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六合槍 俗稱馬家槍
來源:回族在線
時間:2009-12-17
點擊:
我來說兩句
馬家槍據傳是南京回族馬家所創,代表人物為明代南直隸彭城衛指揮馬仲良,永樂年間遷至河北青縣,馬仲良者善槍法,與回族沙家槍齊名,人稱沙家竿子馬家槍,此兩種槍法均屬六合槍系統。回族中馬仲良外,“神槍吳鐘”“大槍劉”劉昆、“大槍楊”楊鴻修等也是聞名遐邇的用槍高手。
馬家槍,長九尺七寸;沙家竿子,長丈八至二丈四尺;汊口槍,長一丈六尺、一丈七尺、一丈八尺(見明.吳殳《手臂錄》)。到了清代,槍的尺寸漸短。五尺五寸稱步下槍;七尺稱花槍;八尺二寸稱中平槍。此外尚有一丈二尺的大槍,一丈六尺的大桿子,一丈八尺的矛。這種形制稱呼一直延續至今。
馬仲良(1373~1437),宋代西域來華始祖馬依澤公的十八世孫,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靖難之役”后,由金陵(今南京)雨花臺二龍崗隨駕北上來直隸籍,護衛京畿,特派駐防青縣蒿坡,致仕入籍青縣,旋任彭城(北京)衛指揮,誥封奉政大夫。生于洪武六年癸丑正月廿六,卒于正統二年丁巳正月十一,而成為北方回族馬氏(如河北青縣、山東恩縣、北京諸支)的明朝始祖;二世祖世襲官職,死后同授誥封,亦證明為兩代世官無疑。二世韓祖母在二世祖無常后率五子舉家移居青縣馬家橋(原為二世韓祖母婆家所在地韓家橋,后改為馬家橋)立塋。葬蒿坡村北。
北京忠恕堂馬氏宗譜記載:馬仲良公原居金陵二龍(郎)崗,永樂二年隨駕(永樂帝朱棣)來北直隸,特派駐防河北青縣蒿坡,后舉家移居青縣馬家橋立塋。經考仲良公原居應天府金陵二龍崗應為現在江蘇省南京市高淳縣原雙塔鄉的二郎崗,高淳縣位于南京市西南120公里,地理位置東南面與安徽省郎溪縣接壤,南部及西面與宣城、當涂縣相鄰。
據《手臂錄》中所記,“六合”出自馬家槍法,“馬家之諸六合槍及十十四勢,名目甚繁”;“若沙家竿子,馬家六合,進退奇伏,跳蕩盤旋,亦有能事”;“古訣云,乃中平槍法,作二十四勢之元,為六合之主。六合乃馬家槍名,足知十十四勢,馬家槍法也”;可見六合之說較早出現在馬家槍內,但馬家槍最初為何人所傳,起自何時,至今不得而知。吳修齡《馬家槍二十四勢說》提到:“馬家槍本帶棍法。”這與當代回族馬家槍槍棍兼用,而且講究六合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