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賢(503—569),字賢和。原州高平人。據史書記載,自稱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西漢著名將領李陵的后裔。根據李賢墓出土的墓志銘記載“十世祖俟地歸”,為鮮卑拓拔后代。
北魏太武帝時,李賢曾祖父李富任子都督陣亡,追贈寧西將軍,隴西郡守。祖父李斌襲領父兵,鎮守高平,始此,世居高平,以高平為籍。李賢幼有志節,不妄舉動。九歲從師受業,略觀大旨而已,不尋章句,有人勸他:“學不精勤,不如不學”。李賢說:“夫人各有志,賢豈能僵學待問,領徒授業耶,唯當粗聞教義,補己不足,至如忠孝之道,實銘之于心。”問者慚服。年十四,遭父喪,撫訓諸弟,友愛甚篤。
北魏末年,時值高平起義,李賢“棄學從戎”。永安二年,爾朱天光對萬俟丑奴取得重大勝利后,進兵原州,平定高平起義,鎮守原州的萬俟道洛尚不知萬俟丑奴失敗的消息,萬俟阿寶戰敗逃還原州,私告李賢“丑奴已敗,王師行至此,阿寶以性命相投,愿能存濟。”讓李賢解救自己。此時,爾朱天光也先與李賢取得聯系,“令密圖道洛”。李賢設計,讓萬俟阿寶為丑奴使,報信道洛等,今已破爾朱天光、賀拔岳軍,必須緊急與萬俟道洛共商軍情,再破王師,讓萬俟阿寶暫且守衛原州城。萬俟道洛受騙,當日出發。萬俟道洛一離開原州城,爾朱天光率兵,兵不血刃占領原州城,萬俟道洛才知中計,只好率麾下六千人奔牽屯山(今六盤山脈北端)。爾朱天光見到李賢說,萬俟道洛中計離開原州城,多虧你的功勞。爾朱天光占領原州城。李賢又率眾人送馬千余匹,資助入關平定萬俟丑奴高平起義的王師,爾朱天光大悅。當年原州大旱,水草缺乏,爾朱天光又率大軍撤到距原州城東50里,牧馬息兵,整頓兵馬。都督長孫邪利行原州事,李賢任原州主簿。萬俟道洛乘虛又殺回原州,原州城內仍有千余人為萬俟道洛做內應,接引萬俟道洛入城,殺死長孫邪利,李賢率鄉兵殊死拒戰,萬俟道洛才退走。這是李賢在政治、軍事上初步嶄露頭角。
不久,起義軍帥領達符顯率兵欲奪回原州城,圍逼州城,晝夜攻城,屢被摧。李賢秘密從小道赴雍州,向天光求援后,然后返回原州。義軍營壘四合,李賢無法入城,等日落西山,假裝打柴者,混入義軍采樵者之中,才至原州城下,城中垂布帶引李賢上城頭,義軍方才發覺,弓弩亂發,沒有射中,遂得入城,告訴大軍將至。義軍聽到消息后,便“即散走”,城圍遂解,李賢因功升威烈將軍、殿中將軍、高平令。
賀拔岳為侯莫陳悅所害,太祖宇文泰西征,李賢與其弟李遠,李穆等秘密呼應配合候莫陳崇,反對侯莫陳悅,以功授都督,仍守原州,在消滅侯莫陳悅中,太祖令侄宇文導勒兵追擊,以李賢為前驅,轉戰四百余里,至牽屯山追上,侯莫陳悅自刎于陣,李賢也負重傷,馬中流矢。太祖嘉獎,賞奴婢、布帛及雜畜等,授持節、撫軍大將軍、都督。在護魏孝武帝西幸關中,立下汗馬功勞。“殿后,眾皆憚之,莫敢之叛。”封下邽縣公,邑一千戶。不久,又授左都督、安東將軍,還鎮原州。大統二年,平定州民豆盧狼反叛,率敢死隊三百人,一戰而勝,遷原州長史,隨即行原州事。大統八年,39歲時,授原州剌史。“賢雖少從戎旅,而頗閑政事,撫導鄉里,甚得民和。”
十二年,隨獨孤信征平涼州,又撫慰張掖五郡而還。茹茹圍逼原州,李賢見機立斷,取勝擊走,加授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魏恭帝元年,進爵河西郡公。后因侄子李植被誅,李賢連坐被除名。不久,又授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參加平定“荊州群蠻”起義后,任郢州剌史。時以巴湘初附,詔李賢總監諸軍。
保定二年,詔復李賢官爵,仍授瓜州剌史。四年,李賢61歲,時北周東討齊國統一北方,朝議以西道空虛,憂慮羌、吐谷渾侵擾。為確保東進平齊的勝利,授李賢重任,防范西北,獨擋一面,任李賢為使持節、河州總管、三州七防諸軍事、河州剌史。李賢大屯營田,以省運漕,多設斥侯,以備寇戎,于是羌、渾斂跡,不敢向東。五年,宕昌寇邊,百姓失業,于洮州置總管府以鎮遏,廢河州總管,改授李賢洮州總管、七防諸軍事、洮州剌史。適逢羌寇石門戍,領兵擊敗。羌又引吐谷渾數千騎,但在李賢領兵鎮懾下,不敢犯塞。取得勝利后,廢洮州總管,還于河州置總管府,仍以李賢為河州總管。
高祖宇文泰思賢舊恩,徵拜大將軍。天和四年三月,李賢卒于京師,時年68歲,高祖親臨吊祭,哀動左右。贈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涇、原、秦等十州諸軍事、原州剌史。謚曰桓。
妻吳輝,高平人,先祖從勃海國遷徙而來,名門世家,因撫養宇文邕兄弟有功,賜姓宇文氏,宇文泰收養為侄女。大統十三年死于原州城,享年三十八歲,追贈長城郡君。
李賢去世后,歸葬原州,與妻吳輝合葬于“隴山足下”。李賢夫婦合葬墓位于固原縣南郊鄉深溝村北。1983年發掘,李賢、吳輝均有墓志出土。出土文物豐富珍貴,為重大考古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