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育理論
來源:
時間:2010-03-16
點擊:
我來說兩句
伊斯蘭教育文化是整個伊斯蘭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并且受制于伊斯蘭文化。因此,在探討伊斯蘭教育理論之前,有必要先簡要地概括一下伊斯蘭文化的基本特點。
伊斯蘭文化較之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有這樣一個基本特點: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文化,它的注意力大部分放在了人與人之間的人倫關系上,道德至上是它的信條。因此,這個文化培養出來的人大多是道德型的人,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所以,這個文化培養出來的大多是知識型的人。而伊斯蘭文化則兼顧三種關系:一是人與主之間的關系,為此規定了“六信”與“五功”;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強調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對不同身份的人規定了相應的權利和義務;三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要求人們觀察自然,研究自然,開發自然,造福人類。因此,這個文化孕育了許許多多虔誠信主,又精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如伊本•西納,既是教義學家,又是哲學家、醫學家、植物學家。肯迪、法拉比、伊本•魯世德、馬斯歐底、拉齊、花刺子密…… 等等,都是兼通幾門學科的通才。
伊斯蘭教育理論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關于教育目標。伊斯蘭教的教育目標也和其它教育一樣,受其文化的制約。任何一種文化都以其特定的價值觀作為該文化的核心。根據這個價值觀,它要塑造出自己的理想角色,它昭示人們,人生在世,應該追求怎樣的人生目標,應該有怎樣的理想和信仰,什么樣的行為是正當的,是應該去做的,什么樣的行為則是不正當的,是應該禁止的,而作為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又應當具備什么樣的知識和修養。一句話,教育的目的是文化的人格化,一個社會的教育所需要培養的人才便是這個社會的文化塑造出來的理想角色。不同的文比體系有不同的理想角色,因而它們所派生出來的教育目的也是不同的。儒家文化培養的理想角色是“內圣外王”之人,其人生目標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伊斯蘭文化培養出來的理想角色是“白天的斗士,夜間的修士”,其人生目標是:成為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奉真主的旨意,管理好這個世界,建設好這個世界。所以伊斯蘭教育的目標,概言之是培養這個世界的管理者和建設者。這個世界的管理者和建設者既不應是整日奔波于俗務之中,醉心于現實的物質和感官享受,無視宗教義務和精神追求的人,也不應該是沉湎于念經、祈禱、齋戒、禮拜等宗教功修之中而忽略和放棄對家庭對社會應盡的義務的人;而應該是今世與后世兼顧、出世與入世并重、物質與精神統一的人,這種境界達到一種極致,便成為白天的斗士(意為白天到處奔波,懲惡揚善,履行社會義務)、夜間的修士(意為夜間離群獨處,潛心思考,禮拜真主,修身養性)。
(2)關于教育內容。伊斯蘭教育內容是由其教育目標決定的。從世界的管理者和建設者這個要求出發,非常注重對人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它要求這個世界的管理者和建設者信仰虔誠、品德高尚、知識豐富、身體強健、趣味高雅。這些素質需要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來培養。
德育,也就是傳遞伊斯蘭的價值文化和規范文化的過程。穆斯林在生活中所追求的目標以及它對周圍世界的評價構成其價值文化;而伊斯蘭教為人們調整人與神、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而制定的行為準則構成其規范文化。不掌握其價值文化和規范文化,一個人就不可能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受教育者為掌握價值文化和規范文化而學習的內容主要有:《古蘭經》、“圣訓”、教義學、教法學。《古蘭經》被認為是真主對人類的啟示,是一切知識的源泉,是穆斯林道德和法律的首要和主要依據。而“圣訓”是對《古蘭經》原則精神的規范化、具體化。因此二者成為穆斯林首要的學習內容。教義學是伊斯蘭學者根據《古蘭經》和《圣訓》的根本精神歸納。總結出來的伊斯蘭教的思想信仰體系,其中突出地反映了穆斯林的宇宙觀、價值觀、人生觀和道德觀。教法學是《古蘭經》和《圣訓》精神的系統化、條理化,是具體指導、規范、約束穆斯林行為的法規,具有可操作性。通過對這些內容的學習,達到信仰虔誠、意志堅強、品德高尚之培養目標。這些高尚的品德還包括:公正、寬容、奉獻、堅韌、克己、踐約、誠實、行善、奮斗、開拓、廉潔、慷慨、仗義、勤儉、協商、孝敬、仁慈、和藹、施舍等等。
智育,就是傳遞認知文化的過程,是傳授知識,培養技能的活動。傳統觀點認為,宗教注重的僅僅是道德文化的傳播,而根本忽略對人的能力的培養。其實,伊斯蘭教教育在強調德育領先的前提下,也很重視智育,因為伊斯蘭教本身很重視智慧和理性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古蘭經》中反覆出現“理智”、“思維”、“知識”等詞,說:“誰稟賦智慧,誰確已獲得許多福利。惟有理智的人,才會覺悟”,多次申明不能把有知識的人與無知識的人相提并論。要求穆斯林觀察宇宙的運動變化,把握規律,啟迪智慧,堅定信仰。認為思考是善功,求證是義務,求學是天職,而僵化與盲從是罪惡。《古蘭經》把知識提到信仰之前,說:“以便使有知識者知道那是來自你的主的真理,進而信仰它,并懷有虔敬之心。”(22:54)旨在說明先了解后信仰,理性與信仰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