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天穆村回族的摔跤運動
來源:回族在線
時間:2009-12-17
點擊:
我來說兩句
居住在天津市北大門——北運河畔天穆村回族同胞的民族摔跤運動譽滿津城。回、滿族式摔跤是天穆村村民傳統的體育健身項目,從清代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天穆村被譽為“摔跤之鄉”。由回族式絆腳發展形成的中國式摔跤已成為天穆村的體育強項,成為北辰區獎牌大戶。
天穆村的摔跤運動有雄厚的群眾基礎。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天穆村摔跤好手穆文月、穆成寬便揚威津門跤壇,到了六、七十年代,王有喜、李俊慈等更是聞名遐邇。人稱“摔跤大慈”的李俊慈曾勇奪天津市摔跤比賽冠軍。有跤場五、六處,每天吸引著數十人參加活動,觀賞的群眾難以勝數。八十年代摔跤運動空前活躍,六、七處跤場開放,百余名健兒競技,一大批優秀人才脫穎而出。1982年在第2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天穆村選手穆祥海、高月亮、馮彥軍、時洪旺代表天津參加了中國式摔跤比賽,成績佼人;1986年在第3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天穆村選手再一次創造佳績;九十年代,天穆村的摔跤運動快速發展,跤手訓練更加自覺刻苦規范。1990年,在天津市摔跤錦標賽上馮彥軍摘取了57公斤級桂冠;1994年,高月亮在全國回族絆腳比賽中獲得第3名;1995年第5屆少數民族運動會上,時洪亮獲得74公斤級銀牌,實現了天津隊獎牌零的突破。世紀之交,時洪亮在法國“巴黎市長杯”國際邀請賽上摘取了金牌,為祖國贏得榮譽。
1999年建成了“天穆摔跤武館”,300多平方米的訓練場館供摔跤愛好者使用。各年齡段跤手都在此一展雄風。勾、別、切、繃、拱,揣、滑、倒、趴、拿各式招法都得以施展,每個人都練成了自己的絕活。現又新建了400平方米的健身俱樂部,提供摔跤健兒訓練和展示的舞臺,壯寫新輝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