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蘭經》誦讀與阿拉伯音樂 3
來源:
時間:2009-12-07
點擊:
我來說兩句
阿拔斯王朝統治時期,阿拉伯人的音樂藝術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堪稱阿拉伯音樂的黃金圖5-11阿拉伯手鼓時代。曲調和節奏類型顯著增多,音樂體裁迅速繁衍,樂器種類更加豐富。當今阿拉伯音樂的音體系、體裁和樂器等大多是在這個時代定型的。也是從這個時代開始,阿拉伯音樂開始對歐洲形成重要影響,音樂理論家阿瑟·摩爾指出:“在歐洲音樂藝術剛剛萌芽的時候,法拉比和其他阿拉伯音樂學家的音樂理論著作,以及介紹音樂知識、樂器性能和原理的作品就開始在歐洲出現,頗得歐洲音樂愛好者的青睞。”法國民間的游吟詩人所演唱的歌曲也明顯受到了阿拉伯歌曲特別是安達盧西亞歌曲的影響。因此,音樂史學家稱阿拉伯音樂是“世界最有影響的音樂體系(歐洲、印度、阿拉伯)之一”。
在阿拉伯音樂中最具特色的樂器是被稱為“阿拉伯樂器之王”的烏德(版面琵琶),共鳴箱為半梨形,一般有五組雙弦,每組弦粗細各異。后來烏德經伊比利亞半島傳入歐洲,最初是以四弦為歌唱或舞蹈伴奏,后來才使用五弦,并從中派生出吉他、提琴等歐洲弦樂器。
拉巴卜是阿拉伯人特有一種弦樂器,雖然音域不寬,但音色柔和,是最常見的吟唱伴奏樂器。納依是有阿拉伯特色的豎笛,用竹或蘆葦制成,是阿拉伯主要的管樂器,能奏出阿拉伯音樂特有的四分之三音。此外,還有一種被稱為納加拉的圓形單面手鼓,是常見的擊打阿拉伯音樂節奏的樂器。
今天的阿拉伯各國存在著各種不同的音樂流派,使用不同的音階和節奏,但由于大都以傳統的阿拉伯音樂理論和使用相同的樂器為基礎,所以從伊拉克的巴格達到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的廣大地區,音樂風格還是非常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