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嫁的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一種生活;同樣你娶的也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一種生活。
看到好多回族年輕人在為婚姻問題苦惱、彷徨,甚至是選擇了對自己未來和后代不負責任、與家庭和親友反目成仇的選擇。為此感到同情的同時,也有深深的擔憂。這些事情看起來很普通,拋開民族的未來不說,但確實關系到人生的幸福。
愛情是電光石火般的激情,而激情往往不能持續很長時間。有人研究證明熾烈的愛情在婚后一年左右,當初的激情就會急劇下降,激情過后,還剩下什么?當然剩下的就是應盡的法律賦予的責任、夫妻責任、養育后代的責任、撫養老人的責任等等,全都會接踵而來。而盡這些責任的時候,民族之間的文化習俗生活方式的矛盾,如過說在結婚之前是是冰山之一角,那么結婚之后,它就會顯露出完全的面目,重重壓在你頭上的冰山會讓你抬不起頭,喘不過氣。深層次的矛盾會層出不窮,窮于應付的結果使你很快焦頭爛額。你會突然發現在各方面那么的不同,步調是那樣地不一致。不可調和的矛盾,不和諧的環境會使你很沮喪。問題的根源在那里呢?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熱戀中的青年男女根本想不到愛情結果會是這樣的。
處于激情階段的雙方心理是局外人很難改變的,因為你那時已經是瞎子、瘋子、聾子,什么也看不見,什么勸告也聽不進去。一葉障目,一旦動情,便會要死要活,九頭牛兩只虎再加一臺拖拉機也拉不回來的。女孩更是癡情,像那撲燈的蛾子,義無反顧,英勇獻身。
如果和異族通婚,還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需要考慮好:只有讓愛情與民族的習俗、信仰、感情、特點協調起來婚姻才是完美的、幸福的、天長地久的。
人是喜歡群居的動物。一個人離開自己的群體起碼你會很孤單。寂寞和孤單可不是幸福。要賠上自己的一輩子過一種寂寞而孤單的日子,付出的代價就太大了,得不償失。這還不包括對雙方父母親人傷害和打擊。父母也有因此郁郁寡歡而過早去世的。
回漢結合的家庭,除了上面一些家庭內蘊藏的矛盾外,還涉及到親人們。事實上,大多數很少再往來,也沒見過誰把父母接來一起住。探親一般都是一個人去。如果父母親人去世了,也不好帶著一個漢族伴侶過去。這些家庭來說這可是是一件很尷尬、很麻煩、很頭疼的事情。不去不行,一起去又不便,左右為難,最后一般都是男的孤零零的一個人前往。這是很多過來人的肺腑之言。
我們回族人是團結和認同感很強的民族,當你降生在這個世界時同族親友們就聚在一起,為你來到來這個世界而做“乜帖”,祝福你健康長壽,信仰堅定;請阿訇給你取回回名,在你耳朵里“吹邦克”即念誦清真言,一生中,你經歷的一切,親人結婚,長輩離去,都是在同族人,按照回族風俗習慣去操辦的,直到到我們以后離開人世的時侯,也是由同族人給你凈身,同族親友們為你祈禱、祈求真主的寬恕,為你站者那則……。今世對一個人一生的評價,在某種意義上是以死時來參加葬禮人的多少來衡量的。也許有人還在懷疑真主,但你不能懷疑死亡,懷疑人大限之日的到來。
夫妻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打罵也在所難免。族內結婚不存在民族榮譽感,恥辱感等問題,罵大了也不會扯到民族問題上去。但在回漢通婚的家庭一不小心就會罵先人,直至罵對方的民族。一罵民族內心的民族榮譽感恥辱感會使當事人是可忍,熟不可忍,喪失理智。一個一般的吵架就會演變為勢不兩立的、壓倒一切的矛盾。這樣的家庭一般都和父母分住,沒有老人在場,當事人都會毫無顧慮地放開吵架,矛盾很容易激化。發生矛盾沒人勸架,即使得不到解決,缺乏緩沖環節,很容易造成深的傷害和難以挽回的局面。這些也是造成通婚家庭不穩固的一大原因。 飲食方面也會遇到很多問題。即使百年以后相繼離開人世,也難以埋入一個洞穴,走進同一個天堂。
綜上所述,我認為回漢通婚弊大于利,得不償失,不值得冒險的,是不和諧的、別扭的。以上的分析證明:通婚的家庭是夾在兩種文化之間的灰色地帶的,夾縫中求生的的家庭。世間再也沒有比置身于人群而孤獨生活更為可怕的,通婚家庭不被兩個圈子所認同,如同棄兒,被遺忘的角落,是郁悶的,寡歡的。我覺得回漢通婚是一個曇花般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