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神燈雕龍鳳
記者走進位于常府街新大都大廈四樓玉器博物院1000多平方米的展廳,一下子就被琳瑯滿目的玉器所吸引。欣賞完第一展廳各色翡翠精品,記者走進里間展廳,只見四周玻璃展柜擺滿大型古玉器,中央兩個獨立展柜前圍滿了人。記者湊上前看到,左邊展柜里陳列的是一件落地的巨型玉器,看上去像個油燈。這時一旁的陜西省博物館原館長楊培鈞告訴記者,“這件玉器為黃玉,應當是一種神燈,是西安出土的,年代應該是西漢”。他指著神燈上的龍鳳紋飾說,最頂端雕刻的是鳳,唐代以后稱魏朱雀,底座上雕有兩條龍,中間雕刻的也是各種大小龍的紋飾,一共鑲裝了6盞燈碗。
如此大的玉器,它的主人是什么人呢?楊館長說:“在中國古代,玉器是權力的象征,等級分明,全玉只有帝王才能享受。這件神燈玉器為和田黃玉,可能是皇家賜予一位諸侯的物品,可能用于大型禮儀活動。漢代時,達官貴人們都在自己的墓葬中放置各種精美玉器。”
東漢搖錢樹樹枝能拆裝
楊館長又帶記者走到另一個獨立展柜前,他指著展品說,“這件東漢流行的‘鳳桿玉錢樹’,從光滑的玉質看,材料是和田青白玉,雕工極其復雜。你看上面雕滿了銅錢紋樣的‘樹葉’,每根樹枝都能拆裝,構思十分巧妙。”
楊館長表示,東漢確實很流行搖錢樹,過去四川、陜西等地出土的搖錢樹都是以青銅為主,而采用玉器雕刻的搖錢樹,他還是頭次看見,比較稀罕。這件玉器搖錢樹頂端為鳳,底座為龍,楊館長判斷是一件宮廷賜予某位貴族的結婚禮物。
玉器發展出現過四次高峰
楊館長說,“中國人愛玉是有歷史的,因此玉器在所有工藝品中最為普及。玉器在歷史上曾出現過四次高峰。第一次是新石器時期,以東北的紅山文化玉器、山東的大汶口文化玉器和江浙的良渚文化玉器為代表。第二高峰是殷商晚期之后。漢代玉器繼續有所發展,并奠定了中國玉文化的基本格局。漢代玉器可分為社玉、葬玉、飾玉和陳設玉四大類。最能體現漢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藝水平的,是葬玉和陳設玉。最后,到清代乾隆年間,玉器生產達到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