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回族歷史
來源:
時間:2009-12-04
點擊:
我來說兩句
臺灣是中國的寶島,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面積為3.6萬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萬人,其中回族約有4萬人。
一、最早來過臺灣的回族
據臺灣民間傳說講,永樂年間,鄭和航海至臺灣來宣慰島上土著居民。高雄鳳山特產“三寶姜”即得名于三寶太監鄭和之名,傳為起親手栽種引進的,一般歷史著作中,都明確指出鄭和確是來過臺灣。《臺灣大事紀要》(周任、魏大業編著)認為,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鄭和第七次下南洋時途經臺灣?!杜_灣史略》(施聯珠著)認為,明永樂年間(公元1409年)至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年間曾路過臺灣。與鄭和同來的還有回族學者馬歡、黃信及哈三等人。鄭和的部下中有為數眾多的回族人,他們都與鄭和一起來過臺灣。
二、隨鄭成功及清軍入臺的回族
在鄭和之后,福建泉州一帶的回族,陸續有人不斷來臺經商、謀生等。公元1661年,鄭成功率領25000名官兵跨海,從荷蘭侵略者手中收復了臺灣。一些以使船為生的東南沿海一帶的回族就曾與鄭成功一起參加了收復臺灣的戰斗。1683年,清軍又來臺灣,也帶去了一些以使船為生的回族船民。
以上兩批回族船民留住在臺灣,與原先遷去的回族組成了定居在臺灣島上的最早穆斯林。但是由于人數過少,居住又分散,加上歷史上歷代統治階級對回族采取的民族歧視,民族壓迫政策,使這些回族移民的后裔不得不在風俗習慣方面被迫發生變化。臺東縣有一個漁村,共有兩姓,約1000戶人家,他們不于外界有婚姻關系,只在兩姓之間通婚,并保留了某些不同于當地漢族的生活習俗。據說他們就是隨鄭成功一起跨海來到臺灣的回族后裔。在淡水與鹿港,還發現了回族清真寺的遺址,鹿港的郭姓人家也是回族后裔。
三、1945年后移居臺灣的回族 日本侵占臺灣后,回族人民的生活更陷于水深火熱。當時,不準組織回族的社團,切斷了回族內部的聯系,就更使得移居臺灣的回族人民保持自己的風俗習慣上的難度加大了。
1945年臺灣光復后,從大陸又移居去了部分回族,他們修蓋了清真寺,并于解放前夕請去了王靜齋阿訇,但他于1949年患病又返回大陸后在貴州省貴陽市無常。
1949年,國民黨當局撤退到臺灣時,其軍政人員中也有不少回族,還有部分回族知識分子及工商界人士也跟著移居到了臺灣。后來,其中的一部分回族又移居到美國等地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