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孝,曲藝的一種。流行干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內容多為根據二十四孝中的故事編寫的唱段,因此稱為“賢孝”。主要唱腔有:月調(也稱"月音")、興調、悲調、喉音、淚音等。
河州賢孝又稱“河州唱書”、“賢孝彈唱”、“河州三弦善書”、“臨夏賢孝”、“河州調”等,是流傳在甘肅臨夏地區的一種傳統曲藝形式。它形成于明末清初,因表演內容多宣揚勸善懲惡、忠臣良將、妻賢子孝的內容而得名。
河州賢孝的傳統表演形式為一人(過去主要是盲人)手持三弦,自彈說唱。其節目數量頗多,多為藝人們據書編就,世代流傳。為了便于區別,藝人們把表現國家興亡、忠臣良將的節目叫“國書”,《伍子胥過江》、《三國演義》、《薛仁貴征東》、《楊家將》、《包公案》等即屬此類;反映日常生活中孝順父母、男女情愛的節目叫“家書”;此外還有《王祥臥冰》、《郭巨埋兒》、《孟宗哭竹》等以“二十四孝”故事為內容的節目和《白猿盜桃》、《花廳相會》、《小丁丁》等節目。
河州賢孝歷史悠久,形式古樸。但由于目前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它在廣大城鄉的展示平臺逐漸消失,急需加以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