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西大寺位于甘肅臨潭舊城西鳳山下,是伊斯蘭教西道堂的禮拜寺。始建于1904年(光緒三十年),1914年(民國三年)白朗到舊城,大殿被毀,1921年(民國十年)重建,1929年(民國十八年)地方變亂時被焚。第三次建成于1947年,大殿建筑模仿蘭州橋門大寺形式,屋頂為重檐歇山綠琉璃瓦,上有三個寶瓶,殿前有石欄桿,大殿內外不用彩色裝飾,系純木面本色,素雅莊重。大殿前后左右各7間對廳,帶有出廊,并有配房數間,使庭院更顯嚴肅整齊,布局宏偉大方。當時國民黨軍政要員蔣介石、陳立夫、何應欽、白崇禧、于右任為之題詞書匾。這座富麗堂皇的西北名寺,規模宏大,構造精美,1965年被中央文物局列為一類文物保護單位,1966年毀于“文革”。第4次修建的西大寺,保持了第3次的規模和造型,占地面積4662平方米。大殿采用鋼筋水泥磚木結構,占地面積1360平方米。大殿陽棚兩邊之頂端各建一座一暗兩明的三層六角亭式宣禮塔,塔高14.8米。殿兩側有廂房,另建有二層樓的學堂及浴室、宿舍和廚房等55間,布局很是別致,再現了第三次建筑素雅莊重的風格。
現在修建的禮拜寺較前幾次更加雄偉主觀。在1980年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后,現任教長敏生光根據群眾要求第四次在原址建造清真西大寺。新建的西大寺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寺宇的傳統風格和伊斯蘭文化完美結合的顯著特點,構成了一個多元文化藝術巧妙結合的精品群落。
而今的西大寺禮拜大殿不僅重現了過去中西合璧的典雅風采,而且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殿體由主殿和前卷兩部分構成,3面檐廊回環,環殿穩立于流云式雕紋的花崗石柱基之上。主體工程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堅固耐久,有良好的負荷與防震性能。殿內有方形通天柱4根,綠色大理石貼面,巋然擎起整個大殿的雄偉輪廓,壯美磅礴,層次分明。水磨石地面飾有多彩多姿的對稱圖案,有極佳的藝術效果。大殿7門12窗,雙層玻璃,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保溫。西墻中底設“米哈拉布”(窯殿)高大精致,兩邊雕刻有阿文楹聯,凹壁雕《古蘭經》“忠誠章”,邊鐫刻細致鮮艷的幾何圖形和各色璀璨俊美的花卉,北側為“敏拜爾”(宣講臺),比“窯殿”稍高,綠色圓頂是典型的阿拉伯建筑造型。前檐和兩廊臺階,均以3層漢白玉欄桿構筑,顯示出中國古典建筑的特色。大殿、前卷屋頂用綠琉璃瓦覆蓋,3組碧玉似的寶瓶簇擁著一彎新月,四端的雕花脊獸與精巧鴟吻交相映輝。大殿可容千人以上同時禮拜。在開齋節、“古爾邦節”時,前卷兩廊均增加千余人禮拜。
西大寺在大殿前院靠北修建了一棟兩層中式伊斯蘭經學樓,內設講經室4個,花榱丹陛,造工精美。西大寺的其它設施也漸臻完善,浴室、宿舍、食堂、儲藏室等位于經書樓以西的一片闊地上,系兩層24間中西結合的平頂式新建筑。
禮拜殿左側
禮拜殿的后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