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桃的滋味》介紹之二
來源:
時間:2009-12-09
點擊:
我來說兩句
《櫻桃的滋味》表現了尋找死亡時發(fā)現生命的奇妙歷程,探討了在“限制和自由的矛盾中”對生死的看法,以其深刻的哲學思考,在世界影壇引起轟動。
影片即將結束時,是一個固定機位的鏡頭,長時間地對著躺在墳墓里百感交集的主人公的臉,隨著電閃雷鳴,主人公隱約的淚光在黑暗中斷續(xù)閃現,淅瀝的雨聲調節(jié)著萬籟無聲的畫面,營造出莊嚴的儀式感。隨后,出現了長時間的黑畫面,讓人思考:他會愿意放棄如櫻桃般的生活嗎?容易流于枯燥單調的哲學思考與美麗櫻桃凝成一體,可謂風格獨具。就在觀眾陷入深深思考之時,阿巴斯忽然用顆粒粗糙的記錄片影像解構了之前花足心思營造的一切意象:攝影機、導演入畫,告訴觀眾這只是拍戲。對于這樣的結尾,看法不一,見仁見智。這無疑于阿巴斯的簽名,霸氣十足,充分體現了他任意主宰電影的手段。也有人對此結尾無法忍受,覺得阿巴斯是在“親手搞壞他的電影”。
整部影片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巴迪先生開車中度過的。巴迪先生開著車在城郊轉來轉去。巴迪先生為什么要轉來轉去呢?因為他要尋求幫助。他需要別人幫助他做什么呢?他要自殺,希望別人在他死后把他的尸體埋掉。
影片通過樸實無華的粗礪的畫面展示了荒涼貧瘠的土地,黃色成為影片的主色調,畫面充斥著無邊的荒漠,只是零星的幾棵書給人以生命的跡象。伊朗確實是一個發(fā)展水平較低的國家,干旱的氣候、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周邊的戰(zhàn)亂無不在這樣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與物質的落后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伊朗人民的高尚的品質:導演把伊朗人民的優(yōu)良品質加以挖掘,然后通過這樣一部影片出來,這樣這部影片既解讀了民族文化特性,又具有了世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