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最早出洋的中國科學家——回族學者馬復初
來源:伊斯蘭之星
時間:2009-12-07
點擊:
我來說兩句
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指出:“自從一八四零年鴉片戰爭失敗那時候起,一些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洪秀全、康有為、嚴復和孫中山,代表了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我國學術界十幾年前一度探討:近代中國誰是第一個去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人物?眾說紛紜。《中國機械報》1984年第10期載文稱,徐建寅1878年赴德,“是我國最早出國的科技人員”。《自然訊息》1988年第3期發表文章,認為近代最早出國的科學家是黃宗憲(1877年赴英)。《中國科技史料》1990年第2期基本給予肯定。至于出國留學生,杜石然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下冊)所載,以容閎(《西學東漸記》作者)、黃寬等人為最早(1847年,作為大清帝國首批官費“童子”留學生赴美)。?
事實表明,近代我國最早出洋的科學家是回族穆斯林學者馬復初(1794-1894),原名德新,經名郁素福。他于1841年出國研究天文學,在伊斯坦布爾訪問期間,曾以中國穆斯林學者身份,應邀作為貴賓出席奧斯曼帝國皇帝麥吉德(1839-1861)為“皇姊下嫁”舉行的盛宴。?
可見馬復初出國比上述人員的出國年代早得多,有他撰述的《環宇述要》、《天方歷源》、《朝覲途記》為佐證。當代白族學者李曉岑在1994年《中國科技史料》第5卷第3期發表《回歷〈環宇述要〉研究》一文,全面剖析了這部著作的各種論據,強調這一部著作與另一部《天方歷源》在明、清回回歷法的研究、哥白尼學說的介紹、恒星行星觀測以及太陽黑子分布圖、月面圖、五大行星表面圖的繪制等方面,頗具特色,在我國天文學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是一部有廣泛影響的我國少數民族科學家的天文專著。?
《朝覲途記》就是馬復初19世紀40至50年代漫游阿拉伯世界的見聞錄,原稿是阿拉伯文,公元1861年由作者的門人馬安禮譯為漢文在昆明刻板問世,板存昆明南城清真寺。1980年3月,云南大學西南亞研究所“抽印”,載入《云南史料叢刊》(二十二輯)。1988年寧夏人民出版社注釋出版。?
馬復初在《朝覲途記》開頭寫道:予于西歷遷都(伊斯蘭教歷)一千二百五十七年十月二十二日,乃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誠意朝覲,偕諸商人向阿瓦(緬甸)而行……是年十一月十六日出中國界,經一巨城名九龍江(車里),在大江(瀾滄江)濱。十二月初二日至一巨城,名曰悶徑(景棟),屬阿瓦。二十日至一巨城,名曰捫乃(孟乃),住五日,三十日至護博(西保),其城乃各商寓所,時年已盡。
?
顯而易見,當時中英鴉片戰爭消煙未滅,中國廣州對外海上交通仍被英國侵略軍封鎖。馬復初不畏艱險,另辟蹊徑,隨同滇西商隊馬幫,披星戴月,跋山涉水,穿越素稱“蠻煙瘴雨”的西雙版納地區,進入緬甸。再由古都曼德勒乘船,沿伊洛瓦底江揚帆東下,到達仰光。又由仰光乘大帆船向西航行,抗炎暑,泛重洋,乘風破浪,經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巴基斯坦、阿拉伯海和紅海,終于在吉達港登陸,到達伊斯蘭教圣城麥加,進行“朝闕謁陵”——巡禮“天房”與瞻仰麥地那“先知陵”活動。
馬復初詳細地記載了克爾白的建筑造型和規模:
?
始見凱爾白居(禁寺)中,紫禁環凱爾白,規模近乎方,左右微長于前后。面向東北,背向西南。凱爾白其形方,高于地面三丈余尺,寬二丈七,錦帳蔽之。凱爾白門倚于左旁,離地三尺余。玄石設于庭隅,在門之左,約四尺余,周圍以銀框之,其大約似人首。帝庭之前二十步,有以補喇欣位,乃以補喇欣修凱爾白時所踐之石,石上有足跡,在一亭內。哈乃飛位在凱爾白右。古垣亦然,古垣之形若弓,高至人胸……禁庭其長左右約五十丈,共有三十九門,在十九處……禁庭有七(座)宣禮臺(塔)。?
在歷史長河中,克爾白天房經歷不少次自然災難與人為破壞,可是旋破壞,旋即修復。馬復初的記載,以及繪制的《凱爾白圖》反映了一個半世紀以前的天房原貌,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而且記下朝覲完成之后,克爾白天房還對外開放,容許穆斯林入內瞻禮:
駐于滿克(麥?,屆覲期覲禮告成后,西歷正月首,開凱爾白門,眾入其中,凡二日,自晨至昃,一日男子入,一日婦女入。?
在此后漫長的歲月中,馬復初游歷了開羅、亞歷山大,伊斯坦布爾、塞浦路斯、耶路撒冷、亞丁、蘇伊士等城市、所到之處,博搜典籍,采風問俗,考察阿拉伯各國的典章制度,與當地名流學者廣泛接觸,積極開展學術文化交流活動。后人的評價是:“目睹中華末見之經,耳聞吾國未傳之道”,“凡東土遺經所脫略者,蒙昧難以臆解者,皆考證而無疑。”
1843年初冬,馬復初到達開羅,訪問了艾資哈爾大清真寺。他非常贊賞這座古寺的“偉麗”,伊斯蘭世界的最高學府、學術文化中心——艾資哈爾大學最初就是由這座寺院研究教法的57人發展起來的。
艾資哈爾大學凝結著中埃兩大文明古國的傳統友誼。遠在一個半世紀以前,馬復初已是第一個訪問這座學府的中國學者。本世紀20年代,王靜齋大阿訇步其后塵,不遠萬里入艾大進修,博覽圖書資料,歷時半年之久。30年代以后,艾資哈爾大學又為中國培養了一批阿拉伯語文和伊斯蘭文化的專業人才。國內外知名學者馬堅、納忠、馬金鵬、納訓、張秉鐸、林仲明、劉麟瑞,林興華等人都出身于這座學府。?
馬復初訪問埃及期間,埃及王國銳意改革,國內一派欣欣向榮。馬復初對穆罕默德·阿里國王(1769-1849)贊揚備至:?
王大智大勇,善治理,其治謎思爾(開羅,泛稱埃及),條建樹,蓄貨殖。各種技藝由甫浪西(法蘭西)習來,諸凡制造無求于他國。?
穆罕默德·阿里是阿拉伯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任奧斯曼帝國“帕夏”(總督)期間,適應時代潮流的需要,堅決果斷地推行一系列改革,“條建樹,蓄貨殖”。對于國家建設,取得不小成就。同時,向西方國家學習,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本國工業生產,所謂“各種技藝由甫浪西習來,諸凡制造無求于他國”。在經濟上力求自力更生,擺脫奧斯曼帝國控制,爭取獨立。當時在極端保守的阿拉伯國家,敢于采取這一系列措施,確是難能可貴的。?
馬復初赴伊斯坦布爾途中,訪問了埃及亞歷山大城(一思刊德令葉)。他贊賞這座海濱城市建筑極其壯麗,尼羅河與紅海匯合于此,商業繁盛,通行土耳其語與阿拉伯語。亞歷山大港是古希臘建筑師“湍里穆士”所設計,亞歷山大的“燈塔”、波斯的“空中花園”和中國萬里長城并列為“世界奇跡”。遠在公元前3世紀,亞歷山大城已是東西方之間商業、手工業和文化的中心。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圖泰曾于公元14世紀游歷這個城市,他在《游記》中寫道:“亞歷山大港是巨大的,是世界上罕見的,只有印度的俱蘭和古里港,土耳其人所管轄的蘇達克港和中國的剌桐港(今泉州)堪與其相提并論。”?
在亞歷山大期間,馬復初憑吊了中世紀阿拉伯大詩人穆罕默德·蒲綏里的墳墓。歸國時攜回詩人的長篇《袞衣頌》——歌頌先知穆罕默德“冠絕古今”的光輝生平,這部詩篇在阿拉伯世界久享盛譽,各種文字注釋本達90余種。后由馬復初口譯,門人弟子馬開科筆錄,依照我國《詩經》風、雅、頌體例,譯為《天方詩經》,歷經變故,1890年終于在成都刻板問世。《天方詩經》在近代5種世界譯本中,漢譯本問世早于公元1894年巴賽的法文譯本,更早于公元1901年格卜賴里的意大利文譯本。公元195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影印《天方詩經》,阿漢對照,傳統裝幀,作為贈送阿拉伯貴賓的禮品。充分表明遠在一個世紀以前,阿拉伯大詩人蒲綏里的名篇就在中國流傳,成為中國與阿拉伯學術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馬復初結束亞歷山大的訪問繼續向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啟航:?
乘火(輪)船,一晝夜至易思篆補(伊斯坦布爾),時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乙已,正月初五日,乃遷都(伊斯蘭教歷)一千二百六十一年二月,寓于波苴里母哈穆街野里母行旅舍)。?
易思篆補在玄海(黑海)與魯穆海(地中海)相會之處,名曰賣剌買海(馬爾馬拉海)……王都在易司喇母布,古名蓋思篆推(君土坦丁堡)。時王乃爾思嫫尼(奧斯曼)之裔,買哈穆德之子爾補買支底(阿布杜勒·麥吉德(1839-1861)。每于聚禮日至都會殿(藍清真寺),其殿皆有為王特修之所,王不與眾同班。?
伊斯坦布爾歷史悠久,遠在公元前657年,為希臘移民拜占廷人所建,故最早稱拜占廷。公元330年,東羅馬帝國攻占拜占廷,建都于此,以皇帝君士坦丁名字命名。公元1453年,青年蘇丹艾哈邁德率領土爾其人攻破君土坦丁堡,改為奧斯曼大帝國首都。易名伊斯坦布爾,建國達500年之久。?
因此,近兩千年來,伊斯坦布爾曾是東羅馬、奧斯曼這兩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首都,先后有122個皇帝在這里坐鎮龍廷,同時大興土木,建造宮殿、教堂,集東西方文化藝術的精華,文物古建筑比比皆是,成為世界歷史名城。19世紀的奧斯曼帝國,處于歐洲列強環伺之下,正加速走向衰亡,與“東亞病夫”的清王朝相類似,被稱為“歐洲病夫”,正面臨被瓜分,風雨飄搖,大廈將傾。?
青年蘇丹阿布杜勒·麥吉德即位時還是一個頑童,內政外交都受到歐洲列強的控制,徒具帝國皇帝虛名而已。?
當時,蘇丹麥吉德為他的“皇姊下嫁”,特在王宮前“悟思枯多”廣場舉行盛大宴會,馬復初以中國貴賓身份應邀出席,雖說帝國已四分五裂,日薄西山,婚宴仍盡奢靡豪華,珠翠環繞,歌舞升平。尤其熱氣球升空表演,更顯示土耳其人的驚人特技,馬復初這位生長在云南紅土高原,布衣蔬食的阿訇初見這些場面,嘆為觀止:
東五月,西六月初五日,赴王宴于悟思枯多廣場,以王姊下嫁也。予見無數奇珍玩好,又見騰空之飛船,一人居中,其風篷若西瓜形而圓,乘風由地而起,風滿篷內,若充氣膀胱,船載而人起,至于目不能見,終而千里鏡亦不見。眾曰:常期上空一晝夜,復落于起處,或與起處微相近。此次船究竟歸未?不知落于何方也。?
所記“騰空之飛船”,無疑是熱氣球升空的演習,熱氣球是1783年法國人蒙弋爾費埃首先發明的,后來經過了改進才實現載人飛行。馬復初在伊斯坦布爾觀看熱氣球表演是1845年6月,距熱氣球的問世僅50多年,可見土耳其同歐洲的聯系,較之東方各國要緊密得多,因此,在對外開放和科技進步方面,與東方大國相比,也具有一定的優勢。?
馬復初在伊斯坦布爾訪問期間,還得到蘇丹麥吉德簽署的證件,由大臣盧魯斯陪同,遍游皇家禁苑:?
東六月,西七月二十日,予因盧魯斯王臣,轉求國王之票(簽證),游篆補哈乃—中國所謂太倉院也。院之守者見王票,開其府庫諸門。是日,予于其中見無量無數之奇,若恒河沙粒,不可記數。
伊斯坦布爾有450多座清真寺,有40多座博物館。“篆補合乃”就是今日的“托普卡比宮博物館”。奧斯曼大帝國歷代珍寶文物都珍藏在這座建筑華麗、氣勢恢宏的蘇丹故宮里。據說其中收藏我國宋、元、明、清各朝代的瓷器就有10700多件,數量之大,工藝之精僅次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德累斯頓藝術博物館,居于世界第3位。表明土耳其人很早就通過“絲綢之路”與東方交往,特別顯示對中國文明的贊賞以及土、中兩國源遠流長的友好聯系。馬復初無疑是近代訪問土耳其古都——伊斯坦布爾的第一個中國學者,而且還是一位穆斯林。
伊斯坦布爾的學者對馬復初也十分尊重,尤其對他的天文學研究積極支持。法國人羅舍在所著《云南回民革命見聞秘記》中提到:“他(指馬復初)在圣地(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住了好久,繼續研究阿拉伯文,又去游歷埃及,轉去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舊稱),在此住了兩年,研究科學,對于天文學及儀器學有了相當基礎。因為旅費有限,他遂中途回國,由埃及的亞歷山大城,經海路到達新加坡,在此地又住了一年。因為君士坦丁堡的天文學家對他說過,新加坡地方晝夜長相等。他就在新加坡觀察了一年,得到了證明……他有許多關于西洋天文學及地理學的漢文譯著。”馬復初離開伊斯坦布爾后,他又橫渡地中海,經過塞浦路斯,到達圣城耶路撒冷。此行在于瞻仰“清凈室”和“會極殿”兩大古寺,以及“群圣之陵”。?
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中部的耶胡達高原上,是當今世界少有的古城之一,已有近五千年的歷史,也是伊斯蘭教確認與麥加、麥地那并列的第三大圣地。
?
“清凈室”即公元691年,倭馬亞王朝為紀念先知穆罕默德“登霄”而建的薩赫來清真寺(圣石圓頂大寺)。相傳先知五十一歲的第一個夜晚,由天使哲伯勒依引導凌空飛中,離開麥加,經麥地那到達耶路撒冷,就在后來“圣石圓頂清真寺”所在的山頭,憑虛御風,扶搖直上,在禁天“兩弓一弦”——宇宙起源處接受安拉昭示,后人就在先知夜行與“登霄”之地建寺紀念。寺內陳放著一塊藍色巨石,相傳為“登霄”遺物:?
懸石之大,周圍約四丈,離地五尺余。其中有空,上有者白勒依手跡,下有圣人登霄夜足跡,其旁有小孔,系登霄之馬。其下若室,寬可容二十人。?
“會極殿”建于公元705-709年,《古蘭經》稱“遠寺”,即阿克薩大清真寺,與麥加禁寺,麥地那的先知寺并列為伊斯蘭“三大圣寺”。11世紀末,歐洲十字軍東侵,阿克薩淪為十字軍騎士的武器庫和馬廄,歷經80多年后,“杰出的戰士”薩拉丁領導阿拉伯人民進行“圣戰”,解放了耶路撒冷。至今阿克薩大寺還保留下11世紀重建的一部分遺跡。馬復初對這兩座著名大寺作了詳細的記載:?
清凈室在顧德士城(阿拉伯人稱耶路撒冷),居山之頂。其長自南至北,六百五十步;其寬自東至西,四百三十步。懸石在其中,下有大殿,建造極麗,乃擺尼五買葉(倭馬亞皇族)為王時所造。其形八方,有四門四窗,每方寬三丈余……其中有買爾只及宰克令約之靜室。?
會極殿在陵南二百五十步,其長約一百五十步,由門至米哈拉補(壁龕)約三十五丈。懸石陵東有空亭,或曰此圣人登霄處。?
耶路撒冷南部有一個名叫“海哩里”的小城,古代不少先知的“圣陵”都集中在該地一座清真寺里,稱之為“廣聚殿”。?
顧德士南約四亭,有城名海哩里。其間有圣祖以補剌欣之陵,圣后梭勒之陵。又有易思哈格之陵,(圣)后陵在其旁,又有雅爾孤之陵,郁蘇甫之陵,諸陵皆在廣聚殿。?
海哩里北約一亭,有鄉名侯來哈勒,其中有郁怒士之墳。或曰郁怒士之陵在穆歲勒。又有努海之陵,魯篆之陵……?
耶路撒冷“圣城”巡禮完成之后,返回開羅,繼續開展天文學研究,接觸不少來埃及貿易的美洲商人,他從來自西半球的商人解說得知:中國位于東半球,“子時”正是西半球的“午時”,時差相差一天,因而馬復躒妨⒘說筆弊罱?降摹叭招乃怠憊鄣悖?從吃凇段薹叫岳懟返諼寰磣⑹停邯?BR>地之渾圓者可信,而七洲為渾圓之一面可信。而花旗一帶為七洲渾圓一面者,愈無不可信。
?
據此,馬復初無情地批判了長期流行在穆斯林中的說法;“或言地浮于水面,或言地有根在南,與天相接,其直長而北,五方皆空……”認為這種議論“令人可笑”。同時指出前輩學者劉智在《天方性理》中提出“七洲分野圖”,雖然糾正了“千古妄議之非”,對于地球的認識,仍存在片面性:
(七洲分野圖)只得其渾圓之一面,而彼一面尚未圖出者,夫彼一面者何?即中國所謂之花旗國是也……夫彼一面如此之大,而人不知者,亦自有故,因海洋相隔,茫無津涯。古人雖有舟楫可渡,只得憑岸而行,曲折旋繞,不知去向,所以未能閱其境,亦無由考其地。至后人善造奇器,制定指南針、火輪船直往海中,放膽而行,不須費繞岸之力,而數年之水程,只十數日可到。此尋出彼一面之由,大約至今知者四百余年而已(指公元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
公元1848年,馬復初歸國途中,曾在新加坡停留了一年,大量閱讀“東道主”爾買勒家的藏書。同時進行天文觀測,白壽彝先生指出“頗具科學實驗精神”:?
爾買勒,賢者也。作爾冒提(阿拉伯南部哈德拉毛)人,居新歌敷爾(新加坡)三十余年,貨殖繁盛,家藏群經,予深愛之,欲久住于斯,以觀諸經。向聞新哥敷爾地近中線(赤道),乃南北(半球)間正中之線,平分地為兩半,其地北極與地平,南極亦然,晝夜如一。夏至晝不長,冬至晝不見短。日在春分,秋分,凡太陽偏南,影偏北;凡太陽偏北,影偏南。因此予居斯島一年試之。羅盤之間立一針,驗其二至二分,得古人所言,皆屬事實,與所遇符合。?
馬復初在《朝覲途記》最后留下一條彌足珍貴的史料,記載百余年前中國至阿拉伯海上交通途程,正常或非正常情況下所需時日、船資,當時緬甸銀幣(盧比)和阿拉伯銀幣(第亞勒)的重量,既反映當時物價情況,也填補了清代對外交通的一項空白:
至是,始知朝覲有二途:一路由阿瓦(緬甸),一路由北塞(取道廣西北色溯珠江至廣州啟航)。由阿瓦(曼德勒)以船行于海(伊洛瓦底江),順水至漾貢(仰光)若水行得力,半月可至;或水弱(枯水季節),須一月,船價十枚銀錢,資用在坐船人。然后由漾貢以大船行至咸海(印度洋),風順二十日猶多,無風或有烈風,一月或數月方至(孟加拉),至于資用在坐船人。船價每人十枚魯屏葉(盧比)。魯屏葉,銀錢也,重三錢。邦戛拉(孟加拉),在西北。由邦戛拉至淳德(吉達港),乘巨船行于大海中(阿拉伯海),西向而行,風順,四十日至,速者也;或兩月,或七十日,中等也;若風不順,或無風,四月、五月不等。船價每人十枚第亞勒。第亞勒,銀幣也,重七錢。若攜帶多貨物,二十枚第亞勒,資用在坐船人,柴火在船家(乘客炊飯由船主供應燃料)。?
一百五十年前的中國至阿拉伯半島的海上交通途程,是馬復初親身經歷。另一條“天方北路途程”,則是他通過訪問所記載,大體是沿襲古代“絲綢之路”,詳記“站口”(漢代每三十里設驛站,歷代相沿襲)。對研究歷史地理沿革,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由嘉峪關出發,經新疆哈密、吐魯番、焉耆、阿克蘇、喀什市進入中亞,經安集延、浩罕、塔什干、撒馬爾罕、布哈拉進入伊朗什葉派圣城馬什哈德,再經德黑蘭(安息)、哈馬丹、巴格達進入巴勒斯坦境內,繼經特拉維夫,雅法進入圣地。?
顯然,這條路線馬復初沒有親身經歷,而是通過訪問所記錄。
摘自《伊斯蘭文化研究》1999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