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建國在銀川會見了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張繼鋼。
春節過后,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張繼鋼來到銀川為大型回族舞劇《花兒》的編創做藝術指導。全國兩會期間,《花兒》將在北京做首場公演。
《花兒》是寧夏著力打造的文化藝術精品之一。近年,寧夏相繼推出了融入諸多回鄉音樂元素的歌舞劇《月上賀蘭》,入圍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的原創舞蹈《金色的湯瓶》,以及《月彎月圓花兒甜》、《紅色堡壘》、《紅軍過六盤》、《國家至上》、《天路》等新劇目,實現了文化精品引領工程的突破。
透視寧夏文化現象,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建國說:“寧夏雖小不自小,對國家的貢獻不能小,發展的氣魄不能小,在國家長遠發展大格局中的作用不能小。小省區要有辦大文化的勇氣,小省區也能夠辦大文化。”
“要發展就必須改革”
看到寧夏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今天,人們不會忘記原有體制機制不夠靈活、放不開手腳、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窘境,以及文化體制改革所經歷的風風雨雨。
寧夏作為人口610萬、經濟總量小的西北內陸省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也反映到文化事業。
成立于上世紀50年代的寧夏人民出版社,共出版圖書15000多種,600多種圖書在國內獲多種獎勵,但從2006年開始自備運營資金斷鏈,至2007年下半年,全社累計虧損導致營運資金嚴重不足,負債額3145萬元。2007年接任社長職務的楊宏峰,上任1年時間收到9張法院傳票,全是要債的。
人心思變,人心思改。楊宏峰曾呼吁:“不改革沒有出路!”“傳統事業管理體制已經很難適應出版產業發展的需要。”寧夏人民出版社黨委對此有著集體共識。
寧夏廣電傳媒集團公司廣告業務經理童華說:“受體制所限,很多有效益、有成果、有創新的舉措不能付諸實施,用人、獎勵機制方面停留在事業單位框框內,制約著公司的發展。”
現任寧夏話劇團總經理肖強曾經表示:“劇團要發展就必須改革。到了劇團轉企改制的那一天,我會第一個站出來置換身份!”
不經歷風雨難見彩虹。具有強烈內在需求的寧夏文化體制改革呼之欲出。
“改革提升了競爭力”
52歲的楊玉林是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公司人力資源部的職員。此前,他是從部隊以正團職身份轉業到寧夏人民出版社的干部,按照自治區出臺的事業單位轉企改制人員去留政策,“工齡滿30年的可以按事業單位干部身份辦理提前退休手續”。
2008年和2009年,出版社分別有23人和7人提前辦理了退休手續。楊玉林沒有退。2009年12月17日,寧夏人民出版社進入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公司的74名像楊玉林一樣或有著相類似經歷的在編干部職工,全部填寫了《勞動合同書》,與集團公司簽訂了長期勞動合同,并在自治區社保局辦理了養老保險統籌和個人資金賬戶,進行身份轉換。從這一天起,他們的身份由國家干部轉變為企業職工。
寧夏在文化體制改革中結合自身特點,因地制宜推動改革順利實施。按照寧夏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寧夏人民出版社和寧夏話劇團順利完成了整體轉企改制。新組建的黃河出版傳媒有限公司和寧夏藝術發展公司辦理了工商登記注冊手續,開始了企業化運營。
現任黃河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宏峰談到改革時說:“早一天改革早一天受益,改革越徹底,發展空間越大,經濟增長越快,發展后勁越足。”寧夏廣電傳媒集團公司總經理嚴亞軍說:“改革使我們壯大了實力,提升了競爭力。”
“小省區要辦大文化”
2004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提出“小省區要辦大文化”,寧夏文化事業單位的改革與實踐已經歷了6年。這6年,寧夏文化人埋頭推進改革,也初嘗改革果實帶來的甘甜。
2008年,“小廠拍大片(注:合資片《畫皮》)”的寧夏電影制片廠,從全國同行業排名最末一舉邁入全國影視界的“第一陣營”。寧影廠拍攝的主旋律影片《英雄無語》摘得“華表獎”和“五個一工程”獎。面對成績,廠長楊洪濤說,改制后的寧影廠將繼續重點拍攝反映西部特色、民族特色的作品。
寧夏電視人一直做著闖市場的努力?,F已加盟寧夏廣電傳媒集團公司的寧夏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其企業化運營的8年間,總資產由原來的1.3億元猛增至6.23億元,年收入由1100萬元增至1.79億元。
寧夏話劇團以“大篷車”精神名揚國內外。從前兩年的《梅家小院》、《農機站長》,到2008年的《鐵桿莊稼》、《村醫》,寧夏話劇團趕著“大篷車”獲得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獎”、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等?,F已整體改制轉企的寧夏話劇藝術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在完成公益性、指令性創演任務的同時,按照企業模式運行,成為文化生產的經營實體。
寧夏文化體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行。繼2010年2月8日寧夏電視臺和上海廣播電視臺合辦的寧夏衛視新版亮相之后,寧夏與北京市簽訂“京寧文化建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這一協議的簽訂,標志著寧夏對外文化合作與交流提升到了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