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茶園是今后西鄉茶葉產業發展的方向。
如何推廣良種成為西鄉茶葉產業面臨的難題。 俗話說,高山云霧出好茶。層巒疊峰、雨量充沛的西鄉縣具有“ 雨洗青山四季春,陰晴云霧漫山川”的宜茶環境。 可是,當普洱茶賣出天價,鐵觀音、碧螺春一統茶葉市場之時, 西鄉乃至陜南茶葉卻在不溫不火中演繹著經濟學中的“馬太效應”( 強者越來越強,弱者越來越弱),往往走出陜西就再也見不到陜南茶 葉的蹤影。
品質優,卻缺少市場影響
事實上,早在1990年的全國名茶評比會上,西鄉縣的午子仙毫就 名列全國第八、北方茶區第一名,成為陜西省第一個國家級名茶,同 年,午子翠柏還獲得了全國名茶稱號。 “我們的茶葉品質絕對一流,主要原因是這里弱酸性的土質、適 中的光照、較大的溫差,還有無污染的環境。”西鄉縣茶葉局副局長 李大算介紹,“更為重要的原因這里是茶區的最北源,溫度相對南方 較低,因此茶葉的生長周期長,其營養物內含豐富。” 無論中國工程院唯一的茶葉方面的院士陳宗懋,還是湖南農業大 學教授、茶葉專家朱光明在品嘗西鄉茶葉后都被“含鋅富硒無污染, 香高味濃耐沖泡”的獨特品質吸引,給予很高的評價。 一方面是擁有良好的品質,可另一方面在市場上西鄉的茶葉相比 浙江、福建茶葉卻顯得沒有什么影響力。 “每年的產量連陜西的市場都滿足不了,怎么談得上市場影響”, 陜西省人大代表、鵬翔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段成鵬說,“盡管總產量 逐年在增加,可面對其他茶區的現代產業發展模式,我們顯然是落后 了。” 從西鄉茶葉局2009年總結中可以看出,盡管全縣23個鄉鎮中有22 個鄉鎮產茶,茶園面積也達到22.4萬畝,可是其中投產茶園13.1萬 畝,年產茶葉僅僅5100余噸,茶葉大多都在本省市場消費告罄,許多 客商在夏、秋季往往拿不到大宗陜南綠茶。
單產低,規模小,怎樣競爭
西鄉縣作為老茶區,隨著這些年的發展,基本在適生區都已經種 植上茶葉,可大部分投產茶園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種植的老式茶 園,建園基礎差,品種混雜,管理粗放,畝產不足40公斤,只占全國 平均單產的一半,浙江、福建等茶葉產業發展較快地區產量的30%。 其實,早在2004年當全國茶園平均畝產量為35公斤時,西鄉茶園 平均畝產只有10多公斤左右,如今,西鄉茶葉好不容易畝產達到近40 公斤了,可全國畝產早已達到80公斤,西鄉茶葉似乎老是趕不上國家 的步伐,而且差距是越拉越大。 再加上茶園雖然比較集中,但多為農戶分散經營,這種分散、規 模過小的生產經營格局由于資本積累分散,不能形成較大的資本投入, 難以從根本上改善茶葉生產經營條件,茶葉適用技術難以推廣應用, 茶業經濟效益不高,影響資本投入和再生產的積極性,因此,在導致 茶園產出水平低的同時也影響了茶葉及機械化采摘技術的推廣,這樣 就很難走出“低投入—低產出”的不良循環圈。 產量上不去,大型設備用不上,往往就形成小規模炒茶生產,這 種基本上以家庭作坊式為主的方式,很容易由于生產加工設備陳舊, 生產衛生條件差,造成難以實現標準化、清潔化和自動化的結果。現 有檢測設備、檢測手段落后,又很難進行有效的源頭監控,許多地方 甚至出現了茶葉生產中只重視茶的色、香、味、形,而忽視茶葉質量 安全的現象。 上游產量低、規模小、效益差,也同時影響了下游的茶葉龍頭企 業銷售量和銷售額,全縣有省級茶葉龍頭企業4家、市級茶葉龍頭企 業8家,每家年銷量不足1000噸,年銷售額不足1億元,根本無法在全 國市場上與那些茶葉巨頭進行競爭、博弈。
投入高,補貼低,如何承受
“西鄉茶葉產量上不去,關鍵還是標準化茶園太少,但建設高產 茶園的投入,對于大多茶農是難以接受的。”李大算自己算了一筆賬, 不算上勞動力,無性系良種每畝投入就要1500元,建在緩坡、丘陵的 茶園還需要土地整理費用2000元,每百畝茶園就要建一座投資幾十萬 的茶葉初制廠,再加上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標準化茶園平均到每 畝投入都要上萬元。而與此同時,作為國家貧困縣的西鄉,農民人均 純收入僅僅過了3000元。 過高的資金門檻,造成了西鄉縣茶樹良種化程度非常低,截至20 08年,全縣無性系良種茶園1.15萬畝,所占的比例還不足總面積的5 %,與全國35.7%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巨大。 “茶園的投資太大了,別說一般農戶,很多老板也承受不起。” 西鄉縣古城鎮涇洋村村民江建波在打工10多年后,帶著70多萬元回到 家鄉,加上貸款,將近百萬元砸到茶園,也僅僅發展了200多畝,可 是,即使他種植的都是良種茶園也得3年后見效益,5年后豐產,在此 之前,他還得每年每畝投入近800元的管護費用。 面對困境,西鄉縣多方湊集資金,每年投入200萬元補貼茶園基 地建設,再整合退耕還林等其它資金,每畝茶園補助近300元,可是 這也不到每畝良種費用的五分之一。今年,漢中市給西鄉縣下達了推 進1萬畝無性系良種茶園的任務,這頗讓西鄉縣縣長劉颙頭疼。“萬 畝良種茶園僅種苗就需要1500萬元,除去政府補貼后,將有1000多萬 元由茶農承擔,推進難度太大了。”可是即使如此的速度,西鄉縣全 部的茶園改為無性系良種還得需要20年才能完成。
理順體制是關鍵
“農業產業往往在種植、加工階段非常脆弱,此時是最需要運用 資金杠桿進行產業扶持”,李大算記得在貴州考察茶葉產業發展時, 驚奇的發現在這個并不富裕的地方,對于茶葉良種補貼卻是異常的大 方,政府只要驗收通過,幾乎承擔全部費用。“而去年我們全省對于 茶葉產業扶持資金只有500萬元,但全省目前已經發展了100萬畝茶園, 這樣平均到每畝只有5元,如此的投資力度是難以產生什么效果。” 造成陜西對于茶葉產業投入不足的原因很多,但有一個因素是始 終無法回避的。據一位熟悉茶葉管理體制的人士介紹,當前從國家層 面茶葉產業是由農業部主管,但在陜西省一級卻歸供銷社管理,可供 銷社一般來說從國家到省上的項目只是在流通方面投入,對于生產和 加工常常無能為力。為此,各產茶縣基本上都是由自己籌資發展,像 西鄉縣等茶葉大縣都有農業職能部門或專門成立茶葉局進行產業扶持、 管理工作。可這樣一來,就更造成上下級不對口,項目資金渠道不暢 通,長期以來,生產、加工扶持資金極少。 “前一段陜南各地都在進行品牌整合等流通領域的管理,漢中地 區也將各地的小品牌統一到‘漢中仙毫’之下,可以說初步解決了由 于品牌眾多,難以形成合力的難題,今后看來我們應該在‘欲做產業 先做資源’上好好的下功夫了。”一位長期研究茶葉產業發展的專家 指出。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