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茶食”一詞的概念寬泛,既指摻茶作食作飲,又指用于佐茶的一切食品,以及用茶制作的其他糕點和糖果類。但是,在茶學界,茶食一般專指用茶摻其他原料,烹制成的茶肴、茶點和茶膳,即是指含茶的食物。
據考證,唐宋時期,飲茶之風盛行,但查閱唐、宋、遼、西夏飲食習俗史料,均未發現有茶食一詞。而茶食一詞,首見于《大金國志·婚姻》:“婿納幣……次進蜜糕,人各一盤,曰茶食。”
經過歷史的積淀,中國茶食的種類,已經演化出了茶點、茶肴、茶膳等多種類別。茶點是指佐茶和用茶制作的點心、小吃,往往形小、質優,而且精細美觀。中華美食享譽全球,以茶葉作為調料或者主料制作的菜肴,既保持了各大菜系的特色,又融入了茶葉的芳香,風味獨特,別具韻味,是我國八大菜系中的一朵奇葩,比如祁門紅茶雞丁、東方美人酒、碧螺春比薩、香茶沙拉、凍頂豆腐、西湖龍井蝦仁等。
我國素有藥食同源之說,中醫認為,茶葉苦、甘,性涼,能攻能補,又能入人的五臟,發揮較全面的功效。我國茶膳的種類很多,能起到較好的保健作用,如入補肝腎、潤五臟、填精髓的芝麻茶,清肝涼血的槐花茶,抗癌抗輻射的綠茶大蒜飲,健脾胃助消化的綠茶蓮子飲和紅茶荔枝飲等,不勝枚舉。
茶食是在茶的品飲過程中發展起來,口味、樣式多樣,即為果腹,更為呈味物質的載體,在與茶類、時代、地域、人文環境的搭配上極富藝術性,不僅講究色味香型等感觀享受,而且注重茶食的文化內涵。例如,取材于《紅樓夢》的“紅樓茶點”,如意鎖片、奶油松子卷酥、蟹黃小餃兒,融民俗與銀針茶于一體的“銀針慶有余”。再裝備上特色的桌椅、餐具、茶曲、表演等,使人大飽眼福,耳目一新,將餐飲消費上升到了文化消費的高層次。
茶食制作受到時代的影響,呈現出時代性。現今,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自身保健意識的增強,茶食日趨精致化、便捷化、健康化。如,采用天然茶葉多重營養物質經超微粉碎后直接干壓成型、可以直接食用的全新茶產品,既可以隨時享用,又能吸收茶葉中75%的有效成份。食之,能潔口、生津、利咽、醒神、健胃,人口十數秒就能輕松消除口腔異味。
我國茶食歷史悠久,其之所以在歷史的長河中得到不斷發展,不僅因中國茶葉資源豐富,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更重要的是茶食具有一定的養生保健、社會和經濟價值。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中低檔茶的需求相對減少,致使大多數中低檔茶處于滯銷狀態。雖然中低檔茶內含物比例欠佳,香氣、口感不盡人意,但食用價值仍在。以中低檔茶為原料提取有效成分,制作食品添加劑、各種茶食,不僅充分利用了資源,還為人們提供了健康美味的食品,順應了人們返璞歸真的飲食要求,適應了多方面的需求。中國茶食,發展前景一定十分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