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第七屆“中國.紫陽富硒茶文化節”將在美麗的紫陽縣舉行。紫陽縣的“紫陽富硒茶”公用品牌,以7.04億元人民幣的身價,被國家農業部舉辦的“首屆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論壇”上評為中國茶葉類公用品牌第9位、西部地區茶葉類公用品牌價值第一名。據悉,這是繼1989年紫陽茶在北京通過專家鑒定認證、2004年榮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2008年榮獲“中國名茶之鄉”之后獲得的又一項殊榮。
紫陽茶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已列為皇家貢品,清代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紫陽茶曾一度跌落,自兩千年以來,紫陽縣不斷調整坐標,根據地處國家南水北調工程水源涵養區的現實,有限的土地資源和環境容量,緊緊圍繞茶葉基地、加工、品牌、市場等幾個關鍵環節,集中精力推進紫陽富硒茶產業建設,實現產業提效、茶農增收的目標。由于環境污染少,生態環境好,兼具富硒資源,紫陽茶的品種優勢無與倫比。在通過國家富硒茶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后,該縣被國家有關部門授權制定天然富硒茶系列標準,所制定的《天然富硒茶標準綜合體》,不僅作為當地標準正式頒布實施,而且成為國家天然富硒茶第一個系列標準化綜合體。紫陽茶由此搶占了同類產品的市場制高點,獲得了后無來者的優勢。
通過全面組織、論證、編寫有關文件,由國家質量技術檢疫總局組織專家組評定,紫陽富硒茶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通過加強基地建設,擇優扶持龍頭企業,國家農業部在這里認定了無公害紫陽富硒茶基地和產品,并支持紫陽盤龍茶廠申報檢測批準了3000畝有機茶生產基地,使紫陽富硒茶不僅成為放心產品,同時也開發出了國內外暢銷的富硒有機茶。為有效保護紫陽富硒茶,紫陽縣及時向國家工商總局、商標事務局申報并正式注冊了紫陽富硒茶證明商標。該縣緊緊抓住國家在紫陽建設富硒茶標準化生產示范區的機遇,下大力氣發展豐產密植茶園,短短幾年就發展了9萬多畝,遠遠超過老茶園規模。目前,全縣茶園總面積已達到16萬畝,20個茶葉基地鄉鎮中有6個茶園面積超過1萬畝,156個茶葉專業村中有43個人均茶園面積達到1畝以上,有近10萬農戶參與到茶葉種植、加工、銷售行業,有12家茶葉企業、5萬多畝茶園獲得國家無公害認證,成為全省無公害茶認證企業最多、認證面積最大的縣。
2007年以來,該縣又以茶葉協會和富硒茶葉有限公司為龍頭,將原有20多個茶葉商標統一整合為“春獨早”一個品牌,實現了質量、門店、包裝一個樣,并把原先繁多的品種整合為紫陽毛尖、紫陽綠茶、紫陽富硒烏龍茶三大系列產品,初步實現了茶葉品牌、包裝、質量、工藝的統一。如今,紫陽共在陜西省內設立專賣店130多家,同時采取建店補貼的辦法,著手在陜西、蘭州、寧夏等地,建立紫陽富硒茶專賣店50家,逐步實現西北地區連鎖經營,從而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紫陽茶銷售網絡。僅寧夏、青海、甘肅三省區每年就銷售紫陽茶500多噸。在關中市場,紫陽茶的市場份額更大,年銷量達600多噸。
去年,紫陽按照“兩會”上提出的“發揮富余勞動力優勢,按照‘低山茶葉、中山魔芋、高山木本藥材’的立體農業產業模式,積極推進土地流轉和林權制度改革,切實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全力培育產業大戶和專業強村,做大做強以茶葉為重點的富硒農業產業”的思路,催動了全縣茶葉產業大發展。在全縣新發展茶園11632畝,3個標準化茶廠和23個初制廠將在今年春茶前投入使用。并為縣茶研所引進了熱風殺青機、日本精揉機、攤涼平臺等機械設備,利用新機械加工的紫陽毛尖,獲得了省名茶評比金獎。據統計,全縣去年茶廠建設投資就達到了1150萬元。繼續實施"百千萬"茶園示范工程,全年茶園管理示范面積達21876畝,新建精品示范茶園500畝全部達到了高標準栽植。同時,投入了102萬元在紅椿、雙橋建立紫陽種繁育苗圃100畝,預計今年可出圃紫陽種商品茶苗900萬株以上。2009年,全縣茶葉產量達到了2492噸,實現產值2.17億元,綜合收入3.64億元,農民人均茶葉凈收入462.7元。富硒茶產業已成為該縣最重要的支柱產業。
“青山秀水出名茶”,在這片充滿綠色的土地上,讓我們期待紫陽富硒茶的未來會更醇、更香。