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人都在談論經濟的中國到經濟學脫離人間煙火的歐美,這就是經濟學與現實生活的距離。經濟學研究看上去越來越深奧,卻離人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遠。采用抽象數學工具來解釋經濟現象,并沒有取得比經濟學原理更理想的結果。反而加深了人們對經濟學的疏離感。一些經濟學原理級的通俗書籍近年來深受讀者歡迎。因為它能貼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王福重教授的《寫給中國人的經濟學》就是這樣一本書。
中國的經濟學家大多只是使用一些西方經濟學原理級別的理論來對復雜的中國經濟問題發表意見,這在西方那些動輒使用數理經濟模型和計量經濟方法的學者們視為不入流。這里固然存在對于數學工具掌握不足的問題,但根源在于,中國經濟還處在轉型階段,算不上是純粹的市場經濟,那些用在研究競爭性較充分的市場經濟的數學工具,都無法徹底解決問題的模型,如果用在二元經濟的中國,幾乎完全缺乏應用的前提條件。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工具對于解釋中國經濟現象,不是太復雜而是過于簡單到無法使用了。如果生搬硬套,將會把研究對象的真實面貌徹底扭曲變形,而得出的結果也必然是不可信的。在應用西方經濟學模型的時候,很難采用其完整的理論體系,更多的是借鑒一些分析工具,使用在較微觀問題的分析中。
經濟學家嘗試用數學、社會實驗的方法來模擬更為復雜的經濟現象,形成了一些理論體系,但在經濟學界內部也未完全達成一致看法。那些模型看上去更像是精巧的玩具。書中“海盜分金”的例子很說明問題:5個海盜準備分100兩黃金的贓物,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盡可能多得,他們確定了一個規則,5個海盜按順序依次說出自己的分贓建議,如果多數人同意,就按其建議分,否則,這個海盜就要被殺死。如果你是第1個提出建議的海盜,你的建議是什么。
按照博弈論的模型,這個問題的正確解決方法是倒推,即先考慮最后一個海盜的反應是什么。那么按照理論的推演,第5個海盜必然希望最后留下的人越少越對自己有利,因此,他對第1個海盜的建議的反應必然是“反對”。再往前推,第4個海盜會考慮清楚,當輪到他提建議時,第5個海盜一定會反對,他就只能去死,所以他一定要避免輪到自己提建議,所以他對其他人的建議就只能是“同意”。那么,第3個海盜會想,輪到他的時候,第4個人會同意,第5個人反對,那么加上自己,就是2:1,所以,他會提出100兩黃金全部歸自己。再往前推,第2個海盜提建議時,第1個海盜已經死了,剩下4個人,他知道第4和第5個人的立場,而第3個人想獨吞黃金,一定會反對,這樣就是2:2,沒達到多數票,自己還得死,所以他也會做出避免輪到自己提建議的決定,也就是他會同意第1個人的建議,這時,第1個海盜該提什么樣的建議就很明顯了,他一定會要求100兩黃金歸自己,而這時的投票必然是3:2,達到多數票,通過。這個結論看似很精妙,但在現實中出現時,卻不一定就是這樣的結果。如果每個海盜都具有如此嚴謹的思維模式,利弊計算得如此精確,那么當第1個海盜在琢磨其他人可能的對策時,其他人也同樣能知道他的對策。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當第1個海盜提出全部拿走黃金時,除了第2個海盜,其他三個人必然是一致反對的。接著是第2個海盜被犧牲,這是必然結果,第3個海盜如愿以償拿走了全部黃金,游戲結束。這就是現實結果和理論推導的結論的差異,根源在于,第4個海盜并不一定總是說YES,再者,其實在實際生活中,沒有誰會像經濟學家那樣用理論模型把收益和損失算得清清楚楚,更常見的是感情沖動、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因素在主導人們的決策和行為。
經濟學家滿足于找到適當的模型來解釋一個現象,對此,有一個笑話似乎很貼切:“成為優秀經濟學家的秘籍說起來一點不復雜,你要牢牢地抓住顯而易見的東西,并且有意識地對它們進行復雜而深奧的闡述。”很多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看上去就是這樣。但是,經濟學畢竟教給我們分析現實生活的框架和思路,幫助我們找到大致正確的方向。
經濟學是什么?也許這個問題并不重要。那些經濟學模型只是分析經濟問題的結果,本身未必能作為解決另外一個經濟問題的工具。我們在學習這些模型的過程,實際上只是學習經濟學的數學解決方法。除了抽象的數學方法,還存在其他的經濟學思維方式,一旦掌握了這些方法,人們就會克制不住地想要利用它去洞查這個世界的所有真相。這才是經濟學的樂趣和終極目的所在。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