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翡翠玉器行業發展迅速,在國內珠寶行業中占有較大份額,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玉石、翡翠加工及消費國。涌現出了廣東四會、平洲、云南瑞麗、河南南陽等許多翡翠玉器特色產業基地。目前,翡翠玉器行業發展中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翡翠原石進口的關稅過高。現翡翠原石進口關稅綜合稅率高達 33.9%,其中包括毛料稅3%、消費稅10%、增值綜合稅17%、地方稅3.9%。
近年來,國家十分關心和支持珠寶產業的發展,相繼出臺了下調鉆石等產品進口關稅、消費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開放了金銀等貴金屬市場。如鉆石進口的關稅曾一度高達17%,嚴重制約了鉆石加工、零售企業的發展,并出現了走私嚴重、鉆飾市場秩序混亂的情況。2002年6月1日,上海鉆石交易所開始運作,實行新的法規,降低關稅并建立“保稅區”。向上海鉆石交易所海關報關后,流入中國市場(港、澳、臺除外)的鉆石可獲免征進口關稅,消費稅減至5%,并轉到零售環節征收。2006年,國家稅務部門采取了先征收 17%的關稅,然后再返還13%的方式,這樣實際上就相當于將鉆石進口關稅下調到了4%。此舉對推動鉆石加工、零售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國外情況來看,泰國、菲律賓、印度等致力發展珠寶產業的國家,長期以來一直采取低關稅政策對珠寶以及翡翠產業進行大力扶持。菲律賓早在1995年8月起就將珠寶、白銀、黃金和鉑金的進口關稅從30%下調至3%,翡翠原石進口關稅降至5%。印度也從2002年4月起取消了對首飾業的所有原料(包括寶石)征收進口關稅。2009年年中,泰國政府批準珠寶商會提交的“取消珠寶貿易關稅”提案,提升了泰國在世界珠寶產業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越來越多的翡翠,以原材料或半成品的形式流向泰國、菲律賓、印度等國家,然后輾轉進入低關稅的香港、臺灣地區,經過簡單加工變為成品后,再高價進入我國大陸。
我們認為,我國現行的翡翠高額關稅政策與當年鉆石進口高額關稅政策時類似,已與當前國際上的關稅政策和行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嚴重脫節。過重的稅負,削弱了我國翡翠玉器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致使企業走私、逃避關稅情況時有發生。翡翠產業發展后勁不足,又影響了從業人員的就業。合理調整我國翡翠原石進口關稅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為此,我們建議:合理調整翡翠原石進口關稅,免除3%毛料稅、10%消費稅、3.9%地方稅,參考鉆石的關稅稅率,將17%的增值綜合稅降至4%,從而將翡翠原石進口關稅由33.9%下調至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