出重圍向甘青地區轉移。亦卜刺入河套前曾到過青海,對青海水草豐美的遼闊草原,早已看在眼里,因此他于正德四年(1509)進人青海牧區后,即向明守邊官員派出使節,表示歸順,并請求明廷把環湖地區劃為他的游牧地,明守邊官吏則怕多事,而讓他們到遠離自己管區的地方。所以一個時期亦卜刺部沒有固定游牧地,為脫離與明邊防官兵的接觸,曾先后到今四川松潘、青海西部4衛和青藏邊境等地游牧,最后才固定于今青海湖北的海晏地區,筑三角城為首府,稱其巴王,隱去原部落稱號,稱亦卜刺一阿爾禿廝部。正德九年(1514),小王子部(達延汗直屬部)太師、亦卜刺親族、達延汗異父同母兄弟(亦思馬因子)卜兒孩與達延汗發生爭戰,率部2萬人進人青海,該部亦為原亦卜刺所屬右翼3萬戶中禿滿、永邵卜、哈刺灰、七克力等蒙古穆斯林部成員,進人青海以后,與亦卜刺部合牧。

  正德十四年(1519)新疆哈密一支哈刺灰,其首領奄克是亦卜刺的姻親,應亦卜刺相互照應、共同對付東蒙的倡儀,率部進人環湖地區,與亦卜刺互為依靠。安定等4衛與亦卜刺有親族關系的蒙古穆斯林各部,也都向環湖地區靠攏。經過幾年新的分化吸收,融匯組合,形成了以亦卜刺一其巴王為首領的、以穆斯林為主體的蒙古木速蠻(穆斯林)部落集團,約有近10萬眾,分別由卜兒孩、阿哈刺忽、奄克、巴布貲、兀耳篤思、塔素亥等統領。部落即以首領為名,隱去了原瓦刺、哈刺輝特、禿馬、匕克力、哈刺灰、永邵卜、阿爾禿廝、多羅土蠻等部名,漢文史籍和官方文書稱為“西夷”或“回夷”,東蒙統治集團卑稱其為“刺古希”(對蒙古穆斯林的蔑稱)。 

    以亦卜剌為首的新的蒙古部落集團的形成,而且他們同西部蒙古一東察合臺汗國、哈密忠順王部、新疆瓦刺部有著親族關系,聯系密切,往來頻繁,不僅對東蒙古是巨大的威脅,對明朝也構成大的威脅。因此,亦卜刺、卜兒孩等曾多次派使或通過關系向明廷要求歸附,通貢互市,而明廷一直不表態,不僅封關閉市,阻斷通道,而且邊防官員還采取賄賂的辦法,讓他們到遠離自己防區的地方去游牧;而當東蒙統治者派大軍去征討亦卜刺部時,明廷則予以默許,讓沿途官兵讓開道路,令其通過。從嘉靖十一年(1532)起,東部蒙古吉囊、俺答兄弟為了擴大領地,進而統一蒙古,曾多次率大軍人青海征討亦卜剌部。形成了對立雙方隔青海湖相互對峙10余年,雖有戰斗,但互有勝負,誰也沒有征服誰。嘉靖二十五年(1546),在青海經營30多年而年邁體弱的亦卜刺再也不愿為一族一己的私利而使萬千生靈涂炭,決定避開爭戰之地,使靈魂得到安寧,在其子巴布費、兀耳篤思護送下率部回歸新疆東察合臺地,附其母馬黑禿木·哈尼木的親族阿不都·拉失德汗。其部則由2子率領游牧于博格多山一帶,后逐步融合到維吾爾、柯爾柯孜等穆斯林民族中。留在青海的各部統由卜兒孩統領,卜兒孩被眾擁戴為卜石兔汗,仍以三角城為首府,并按亦卜刺行前的安排,避開東蒙古的鋒芒,移牧于柴達木地區,后來又移牧于青海北緣祁連山一帶。由于他們長期以來與聚居區內的各族人民相處較好,又與明軍不發生沖突,所以明軍于萬歷年間征討俺答汗后裔各部蒙古時,從未觸及過他們。而亦卜刺、卜兒孩留在青海的部落,隨著向青海東部徙牧,逐漸從游牧向定居放牧轉變,又由定居放牧向半農半牧轉變,一直到清代雍正年間,史料還記載有這些部落的獨立活動,以后史料再沒有他們活動的記載,說明該部有的融合到明末進人青海的蒙古和碩特部托茂公旗下,有的融合到回族中。 

    考證六:托茂人 

    托茂人是青海回族的一支,自稱“駝毛”,他稱“駐毛家”、“駝毛達子”,文獻稱“托茂”、“陀莫”、‘吐蠻”、“土滿”。“蒙古回”、“回夷”、“夷回”等。 

    托茂”原為蒙古族中信仰伊斯蘭教的一支,這是古今民族史學界的共識。但這部分蒙古人何時信仰了伊斯蘭教,為何又稱為托茂?卻眾說紛壇,莫衷一是,連托茂人自己也說不清楚,成為民族史研究中的一樁懸案。 

    托茂(駝毛、土蠻、土滿等)均為“土麻”、“禿滿”、“禿馬”、“禿馬惕”的漢文不同異譯。原為蒙古草原突厥語部落。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時,由斡亦刺(即瓦刺)部首領所征服,禿馬女首領即嫁給斡亦刺部首領,該部即由斡亦刺首領統領,成為初期衛拉特聯盟成員之一,游牧于中國西北部地區。元初、斡亦刺部中一部分人信仰了伊斯蘭教,因禿馬部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數最多,斡亦刺各部的穆斯林均被稱為“禿馬回”,久而久之,簡化為“禿滿”、“禿麻”、“土蠻”、“禿馬惕”等。天長日久,經多民族語音輾轉流傳,又將“禿滿”音轉為“托茂”、“陀莫”、“駝毛”等而載人漢文史籍中。 

    元末明初,這一部分蒙古穆斯林中的一部分已從斡亦刺部中分離出來,自立部落,由斡亦刺部被元王朝封為萬戶的巴丹率領駐牧今甘肅平涼、固原地區,自稱“土滿”部,明朝官方文書侮稱“土蠻”。明初歸順,明政府封巴丹為千戶土司,后由其子繼承,后又有其孫滿四(滿速兒)繼承,斂眾自保。明成化時,滿四為反對地方官的暴行,率部進行了震驚朝野的石城抗暴斗爭,因滿四親信楊忽里被明官軍收買,明軍5萬之眾進攻半年都沒有攻破的石城才被攻克,滿四被解往京師,部眾被殘酷鎮壓,幸存避難的“土滿”人,因受回族保護而融合到回族中。

  落戶定居于賀蘭山阿拉善地區的穆斯林,是明成化年間由虬加思蘭、亦思馬因從新疆巴里坤率領進人東蒙的,被稱為“多羅土蠻”部,其中既包括哈刺灰人、乜克力人,也包括禿馬人,該部先后由虬加思蘭、亦思馬因、滿克、亦刺思。亦卜刺統領,后亦卜刺與達延汗爭戰,與亦卜刺有親族關系的火篩,表面支持亦卜刺,實則投靠了達延汗,將亦卜刺的軍備布防出賣給達延汗,致使亦卜刺失敗率殘部移牧青海,多羅土蠻歸火篩統領。多羅土蠻部有7支,其中有的跟亦卜刺人青,有的因不滿火篩的作為,擺脫其控制移牧賀蘭山區,雖然他們淡漠了“土滿”、“禿馬”的稱謂,但卻始終既保持了蒙古族習俗,又保持了伊斯蘭教信仰,被學者稱為“蒙古回”,即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族人。 


    “土滿”人進人青海是明朝正德四年(1509)。正德初年,亦卜刺作為瓦刺部首領、東蒙太師與達延汗爭戰失敗,率殘部人青海,其部眾均為蒙古穆斯林,有禿滿、永邵卜、哈刺灰、乜克力、阿爾禿廝等部,約3萬余人,游牧于青海廣大牧區。他們雖以首領名為部名,未曾打“土滿”旗號,官方文書稱他們為“西夷”、“夷回”、“番回”等,但他們在事實上是青海最早的托茂人。 

    明朝末年,新疆和碩特部首領顧實汗率部移牧青海。其部中也有一些蒙古、維吾爾等民族的穆斯林。他們由顧實汗的長子達延汗率領,是在青海消滅卻圖汗的主力,是進軍西藏消滅拉藏汗的主力,故被譽為“陶莫恩”,意為英勇善戰的英雄軍。青海蒙古編旗前,顧實汗即封其長子達延汗為托茂公。當時顧實汗打出托茂的旗號,可能是出于這樣的考慮,借“禿馬”與“陶莫恩”兩音相近,而含有英雄軍和蒙古穆斯林雙重涵義,把這一稱號又封給由他回回妃所生的長子,具有穆斯林血統的達延汗,顯然是為了把明正德以來進人青海的眾多蒙古穆斯林的后裔招募在這一旗幟下,并爭取青海其他各穆斯林民族對他給以支持。這一著還真見效,散居各處的蒙古穆斯林,紛紛婦附在托茂公的帳下,成為當時人數最多、戰斗力最強的一部。從而在官方文書的漢文本始有托茂的稱謂,而文人和民間則因蒙古部中有“黃毛”、“紅毛”之稱而稱之為“駝毛”、“駝毛韃”、“駝毛回”。所以在青海衛拉特編旗時,托茂人被分別編人和碩特南右后旗和南左末旗2旗中。 

    未曾歸附托茂公的穆斯林,先后移居青海東部地區,逐步與回族融合,成為回族的成員。


  托茂人英勇善戰,精火器,善騎射,歷史上是青海蒙古軍的主力部隊。清康雍年間,清軍人藏征討準噶爾軍,在青海組建的先頭部隊就是以托茂人為主體的蒙古軍;雍正初年青海蒙古在親王羅卜藏丹津策動下武裝反清,托茂人被擺在與清軍作戰的第一線,后因清軍圍困了托茂人的牧地,控制了他們的首領和父母妻兒以及駝馬牛羊,并曉以利害,托茂人息戰,羅卜藏丹津失去主力,很快失敗。他們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穆斯林,對穆斯林各民族的活動非常關注,乾隆四十六年青海穆斯林各民族起義反清,托茂人都站在了斗爭的第一線,給清軍以沉重的打擊;同治年間西北回民起義時,托茂人積極參加了戰斗,有的還同起義軍轉戰河西走廊,最后進人新疆;光緒年間河湟回民起義時,清政府令蒙古軍參加鎮壓回民起義,蒙古王公同托茂人首領談判,提出讓托茂人“放下武器,不參加起義”、“改變宗教信仰,信奉喇嘛教”,這樣即可受到王爺的保護。這些條件遭到托茂人的堅決抵制,斷然拒絕了王爺的勸說,聚族遷出柴達木盆地,擺脫蒙古王爺的控制,在其首領茶根率領下,舉族參加了河湟穆斯林反清起義,與回族、撒拉族合兵轉戰各地。為了保存托茂人的根苗和族人的財產牲畜,茶根今噶斯率一部分戰斗部隊,保護3000余名老弱婦幼徙牧于遠離蒙古王公屬地和戰場的地方。由茶根率2000余托茂青壯年精銳部隊,轉戰柴達木地區,專門對付蒙古部隊,以解回民起義軍后顧之憂,集中精力對付清軍,先后堅持一年多時間,后同回族。撒拉族起義軍共約2萬人進入新疆,被清軍分割包圍而失敗。為了保護人新疆后剩余的1萬多名起義軍,茶根和回族起義軍的首領同赴清軍兵營自首,要求清兵不要傷害義軍,茶根和回族起義軍首領全被殺害,起義軍就地流放窮鄉僻壤或為官軍奴,進人新疆的托茂人,大部分融合到回族中。今日新疆的托茂人,就是這部分沒有融合到回族中的托茂人的后裔。 

    留在青海的托茂人,有的徙牧于惶中上五莊、水峽、多壩一帶,隨著由游牧到半農半牧,又到農耕這一經濟結構的轉變,并通過與回族的通婚,逐步融合到回族中;有的徙牧于今海晏三角城一帶,而這里原為托茂公的牧地,托茂人離去后,人口銳減,生產衰落,戰后又被蒙古王公迎人旗內,以恢復該旗往日的雄風。解放后,這一部分托茂人舉族遷到海北祁連縣。也逐步融合到回族中。 

    青海托茂人雖然已經先后融合到回族中,但他們仍習慣聚族而居,以托茂自稱,互相對話仍操蒙古語,習慣穿蒙古服,元論男女老少都善于騎馬,體形容貌與蒙古人毫無二致。他們雖然在經濟結構上實現農牧結合,兼營采礦業,但還是善于經營畜牧業。他們以肉食為主,以酥油奶茶為飲料;堅守伊斯蘭教信仰,保留有部分蒙古族生活習俗和性格特征。
分享: 更多
點擊排行
人氣排行
圖片甄選
京ICP備11021200號 本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可轉載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權歸北京中清色倆目國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人妻公开中文字幕|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美就去吻|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网站|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3d动漫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无码一区人妻| 国产精品白丝喷浆|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二区| 强睡邻居人妻中文字幕| 欧美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在线|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电影| 2021国产精品视频网站| 亚洲成老女av人在线视| 无码午夜福利片|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va| 欧美黑人xxxx性高清版| 久久久精品94久久精品| 男人扒开女人双腿猛进视频| 久久精品人人看人人爽| 国产男女猛烈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av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制服丝袜精品久久| 韩国日本三级在线观看| 少妇精品导航| 成人影院yy111111在线| 久久精品人人爽人人爽| 国产一区内射最近更新| 狠狠色丁香婷婷久久综合五月| 精品国产精品三级精品av网址|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视频|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一区| 欧美人与动zozo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尤物av在线观看不卡 | 欧美疯狂做受xxxx高潮| 成 人 网 站 免 费 av| 中文字幕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福利你懂的| 欧美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网址天堂 |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