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賈德:我是一個普通人 壓力下的總統
來源:時代周報
時間:2010-01-04
點擊:
我來說兩句
伊朗總統艾哈邁迪 內賈德曾說,他的國民不會屈服于西方的威脅和侵略,但眼看美國所謂的核燃料交換“最后期限”將至,這位波斯硬漢內心也出現了掙扎。
在赴丹麥參加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期間,2009年12月18日,內賈德接受了法新社的采訪,他向記者表示自己只是個普通人,“扮演著父親、丈夫、兄長等多個角色”,展現親切友善的一面,力圖改變西方社會對他敵視的看法。
硬漢總統的另一面
根據法新社記者的描述,采訪在哥本哈根一家五星級機場酒店內進行,當晚內賈德穿著黑色西裝和淺色襯衫。在45分鐘的采訪里,內賈德回答每個問題都能滔滔不絕地說上整整5分鐘,以致法新社記者在一旁無法插話。
“我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我和妻子經常帶著孩子們外出,享受天倫之樂。當然,一家人還會參加體育活動。”這位53歲的總統笑瞇瞇地說道。
但當涉及到國家利益的時候,內賈德仍是一貫的強硬,也不乏對美國的冷嘲熱諷。2009年12月23日,在接受英國四頻道采訪時,內賈德就對所謂的“最后期限”不置可否,稱原子能機構要與伊朗交換核燃料,“這本來就是個技術活,他們(西方)卻非要跟我談條件—還是政治條件。我從來沒聽說過有人會為這種事情定下‘最后期限’,因為顯然這種限定是沒有意義的。”
國際原子能機構核燃料交換提議草案是近來西方和伊朗在核問題上的爭執焦點,主要涉及伊朗位于德黑蘭的研究用核反應堆燃料供應問題。提案要求伊朗在2009年年底前一次性把1100公斤低純度濃縮鈾運往俄羅斯,由俄羅斯提煉至20%左右的純度,再由法國將其生產成伊朗研究用核反應堆所需的核燃料棒。
由于對西方國家缺乏信任等原因,伊朗稱不會把國內生產的低純度濃縮鈾運往國外,但可以考慮在境內開展核燃料交換。美國等西方國家堅持要求伊朗接受草案,并將2009年年底設為最后期限,宣稱如果伊朗不肯接受,就要推動聯合國開展新一輪制裁。
“美國和它的盟友不斷發布類似的聲明或警告,跟電視連續劇似的。”內賈德稱伊朗現有的低純度濃縮鈾僅用于發電方面,并不像西方所說的要制造原子彈。他還警告說,如果西方繼續向伊朗施壓:“我們會自己生產純度20%的鈾。”
“美國在是否制裁伊朗問題上目前陷入兩難困境”,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唐小松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估計奧巴馬政府短期內還會保持耐心,通過歐盟或者俄羅斯對伊朗開展公關,打探伊朗的立場。奧巴馬可能再退一步,答應采取印度模式,允許伊朗將核原料用于民用目的,建立核電站,但由聯合國監督執行,當然美國還會拿出經濟補償等作為誘餌。”唐小松還表示,奧巴馬政府不會讓問題無限期拖下去。“拖得太久,會讓共和黨找到攻擊奧巴馬外交政策的借口,影響2010年的中期選舉。估計奧巴馬最終會被迫在安理會推動對伊制裁進行表決。”
國內麻煩纏身
除了面臨國際制裁的壓力,伊朗國內的反對聲音也讓內賈德年關難過。12月27日是伊斯蘭太陰歷元月十日—什葉派穆斯林最重要的宗教紀念日阿舒拉節。伊朗改革派支持者當天在首都德黑蘭舉行大規模游行示威,隨后引發暴力沖突,300多名“煽動騷亂者”被捕,至少8人死亡。其中包括伊朗改革派反對黨領導人侯賽因·穆薩維的侄子阿里·穆薩維。阿里現年35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他在沖突中中流彈身亡。
同時,在伊朗其他城市如伊斯法罕、設拉子、阿拉克等地也發生了大型騷亂。持不同政見的“大阿亞圖拉”蒙塔澤里12月19日去世,在他的出生地納加法巴德也爆發了騷亂。
蒙塔澤里曾被視為霍梅尼的繼任者,后因與霍梅尼政見不同而失寵,一直被伊朗的改革派推崇為精神領袖和精神支柱。蒙塔澤里生前一直批評政府并譴責總統內賈德,認為內賈德贏得大選是無效的。
以色列虎視眈眈
另一方面,鄰國以色列的敵對態度也讓內賈德感到了威脅。自從內賈德宣稱應該將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之后,以色列一直將伊朗視為最主要威脅。早前就有美國官方人士透露,以色列認為如果外交途徑不能解決伊朗的核問題,就必須采取軍事手段,并制定了打擊伊朗核設施的詳細計劃。11月,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大學進行了一場軍事游戲,模擬以色列轟炸伊朗核設施的情景。由于奧巴馬上任后對伊朗的政策明顯傾斜,使以色列產生了危機感。在游戲里扮演內塔尼亞胡角色的以色列前國家安全顧問尼吉奧拉·埃蘭德說:“以色列對美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小,我們手中剩下的唯一一張牌就是發動軍事進攻,但這張牌的效力也在衰退。”
在2010年,既要抵抗國際社會的壓力,又要平復國內民憤,內賈德恐怕要放棄更多與家人團聚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