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堅先生年譜
來源:
時間:2009-12-07
點擊:
我來說兩句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
6月6日出生于云南省個舊市沙甸一個普通穆斯林農民家庭。父母給他取名“玉書”。
馬堅先祖原住南京,曾祖父時從南京遷居云南臨安(今建水縣),后移居蒙自縣雞街鎮,再搬往沙甸。馬堅的父親馬文山(宇忠潔)幼年喪父,13歲就獨立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馬堅的母親性情謙和,為人賢惠,很有教養。
1912年,6歲
人雞街小學讀書,老師覺得“玉書”有點像女孩子的名子,使與其父商量,改名“萬清”。馬堅學習刻苦,做作業認真,還經常閱讀課外書,所以,當時在校成績名列前茅。
1915年,9歲
跟家鄉的馬明福(字思堂)阿訇學習《古蘭經》,開始接觸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馬堅后來在《留埃見聞錄》說,孩提時代的我“天性澹泊,自幼多病,因此早有愛好精神生活的傾向”。
1918—1921年,12—15歲。
上高小,語文老師是前清秀才,古文古詩很好。馬堅業余時間,向他學習古漢語。同時利用晚上時間,在清真寺學習阿拉伯語文,伊斯蘭教經典。后來轉到昆明的云南回教高等經書并授學校。這所學校由云南回教促進會振學社創辦。所謂“經書并授”,就是以講授《古蘭經》、“圣訓”及經注、教法、圣訓學等伊斯蘭宗教知識和阿拉伯語為主,同時也講授古漢語、白話文等課程。
通過學習,馬堅開闊了眼界,開始思考中國伊斯蘭教和穆斯林面臨的種種問題。他希望能受到更高的文化教育,將來為中國伊斯蘭教事業和穆斯林作更多的貢獻。
馬堅的想法得到了白亮誠先生的積極支持和鼓勵。白亮誠(1893—1965)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和實業家。他發現萬清勤奮好學,有志氣,有抱負,對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就給他改名“馬堅”,字子實。從此,馬堅一生都使用這個名子。馬堅的父親馬文山也在白亮誠的動員下,同意馬堅轉到昆明成德中學去讀書,但有一個條件,即畢業后仍須繼續學習伊斯蘭課程。
1922年,16歲。
考入成德中學。這是一所私立學校,學制三年,除了語文、歷史等課程,還有數學、物理、化學和英語等課程。馬堅如饑似渴地汲取這些新鮮的文化科學知識,各科學習成績均很好,期末考試常名列第一、二名。
父親馬文山從麥加朝覲歸來,專門為馬堅帶回許多阿拉伯文經典,以此堅定了馬堅學習伊斯蘭教知識的決心。
1925年,19歲
母親去世。
從成德中學畢業。
馬堅原想報考北京大學哲學系,以便將來研究伊斯蘭哲學。但他弟妹多,家境不富裕,無力繼續上學。這時,家鄉沙甸的魚峰小學缺乏師資,就受聘到該校任教。
1926年,20歲。
3月,正式到校任校務主任。
與校董和諸位老師一起,將原來的初等小學改為初等和高等兩級小學。85名學生按年級上課,采用新課本,此外還增加了算術、作文、體操、唱歌、圖畫等課程,同時兼授阿拉伯語。這在當時是件新鮮事,引起四方熱情關注。
1928年,22歲。
與同村好友、學校同事馬元卿,在白亮誠的資助下,外出求學。車船兼行,到了南京。原計劃取道徐州北上,因北伐戰事正酣,便改道漢口,經鄭州、西安、平涼而到甘肅省固原縣(今屬寧夏),投奔三營村虎嵩山大阿訇帳下學習。
虎嵩山,字鎮林,是當時著名穆斯林學者,在麥加朝覲時,與馬堅父親馬文山相識,因而對馬堅尤為喜愛,在這位良師的指導下,馬堅學習了侯賽因的《古蘭經注》和《偉嘎業注》等伊斯蘭教主要經典著作。
1929年,23歲。
固原又遇早災,赤地千里,許多人離鄉背井,外出逃荒。
與馬元卿來到上海,適逢中國回教學會創辦的上海伊斯蘭師范學校阿文班招生。該班學習期限為三年,目的是培養一批有較高阿語水平的穆斯林青年。他們兩人報了名,經過考試都被錄取了。
半年后,馬元卿因病告假回家,馬堅留下來繼續學習。
1930年,24歲。
學習期間,馬堅通讀了阿拉伯文和英文本《古蘭經》,讀完了《穆宛塔圣洲集》,并利用業余時間翻譯了《古蘭經選》,不僅能熟練地閱讀各種中等阿拉伯文書籍,而且能初步運用阿拉伯文寫作和會話。
1931年,25歲。
在上海學習刻苦,成績優秀。校方評語是:“馬堅……以伊斯蘭教育之窳敗,且有志于伊斯蘭哲學,及專研阿文,攻苦不泄,三年,通大典,博覽經史,考及英文,研究社諸君,器生材,乃資送留埃,以宏造究,生今年二十六(指虛歲—編者注),性穎睿,立志堅決,入學每冠軍儕輩,重負責,有卓識,他日必伊斯蘭柱石也。”
經哈德成、達浦生阿訇推薦,由校董馬晉卿先生資助,決定派馬堅參加第一屆留埃及學生團,也是上海伊斯蘭師范學校派出的唯一的留埃及學生團成員。
回云南沙甸準備出國留學事宜。
昆明明德中學派出沙國珍(儒成)、納忠(子嘉)、林仲明(子敏)和張有仁(于仁)4人,沙國珍任團長。
11月9日,接待從昆明來沙甸的赴埃成員。
11月12日,赴埃成員一行五人從云南出發。
12月29日,抵達埃及開羅。
1932年,26歲。
赴埃及后,“愛資哈爾大學,請當局,頗注重此事……”在和校方領導談話時,“馬堅君,按西土正音,朗誦《古蘭經》第九十三章,并將在中國伊斯蘭教阿文專校學習此種念法之經過,詳述一遍,當日報紙中宣傳殆遍”。大家一致稱贊馬堅是該學生團中的“特殊人才”。
馬堅在向愛資哈爾大學考試委員會宣讀的書面報告中說;“我自中國普通學校中習得中文、英文以及各種科目,畢業后,立志將伊斯蘭中最關緊要諸阿文書籍,譯成中文……”(以上引文見埃及《萬事》雜志,1932年1月2日出版馬德壽譯)。
1933年,27歲。
與納忠在校外因巴邦大橋旁合賃一套簡陋的房屋,共同就讀于愛大宗教學院。
在吉巴爾長老指導下,開始做翻譯、注釋《古蘭經》的準備工作。通過對各家經注比較研究,最后選定三部主要經注:《白達維經注》、《焦海里經注》和《光塔經注》
暑假,開始翻譯埃及著名學者穆罕默德·阿布篤先生20萬字的《回教哲學》。開羅的盛夏,氣溫高達40多度、馬堅每天在蒸籠般的小屋里,不停揮筆耕耘,歷時三個月完成。
1934年,28歲。
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回教哲學》。
應開羅伊斯蘭促進會的邀請,發表學術演講,介紹中國伊斯蘭和穆斯林的情況。后來出版了演講稿單行本,中文譯名是《中國伊斯蘭教概觀》。
開始將《論語》翻譯成阿文。
1935年,29歲。
翻譯完《論語》,當年由開羅古籍出版社出版。這是由中文直接譯成阿文的第一部關于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經典著作。
下半年,通過愛資哈爾大學考試,取得大學預科畢業文憑,然后轉到阿拉伯語言師范學院繼續深造,該院當時還沒有獎學金,馬堅的生活學習費用,由上海回族資本家馬晉卿先生資助。
1936年,30歲。
在古巴爾教授的指導下,翻譯侯賽因·吉斯爾,的《伊斯蘭教真相論文集》,中文譯名是《回教真相》。1937年,31歲。
《回教真相》在上海出版。
抗日戰爭爆發,在開羅的一些中國人組織了“中國戰區災民救濟會”,馬堅任秘書。他們向阿拉伯朋友介紹中國人民的抗日真相,并募捐支援祖國人民的抗日戰爭。
年底,印尼華僑、世界網球冠軍許羽基抵達開羅。由于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欺騙宣傳,開羅各家報紙都說他是日本人。馬堅等留埃學生舉辦了一個歡迎許羽基的宴會,邀請了許多記者。許羽基當眾宣布了自己是中國人,第二天各報報導了這次宴會,揭穿了敵人的欺騙宣傳。
1939年,33歲。
2月,中國留學生組織朝覲團,龐士謙阿訇任團長,馬堅任副團長。
朝覲期間,馬堅還用阿文以中國留學生朝覲團名義草擬了《告世界伊斯蘭教同胞書》,散發給各國的朝覲者,積極宣傳中國抗日斗爭。
夏天,馬堅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語言師范學院的4年學業,結束了埃及8年留學生涯。
乘船離開埃及,經香港回國。哈德成阿訇赴香港迎接馬堅,并商談翻譯《古蘭經》事宜。馬堅表示愿意到上海協助翻譯工作。
回云南省親,期間擔任昆明回民私立明德中學教務主任,并主編《清真鐸報》。
十月,《月華》雜志刊登消息“中國回教留埃學生馬子實……自民國二十年負笈埃及,至今已八載,現因學成,已決定返國,獻身宗教、國家……按馬子實先生為吾國回教中頗負大名之青年,先生對阿文造詣極深,各種作品鳳為國內人土所共讀。此次返國聞將擔任某大學之阿文講座云云。”
1940年,34歲。
赴上海參加中國回教學會的譯經委員會,馬堅的任務是協助伍特公先生和沙善余先生翻譯文言文《古蘭經》。為滿足穆斯林大眾需要,馬堅又利用空閑時間同時翻譯白話文《古蘭經》。
1941年,35歲。
白話文《古蘭經》譯至第九卷。
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淪陷。國民黨要員幾次約馬堅到政府部門任職,白崇禧還親筆寫信給他,并買好了機票,勸他到重慶來工作,他都拒絕了。
僑裝成商人離開上海,回到家鄉云南沙甸。
《伊斯蘭教育史》在重慶出版。
1942年,36歲。
從頭開始專心翻譯白話文《古蘭經》和《回教哲學史》,同時還在白亮誠先生開辦的私立養正學校任教。1944年,38歲。
在養正學校向學生講拉阿文《賽氏注釋》(即賽爾頓丁注釋的《爾歌一德》),后用半年時間完成譯文,譯名是《教典詮釋》、編譯教材《教義讀本》(共四冊)。
受聘于云南大學,開設伊斯蘭文化講座,養正學校的高年級班學生隨馬堅遷至民明。
《回教哲學史》在重慶出版。
1945年,39歲。
白話文漢譯《古蘭經》初稿完成。
1945年,40歲。
北京大學籌建東方語言文學系,經向達和白壽彝教授推薦,北大副校長湯用彤教授代表北大聘請馬堅到北大任教。
10月,馬堅偕夫人馬存真到北京,在北京大學東語系開設阿語專業。
1947年,41歲。
評為阿語教授。開設課程有:中級阿拉語、高級阿拉語、伊斯蘭教史、伊斯蘭教育史、《古蘭經》研究等.
1949年,43歲。
完成白話文《古蘭經》前八卷注釋。北大出版社和商務出版社先后出版帶注釋的白話文譯本《古蘭經》上冊。
北京解放前夕,北大校長胡適和部分教師紛紛隨國民黨逃往臺灣,馬堅堅決留下來任教。
9月,作為宗教界人士和少數民族代表,參加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并當選為第一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
出版《古蘭經簡介》單行本。
1950年,44歲。
2月6日,在天津《進步日報》發表《中國人民革命的成功對于回教各國人民的形響》。
7月16日,又在《進步日報》發表《回民同胞對于新時代應有的認識》。
11月26日,在《人民日報》發表《美帝國主義是伊斯蘭教的死敵》。
12月10目,在天津《進步日報》發表《從伊斯蘭的觀點看美帝國主義》。
將毛澤東的《論人民民主專政》譯成阿語,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1951年,45歲。
1月10日,盧洪基在《光明日報》發表《語無倫次的山姆大叔》,文中有損穆斯林形象之文字,引起北京穆斯林極大憤慨。
1月16目,北京市民政局在中山公園中山堂召開了各屆回民代表會議,馬堅在會議上作了重要發言。
1月19日,在《光明日報》發表《穆罕默德的寶劍》。
3月18日,在《光明日報》發表《伊斯蘭教婚姻制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不相沖突》。
3月20日,在《人民日報》發表《回民為什么不吃豬肉?》。
天津《進步日報》出版《穆罕默德的寶劍》單行 本,匯集了馬堅兩年來發表的九篇文章,季羨林教授 回憶說:“有一夫,我的清華老同學胡喬木同志去看我。他告訴我說:‘請你轉告馬堅先生,毛澤東先生認 為他那兩篇文章:《回民為什么不吃豬肉?》和《穆罕 默德的寶劍》寫得很好,增強回漢兩族人民的團結。請你向他在示謝意!”
1952年,46歲。
參加亞太和平會議。
暑假,北京大學與燕京大學合并。馬堅的家也由東四十條搬至北大燕東園25號。
編寫阿拉伯語語法教材,科學地確立了阿語語法術語的一整套中文譯名。1954年,48歲。
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制定工作。
1955年,49歲。
以阿卜杜勒·蒙義姆·薩威為團長的第一個埃及新聞工作者代表團訪華,馬堅任翻譯。
11月,編譯出版《回歷綱要》。這是一部研究穆斯林天文歷算的科學著作。全書分四部分:(一)回歷綱要。(二)伊斯蘭教天文學對中國天文學的影響。(三)伊斯蘭教歷、西歷對照表。(四)五十二年伊歷月首表。為全國穆斯林認識科學,消除成見,加強團結提供了科學的根據。
1956年,50歲。
將《埃及共和國憲法》翻譯成中文。
在《人民日報》發表《阿拉伯文化對世界文化的偉大貢獻》。
在天安門廣場召開的聲援埃及人民反對帝國入侵的十萬人大會上,中國政府的聲明由馬堅擔任阿拉伯語翻譯,直接向阿拉伯國家廣播。11月30日在《光明日報》發表《在回漢農業合作社和日常生活中有關豬的幾個問題》。
1957年,51歲。
修改后的《回教哲學史》,改名為《伊斯蘭哲學史》重印。
年底,做為中國代表團成員來到闊別近20年的埃及開羅,出席第一屆亞非人民團結大會,團長郭沫若和駐埃大使陳永康對馬堅給予很高評價。會后,重訪了當年在開羅留學時的舊居,探望了昔日的好友。
開始翻譯《阿拉伯通史》
1958年,52歲。
周恩來、朱德、彭德懷、陳毅等接見阿拉伯軍事代表團,馬堅任翻譯,接見后全體合影留念。馬堅很珍視這張合影照片,把它掛在書房。
在天安門廣場參加十萬人大會,聲援黎巴嫩、約旦人民的反帝斗爭,馬堅用阿拉伯語通過廣播把中 國政府的聲明傳給了阿拉伯人民。
組織東語系教師集體編寫《阿漢詞典》。
1959年,53歲。
中國文化代表團訪問伊拉克,馬堅、白壽彝系團員,季羨林為團長。1960年,54歲。
毛澤東在一次接見各國青年代表時,馬堅任翻譯,毛澤東向眾人介紹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政策時,舉例說;“馬堅先生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不是共產黨員,我是信仰馬列主義的,是共產黨員,但這不妨礙我們一起工作和合作呀!如果沒有他,你們講阿拉伯語我聽不憧,我講的漢語你們也就不憧,現在我們彼此都溝通了,這就是說我與馬先生合作得很好么!”
《阿漢詞典》初稿完成,馬堅負責校訂。
1963年,57歲。
暑假,在北京醫院住院,堅持編寫《阿漢詞典》卡片。
1964年,58歲。
最后一次審校《阿漢詞典》。
北大社教運動逐步向各系展開。東語系有人提出,要結合本單位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反擊“資產階級的猖狂進攻”,以此影射馬堅。
1965年,59歲。
阿語教研室的6位教師同學一起,奉命離京,參加社教工作。
翻譯完《阿拉伯通史》。全書五十二章,七百多萬字。
1966年,60歲。
年初,接到鄔裕池用阿拉伯文寫的來信,信中表示要利用進修機會,刻苦學習,取得優異成績,不辜負老師的希望,鄔裕池是馬堅的學生,留校任教,1965年赴開羅進修。
3月,《阿漢詞典》出版。
5月25日,哲學系聶元梓等人貼出大字報。
6月1日,《人民日報》刊登了這張大字報,同時發表社論,支持這張大字報。東語系有人把鄔裕池的信抄成大字報,貼了出來,全系嘩然。
一天,馬堅正在潤色《阿拉伯通史》,沖進來的學生要求他交代“黑材料”,并抄走了《懸詩》、《阿拉伯文學史綱》等書稿、資料。之后,便開始接受審查,掛著“反動學術權威的”牌子游行,在大大小小的斗爭會上挨批。
1969年,63歲。
8月,工宜隊進駐北大。
因東北的“伊瑪尼”組織,再次被牽連,受審查。
1970年,64歲。
接受審查期間,被安排在東語系35號樓打掃衛生,并負責為每個房間配鑰匙。
新學期開始,又被分配專為每個房間分發報紙和拉上下課鈴,他對這些工作照例干得一絲不茍。
1971年,65歲。
根據《阿拉伯通史》原文1970年第十版,對譯稿作相應修訂與潤色。
1972年,66歲。
夏天,回到教研室參加《漢阿詞典》的編寫工作,工宣隊的條件里,如果專案組找他,要隨叫隨到。
接受黨中央的緊急任務,翻譯《阿拉伯半島》,馬堅當時患有糖尿病、肝炎、白內障等多種疾病,左眼已失明,右眼也只有0.2的視力,看書寫字除戴眼境外,還要用十倍放大境。
1973年,67歲。
工宜隊搞了一些麩子,做成糠窩窩,又蒸了一些糠三角,每人各發一個,要求先吃糠窩窩,后吃糠三角,算是“憶苦思甜”。馬堅不知道吃的要求,把二者合在一起吃了,結果招致現場批判,被勒令寫出書面檢查,第二天,馬堅的檢查貼在東語系一樓東頭樓梯口:“昨日我沒有先吃糠窩窩,后吃糠三角,而是一起吃了,這不符合工宜隊的要求,因此我作檢查。——人老心紅戰斗隊,67歲隊員馬堅。”落款的“人老心紅戰斗隊”純屬政治幽默。
1974年,68歲。
55萬字的《阿拉伯半島》翻譯完成。
開始埋頭于《古蘭經》中譯本的修訂和經文注釋工作。
1977年,71歲。
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派沙秋真女土,協助謄寫《古蘭經》譯文修改稿。沙秋真女土是我國著名伊斯蘭教學者沙夢弼大阿訇的孫女,她每天到馬堅家工作,認真負責,深得馬堅好評。
校對《阿拉伯通史》。
1978年,72歲。
抱病出席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并在大會發言。
3月15日在《北京日報》發表《把晚年獻給祖國的文化教育事業》。
對《古蘭經》全部譯稿做了最后一次修潤。嚴重的糟尿病折磨著他,幾分鐘要去一次廁所,行動十分吃力。但是,對民族文化事業的責任感激著他的斗志。他說;“先知穆罕默德講過‘人世間各種各樣的病癥,都有藥醫,只有衰老是無藥可治的’。”他趴在桌子上吃力地修改著,一字一句地校對著。實在坐不住了,就躺在床上,靜聽他年輕的助手念一句原文,再對照讀一句譯文,發覺譯文稍有不妥之處,就立即叫助手糾正過來。實在支撐不住了,就吃點藥,休息一下。就在這種情況下,他還喃喃地把自己的譯著規劃講給助手聽:“《古蘭經》譯文修潤完后,我要開始重新為它加注,然后再翻譯《圣訓》,還有《阿拉伯文學史》也要修改出版。
8月15日傍晚,和助手一起再一次潤色《古蘭經》譯稿第36章《雅辛》。
8月16日凌晨,因病情惡化,搶救無效,順命歸真。
早上,助手照常來上班,才知道馬堅已歸真。翻開的書稿還放在書桌上,放大鏡還平放在書稿上。
《阿拉伯半島》出版,只置“北大東語系阿拉伯語教研室。”
1979年12月,歸真后1年。
《阿拉伯通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81年,歸真后3年。
《古蘭經》中譯本,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白壽彝評價說;“這個本子的出版,是中國伊斯蘭教史上、中國伊斯蘭研究工作上、中國翻譯工作上的一件大事。”
1984年,歸真后8年。
經中國伊協認可和世界伊盟同意,伊斯蘭世界最高權威出版機構——法赫德國王《古蘭經》出版社出版了馬堅《古蘭經》譯文中阿對照本,這是對馬堅畢生致力于譯經工作的最好肯定,也是給予一個穆斯林無比崇高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